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钓鱼台行宫的格局和曾经的故事

2024-6-16 15:0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金石笔记|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乾隆在钓鱼台建的行宫,不同于内城和西郊供皇家日常起居听政、游憩的西苑或圆明三园,也不同于依山就势或倚山面水的香山、玉泉山、万寿山诸园。 钓鱼台地处平原,建设初衷是只作为皇帝途中行馆,用途单一,因此当时 ...
     乾隆在钓鱼台建的行宫,不同于内城和西郊供皇家日常起居听政、游憩的西苑或圆明三园,也不同于依山就势或倚山面水的香山、玉泉山、万寿山诸园。

  钓鱼台地处平原,建设初衷是只作为皇帝途中行馆,用途单一,因此当时建的规模不很大。建设时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布局疏朗,建筑不尚华丽,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独具野逸特色,其造园艺术堪与京郊名园媲美。

  乾隆建的钓鱼台行宫建筑主要有:钓鱼台--即望海楼城阁,这是一座以青灰砖石砌筑的高大台座,台下以两层白石条为基,上砌砖体。台顶四周,覆以白石砌筑垛口,有如城台之状。城台坐东朝西,西面门额上为乾隆帝御笔“钓鱼台”三个大字。

钓鱼台望海楼(复建)

  望海楼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带周回廊楼阁式建筑,因西临玉渊潭而得名。台东面三门并列,中门与台西门相向。东面正门上方石匾额,镌刻乾隆帝御笔草书乐府诗一首。台上四周垒砌雉堞,似一座小城堡,上建望海楼。

  钓鱼台行宫园林布局主要分为钓鱼台和同乐园两个景区,其间有小桥、廊榭等相连,使这两个景区既分隔又密切相连。

  同乐园为一组四合院式建筑,四周粉垣环护。院内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门前一座白石平桥。园门为垂门式,门上悬“同乐园”三字匾额。养源斋为同乐园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坐北朝南,是帝王休憩的行宫。

钓鱼台同乐园为一组四合院式建筑,四周粉垣环护,门前一座石平桥。

  养源斋是乾隆钓鱼台行宫的正殿,而今是国家领导人进行重要外事活动的选地。从金到元,从明到清,从古到今,在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上代代相传,八百多年的文化积淀,数千件古玩,书画及家具珍品,无可复制。

养源斋是乾隆钓鱼台行宫的正殿

  现在的养源斋餐厅也是钓鱼台国宾馆里唯一的中餐厅。国宴的餐桌上,不只陈列着美食,成为最生动又最让人紧张的外交舞台。‘钓鱼台菜’,追求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上承宫廷肴馔谱录,下采民间风味小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的宫廷菜。

  乾隆所以命名“养源斋”,有两层意思,一是在这里的五间正厅前面,有水自泉流出,故名“养源”;二是在帝王来看,所谓听政就是理民,理民是政事之源。这里的正厅,是皇帝听政的地方,所以取名“养源”。每到盛夏,皇帝在这里消暑,也在这里召见群臣,磋商政事。

钓鱼台养源斋是一座四合院

  在斋子院墙围绕的院落之中,有一棵参天古树。那枝结攀绕,错综复杂,如同人之双手纠结反扣在一起,再向上伸出,着实令人惊叹。养源斋园内的小叶朴,生长于南方,这是北方唯一的一棵,小叶朴被日本天皇认为神树而顶礼膜拜。

养源斋院内有一棵参天古树

  毗邻着养源斋的清露堂,是钓鱼台的院中之院,院子里也保留了不少百年的参天古树,清朝时期也是属于皇家行宫专用之所。

钓鱼台古建清露堂

  潇碧轩位于同乐园北,是一座敞厅式建筑,厅前池水清澈,为清代帝王、后妃垂钓游之所。

钓鱼台潇碧轩

  乾隆建行宫使钓鱼台再度辉煌,但他后面的几个子孙嘉庆、道光、咸丰等都没有什么大本事,国力逐渐式微。但这几个皇帝都很节俭,不仅大大简化了朝廷礼数,基本上不再外出巡幸,就连京郊的皇家行宫也很少去了。道光以后,国家连遭不幸:鸦片战争失败,英法入侵,新疆动乱,清朝步入下行道,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一代不如一代,国库的空虚,导致包括钓鱼台在内的皇家行宫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但钓鱼台依然是皇家禁地,作为皇家行宫,仍然发生着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慈禧钓鱼台杖责宫女

