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窖口连接新外与德外两条大街,是德外护城河边一条东西向的胡同。1961年,我就读于北京七中,住家小西天,每天穿行冰窖口俩来回。参加工作后单位在德外,又常骑车到冰窖口东口路南的“望德楼”吃早点,目睹冰窖口几十年变迁,直至如今的通衢大道。 冰窖口胡同因清代官冰窖而得名。据《大清会典》记载,“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可见德外这处“官冰窖”历史之悠久。但是,冰窖口里有两处比冰窖更早的历史遗迹,这就是建于明初的弓箭会馆与清初的皇姑坟。 弓箭会馆位于胡同东部路南,临街是一座朝北的青砖拱券大门,门上方镶嵌一块青石匾,镌刻“弓箭会馆”四个楷书大字。民国末期会馆内还保留着原有格局,里面居中供奉黄帝,两边是“百步穿杨”的养由基和一箭射死魏文通的“勇三郎”王伯当。那时这座院内有近20家住户,房东王姓及邱姓等弓箭行后人。我上中学路过时,已经变成数十户居民、百余人口的“弓箭胡同”。那时北面的会馆大门已封砌,但“弓箭会馆”四个大字还赫然在目。我以为,德外在清初设有八旗“教场”和“官厅”,每年春、秋结阵演练弓马、步射(《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八•兵制),弓箭会馆一定建于清初。经请教《北京的会馆》作者、资深会馆研究专家白鹤群先生始知,弓箭会馆始建于明初,与于谦保卫北京城有关。 明景泰初(1450)年,蒙古也先部挟英宗“窥德胜门”兵临城下。于谦“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分兵守九门”,他还率军列阵德胜门外,亲自督战。也先在德胜门城下遭弓箭、火器“齐击之”,又转攻西直门、彰义门,终于败走。就在北京紧急备战期间,各地弓箭行高手云集北京,并在德胜门瓮城内制作弓箭,随时供应守城官兵。待到战事平息,弓箭匠人迁出瓮城,并在德胜门城楼下,建立行业议事、集会的场所,这就是弓箭会馆的成因。上世纪50年代,刚开通的22路公共汽车在新街口豁口外设有一站,名“皇姑坟”。站名源自冰窖口胡同里的一处清初古墓,墓主人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一女,初名“固伦公主”。她生于崇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史专家冯其利推算为1636年4月30日),顺治五(1648)年下嫁噶尔玛索诺木,顺治七(1650)年卒,年仅15岁。顺治十三(1656)年赐谥“固伦端顺长公主”,葬德胜门外迤西。据胡同里的老人回忆,1953年,皇姑坟的建筑格局还基本完整:坟前有碑亭,亭内有“敕建端顺长公主”碑(满汉文)。碑亭后有大门,门内有享殿。围墙虽已残破,但基本范围还可看清。我上中学时,每天路过这处皇姑坟,印象中只有石碑,其余早已不在。 其实,早年冰窖口较为热闹的地界儿是胡同东口。1950年代,把口儿有家馒头铺,掌柜的姓王,还雇着三名伙计,进口有一家“兴顺”棺材铺,掌柜的姓刘。再往里有豆腐坊、粮店等。挨着粮店是“万泰隆”和“悦顺兴”两家毛厂,分别是山东人宋文熙、山西人董悦之开办,前者雇有6名伙计,规模较大。再往西过了“长海兴”酒铺和“万顺和”剃头棚,就是冰窖了。公私合营前冰窖的掌柜姓张,河北高阳人。张掌柜在抗战前就掌管着冰窖,手下还有不少伙计。路南从弓箭会馆往西是王家菜园子,再往西是一大片水域,它南依护城河,西口有涵洞与苇塘(即后来的太平湖)连接。冰窖冬天取冰不是在护城河里,此地才是其主要冰源。路北从冰窖往西,有“和义长”饭铺、“安乐轩”酒铺,再往西是蔬菜公司,临街还设了一座大磅房,每年深秋从郊区开来成串的运白菜卡车,排队在此过秤。 冰窖口发生巨大变化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世纪50年代中期,胡同西口建起北影电影演员剧团宿舍,常见赵子岳、葛存壮、张平、于洋等电影演员进出,有时还到路西的太平湖遛弯儿、游泳。最常见的是电影《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官”王澍。他的儿子王晓岗与我小学同校同班、中学同校不同班,常一起上下学。有一次在剧团宿舍门口,王澍追上儿子,一边往他手里塞粮票,一边叮嘱着什么。父子俩一高一矮,一样的长相,戴着一样的高度近视眼镜。 2004年基建施工中,胡同中间路北挖出一座石碑,碑正面露出“端顺长公主”满汉字样,居然是皇姑坟的遗物!此碑现已复原矗立在冰窖口75号院内,并被列入西城区文保单位。碑侧的说明牌注明“此处原系清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亲姊之墓园。墓主为端顺长公主,卒于顺治七年(1650)。今仅存墓碑一座,高大逾制,重近30吨……”《清史稿》记载,福临为孝庄文皇后所生,端顺长公主是懿靖大贵妃所生,二人同父异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0 , Processed in 1.09028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