|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今儿咱们聊聊“八面槽”

2024-6-8 19:5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梅影落砚轩|来自: 哎文话北京

摘要: 说起“八面槽”这个地名,年轻一点的朋友可能知道的不太多,要是再说起“莫里逊大街”,我估计就更少有朋友知道了。今儿个我就和您聊一聊“八面槽”以及这条街上的“莫里逊大街”。今天的王府井大街一提起王府井儿不 ...
说起“八面槽”这个地名,年轻一点的朋友可能知道的不太多,要是再说起“莫里逊大街”,我估计就更少有朋友知道了。
今儿个我就和您聊一聊“八面槽”以及这条街上的“莫里逊大街”。

今天的王府井大街

一提起王府井儿不单单全中国人知道,连外国人都门儿清,想当年它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
然而在解放前它是用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大街,叫“莫里逊大街”。这个莫里逊是个澳大利亚人,北洋政府时期他是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他在北京的王府井买了一处房产,同时他还兼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里逊帮助袁四处游说,为了袁的“皇帝”梦尽心尽力。

当了“皇帝”的袁世凯,为了感谢莫里逊,袁便把他住的这条大街改叫了“莫里逊大街”,并且立上了英文路牌{Morrison Street},虽然时间不长,但它留给了我们一段记忆。

明、清两代的时候这条街叫过王府井、王府井街,从南口的长安街一直到北口的美术馆。
而北洋政府时期的王府井大街被分成了三段,

从南口到东安市场路叫“王府井儿”,

从东安市场边到灯市西口叫“八面槽”,

灯市西口一直到原来的华侨饭店(美术馆十字路口东南角儿)叫“王府大街”。

早年的八面槽南口

回过头来咱们在说“八面槽”, 清乾隆时期在这一段,有八个官员饮马用的水槽。到民国时期,因为这些水槽,这段大街就称为“八面槽”了, “八面槽”之名一直沿称到1965年。

这条街虽然不长,可是热闹的程度一点不比王府井差,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外文书店、享德利钟表修理部、鼎薪理发馆、翠华楼饭庄、全素斋等等,鼎薪理发馆在解放前可是北京鼎鼎大名的理发馆,那时候还没有“四联”呢。
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恢复了一段老字号,在有,翠华楼饭庄的乌鱼蛋汤;全素斋的素什锦、香椿鱼可是闻名全国呀!
哦,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那就是八面槽教堂了。

今天的王府井天主堂

这是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当年耶稣会士在北京城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也称东堂、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解放以后改成了八面槽小学,文革后改叫王府井小学,我小学就是在哪念的书。那时候教堂的大门是关着的,门口堆放的都是教堂里用的旧桌椅,就连我们的课桌有的还是原来教堂里用的呢,可是,时至今日我也没有机会一睹教堂里面的容貌。

王府井小学

教堂前面的平台是学校开会、演节目的舞台。那年代“红领巾”取消了,改成了“红小兵”,带的是臂章,当时“红小兵”宣传队的小学生们穿着军绿色衣裤、带着军绿色的帽子,军上衣里面穿着白衬衫,挽起亮着白边的袖子、手里拿着“红宝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在当时看着可精神啦。上小学的时候我一直特羡慕宣传队的同学。
因为家庭出身,我小学读了六年也没有当上红小兵,也自然的与宣传队无缘啦,而当年我羡慕的一两个同学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一晃半个世纪了!如今教堂已成了文化广场,除了教堂和哪个拱形大门我比较熟悉外其他的早已经面目全非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9:27 , Processed in 1.09951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