  慈禧,大清王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久居紫禁城腻了,后来搬进了颐和园。一日,她从颐和园出来,先在紫竹院行宫划船,尔后又到了钓鱼台游览。

  紫竹院行宫,始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建成行宫。现属区级文保单位,位于海淀区紫竹院街道中关村南路35号紫竹院公园院内,是清代乾隆皇帝同皇太后去万寿寺和苏州街的驻跸之所。

紫竹院行宫报恩楼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院碑记载:“古刹紫竹院者,万寿寺之下院也。”乾隆皇帝位孝敬其母后钮钴禄氏,在庙中供奉观音大士像一尊,并仿江南苏州城外的水乡修建“芦花渡”,并把原广源闸河港南山坡上的明代庙宇修葺一新赐名“紫竹禅院”,并在西侧修建一座行宫,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逛苏州街的驻跸之所。

  慈禧,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封为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爱新觉罗.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被晋封懿妃,次年再晋封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0年),咸丰皇帝死,其子载淳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后与恭亲王奕䜣同谋发动祺祥政变,处死了摄政王大臣载垣、端华,以及肃顺,改元同治,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握了实权。

  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淳死,她策立载湉即位,改元光绪,仍由其垂帘听政,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统治清廷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乘船游颐和园昆明湖

  慈禧作为清朝末期的摄政皇太后,拥有最高的权力。她初入宫时,居住在储秀宫。在这个宫中,她住了八年。咸丰十年(1860年),随咸丰帝出逃热河避暑山庄后才离开此宫。

  从热河回銮后,为便于垂帘听政,慈禧移居皇帝寝宫养心殿后殿的西耳房平安室。同治年长听政后,慈禧移居西六宫的长春宫,在长春宫居住了十多年。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慈禧五十大寿,对她入宫时居住的储秀宫大举修缮。装饰一新后,就又搬回了储秀宫,寝室在储秀宫的西暖阁。又十年后,慈禧六十大寿时,又对皇极殿大举修缮,由储秀宫迁入了乐寿堂。不仅如此,慈禧还动用海军军费,以建海军官校的名义,修建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就搬到了颐和园乐寿堂居住。总之,哪里新修了,哪里建的好,她就搬到哪里去住。

慈禧在颐和园的住所--乐寿堂

  尽管颐和园青山绿水、高阁回廊、金碧辉煌,可久居其中的慈禧,审美疲劳了,有时还要到外面的行宫去看一看,游览游览。

  一日,慈禧传旨:去紫竹院行宫划船。

  紫竹院行宫(现在的紫竹院公园)位于海淀白石桥西长河南岸。明代在这里建有万寿寺下院,清乾隆皇帝改寺庙名为“紫竹禅院”,并在西侧建行宫一座,作为他陪同母后去苏州街时的驻跸之所。

  此处行宫规制不大:宫门三楹,东西建倒座房各三间,两旁开罩门各一。进门两侧各建折角游廊十五间,可达正殿。正殿五楹,殿四出廊厦。再进为二宫门三楹,进门正北建九楹两层楼阁一座,中悬“报恩楼”匾额,乃乾隆御笔。

      紫竹院行宫院内遍植翠竹,景色优雅。行宫周围,风景亦极秀美。其时,在万寿寺以西苏州街南口之间出现大片河滩,河边遍植芦苇,取名芦花渡。

紫竹院行宫院内遍植翠竹

  芦花渡里的芦苇移自江南,原名马尾蒹,北京人管它叫“江南铁林荻”,比卢沟桥河西的铁杆荻粗好几倍。每到秋末冬初,荻杆变成黑紫色,一望无垠的芦苇荡好似紫色的竹林一片。“别港”龙王庙改成僧刹后,增添了观世音佛像。观世音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普陀山紫竹林”。据景寓意“紫竹禅院”的命名合情合理。而紫竹院里没有紫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紫竹院里的“江南铁林荻”

  慈禧来到紫竹院,划了一会儿船后,便别出心裁地将自己打扮成观世音,她常将自己比作观世音。

慈禧端坐于屏风之前,屏风上写着普陀山观音大士

  这次,她穿上观世音的装束,坐在芦苇荡中的太湖石上,命李莲英扮作韦驮站在身后,命两名宫女扮作“童子”和“玉女”,分立在两旁。

  从紫竹院行宫玩耍一番后,慈禧又来到钓鱼台行宫。此时的钓鱼台行宫,已有些颓败了,杂草丛生,湖水浑浊,二位宫女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慈禧。

  慈禧看着眼前破败的情景,不免叹了一口气。她到养源斋外面的亭中休息,似乎有些累了,便闭上眼睛,调养身心。可就在这时,一只乌鸦飞来,落在亭上。因慈禧闭目养神,并未发现,两个宫女看了看乌鸦也未作声。可不想,这只乌鸦不知何故,猛然大叫了一声。这一声,着实把慈禧吓了一大跳,她激灵一下,睁开眼睛茫然地看着四周。

  这还了得!一个宫女手快,忙从地上捡了一块石子,朝乌鸦扔去,乌鸦展翅而去。

  宫女本是好意,但却不想这一石子抛出,着着实实叫慈禧生了气,动了怒。她令李莲英杖责这个宫女50大板。李莲英也不客气,结结实实打了这宫女50大板。五十大板下去,宫女已不省人事了。

  乌鸦大叫,惊着了慈禧,宫女抛石,轰走乌鸦,的确是好意,那缘何又遭一顿毒打呢?

  原来,乌鸦是清朝的吉祥鸟,是不准打的。

  乌鸦民间俗称黑老鸹,汉民一般是不怎么受欢迎的“客人”。如果黑老鸹飞到人家屋顶上聒噪不息,房主人会认为是不祥之兆,至少家中也要闹口舌是非。可是乌鸦却是清朝皇家的吉祥鸟,为爱新觉罗所钟爱。这当然有其缘由。

  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位仙女从天而降,在东北长白山下一个美丽的湖泊内沐浴。仙女们在水中嬉戏追逐,激起层层浪花。这时,一只黑色的乌鸦将所衔的一棵红果放在了小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就飞走了。红果的颜色鲜亮异常,佛库伦爱不释手,就把它含在了口中。不料在穿衣服时,红果被吞入喉咙,滚下腹中。佛库伦随即感觉自己已经怀孕了,因而未能与两位姐姐飞升上天。不久,她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生而能言,举止奇特,相貌异常,他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历数世后,布库里雍顺的子孙过于暴虐,部属反叛,要杀尽他的子孙。其中有一个年幼的男孩,名叫樊察,脱身逃到旷野,而身后马蹄声声,尘土飞扬,追兵已至。眼看男孩束手就擒。这时,一只乌鸦落在了这个幼小男孩的头上。追兵疑幼儿为木桩,于是拨马而回。这个幼小男孩从而得救,他的后代子孙从此发迹。

  当他的子孙传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乌鸦又一次拯救了他的家族。在努尔哈赤带兵征讨女真各部时,九国兵马集结一处,分三路攻打努尔哈赤,情况非常危急。清太祖努尔哈赤得到这一情报后,马上派遣兀里勘往东探查九国兵马是否到来。当兀里勘到达一座山顶时,突然一群乌鸦在他的头顶叫声不绝。兀里勘回马避开,再往前行时,这群乌鸦又扑面而来,挡住他的去路。兀里勘于是回转马头回到营地。他向太祖述说了此事。太祖说:“可从扎喀向浑河探视。”兀里勘即率兵前往,夜晚到达浑河岸边,只见北岸的敌兵营火如繁星般稠密。兀里勘马上飞马报太祖:“敌国大兵已经到了!”太祖说:“人言叶赫不日兵来,今日果然应验。”乌鸦成了这次清太祖努尔哈赤脱离险境的保护神。

  清入关统一中国后,在紫禁城的坤宁宫祭祖的神像上,有乌鸦的形象,帝后们都要对它顶礼膜拜,把乌鸦是为保佑大清江山的神鸟。

  自顺治入关定鼎北京之日起,乌鸦也成群结队伴随而至,栖息于紫禁城殿宇之上,古树之间。乌鸦受到满族人的格外尊敬和保护。每当听到天空中乌鸦的鸣叫,帝后们便感到吉祥平安。

紫禁城的神鸟—乌鸦

  又一次,一位太监,捉到一只乌鸦,把鞭炮系在乌鸦的尾巴上,点燃后放飞。乌鸦飞到空中,突然一声爆炸遂焚身而死。这太监万万没料到,乌鸦竟然飞到慈禧太后的院落坠落,炮竹爆裂,加之太监们喧闹,惊醒了正在午睡的慈禧太后。慈禧大怒,下令用重竹鞭把这个太监痛打了一百鞭。

  不想,这次来到钓鱼台,又碰到宫女用石头掷扔乌鸦之事,不由得使慈禧动怒,杖责宫女。可怜这宫女,本来是好意,不想遭到一顿毒打。

  慈禧有气,宫女喊疼,使得慈禧的游兴全无,非常不痛快地离开了钓鱼台行宫。

  两百多年的“养育”,使得紫禁城连带皇城成了乌鸦的聚集地,红墙上也常常留有大量排溺的污迹。新中国成立后,想了好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才解决了乌鸦聚集天安门故宫地区的问题。

  李慈铭出金条“买票”游钓鱼台  

  李慈铭(1829——1894),字爱伯,号莼客、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会稽人。清末著名文史学家,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其清高狂放,以致遗世有“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讥。然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于诗文、考据、小学等均有精深造诣,声名斐然。

 
李慈铭(1830-1894)

  李慈铭到京城,首以诗文名噪一时,并为当时的大学士周祖培(字叔滋,号芝台,河南商城(今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人,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欣赏,成为周尚书的座上客。

  光绪六年(1880年),李慈铭考取进士。时间不长,便擢升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也是官名,秦以御史监君政,汉废。晋时置检校御史,掌行马外事;北魏、北齐、北周沿置。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监察御史。唐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獄,整肃朝仪,监军出使;宋监察御史掌分察尚书六部及朝廷其他机构事物,纠其谬误,大事奏劾,小事举正,明清御史台,设督查院,有都御史、副都御史,而监察御史分道负责,李慈铭是官山西道监察御史。

  李慈铭性格刚直,为人处世坦诚,在任时办了不少好事。在职之时,著有《越缦堂日记》十卷,《白华绛跌阁诗》十卷,词两卷。但他上奏朝廷的许多建议,没有被采纳,最后郁郁而死,终年66岁。

  李慈铭在京城之时,忧郁郁闷,便寻思找一个放松心境的地方。他想来想去,想到了西郊的钓鱼台,于是他便前往钓鱼台。没成想,在钓鱼台碰了钉子,留守钓鱼台的太监不让他进园。按说监察御史的面子不小,太监怎敢阻拦?其实不然,太监这一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产物,有时非常了得,甚至能左右朝纲,还能挑拨是非,陷害忠良,置人于死地。所以,一个监察御史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因为连皇室贵胄有时都要给他们送礼贿赂,何况监察御史。

  李慈铭为人刚直,从来没有向谁行贿过,当然不知道这里的潜规则,便又一次向留守的太监请求。态度之诚恳,进园之心切,似乎打动了留守太监。

  太监终于发问了:“李御史,你来钓鱼台何为呀?”

  李慈铭说:“畅游行宫,欣赏美景,录记前朝古迹….”

  太监说:“你可知钓鱼台的由来?”

  李慈铭答道:“钓鱼台乃辽时的一个自然湖泊,金代时拓建为皇家园林,金章宗在这里筑台垂钓,文人王郁也曾几次进园赏景垂钓。元代时,当朝宰相廉希宪在这里修建别墅---万柳堂。明时,皇亲李伟独居在此。我朝乾隆皇帝在此修建钓鱼台行宫,御书‘养源斋’並题《钓鱼台诗》一首。”

  李慈铭有学识,他对钓鱼台的历史沿革自然非常熟悉,并对其文人墨客在此题咏的诗词佳句,都能一一咏出,并当场背诵出乾隆的《钓鱼台诗》。

  可正当李慈铭吟咏乾隆《钓鱼台诗》时,太监却不耐烦地开了口:“我说李御史,你既然对钓鱼台了如指掌,又为何非要到里边去看呢?看的结果和你从史籍上了解到的不都一样吗?”

  其实太监心里明白,多数文人喜欢游山玩水,题诗留字。而文人们一旦知道哪里有名胜,就会不管其艰险与否,都要亲眼目睹,方为快事。

  李慈铭对太监说:“书中所载,与现地观看,两者截然不同。且因为人的才学不同,对其胜景感悟也不一样。京师盛景颇多,史籍记载之较祥,惟钓鱼台记之不多,我进得园中,一则观景赏心,二则详录盛景全貌,流于后人。”

  太监听到此,撇撇嘴,心里说:“偌大的京城真是什么人都有,闲来无事,到此赏游,还非要说录全貌,以留后人阅览。但任你怎么说,不出钱‘买门票’也休得进园。”

  想到这,太监说:“李御史,钓鱼台有刻石,是皇上修建的行宫,不是什么人想来就可以进的。尽管钓鱼台已经残破,皇帝皇后也不来此了,但不管怎么说,没有皇上的御批,我是不敢随便让人进去的。”

  李慈铭一想,的确是这样,尽管现在钓鱼台已破败,但它终究是皇帝的行宫,岂能随便进入?想到这儿,李慈铭不免有些扫兴,便准备起身回城。

  留守钓鱼台的太监见李慈铭要走,便又开了口:“李御史,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我实属是差难当,就怕万一有人知道,告到皇上那儿去,我小命儿可就没了。但我见你进园心切,又不忍你白跑一趟。所以我斗胆叫你进园,不过你是不是……”

  太监的话还没有说完,李慈铭终于明白了,这位留守太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要钱,要叫我出钱买“门票”。

  李慈铭为官清廉,从来没有受过贿赂,也没有行过贿,但他为了进钓鱼台畅游,这次还是破了例。

  李慈铭在口袋里掏出几块散碎银子,递给了留守太监。

  留守太监见到只有几块碎银,有些不高兴,但也不好再要。于是转了转眼珠说:“李御史,你太客气了,不过今天已过了大半日,偌大的行宫一时片刻又畅游不完,你是不是明天再来?”一边说一边掂了掂手中的碎银。

  李慈铭明白了,太监是嫌他给的银子少了。李慈铭没有办法,便只好说:“那好吧,我明日早些来。”

  第二天,李慈铭带来了一根金条,他是为了游园,豁出去了。

  李慈铭来到这个太监跟前,没有说话,掏出金条递了过去。这个太监也没有再说话,接过金条,做了个往里走的手势。李慈铭这才能迈步进园,开始畅游钓鱼台行宫。

  李慈铭是个大学者,他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的《越缦堂日记(套装共18册)》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他三者为《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记》)之首。

  《越缦堂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

  《越缦堂日记》是李慈铭生前认定的传世之作,在字里行间都不能苟且,1920年由生前好友蔡元培助其出版。日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士林争以一睹为快,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鲁迅、胡适、黄裳及孙犁等著名学人都有所撰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2 , Processed in 1.08713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