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的几家市场

2024-6-25 09:0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金云臻|来自: 燕舍谭

摘要: 北京自有市场以来,东安市场可称市场之冠。规模之全,商品之精,行业之众,对居民生活影响之深,无一不是首屈一指。这篇回忆自然主要就想到它。连带而及,再回忆一下我所熟悉的几家市场。  如果说市场,范围扩大一 ...

      北京自有市场以来,东安市场可称市场之冠。规模之全,商品之精,行业之众,对居民生活影响之深,无一不是首屈一指。这篇回忆自然主要就想到它。连带而及,再回忆一下我所熟悉的几家市场。

  如果说市场,范围扩大一点,庙会也可称为市场。但它是庙会,是定期集市。而长期开设以商业为主,没有其他娱乐与饮食的(有也不多),都不像东安市场那样丰富多彩。在我记忆中内城,主要是西城,称市场的,想到几家。

  一处在护国寺街对面,宝禅寺胡同路南叫“新风市场”,但在1920年以后就停歇了。它有并行两条主街,两旁都是店户,鳞次栉比。但1920年以后,这里都变为住户了。不知当年盛时该是什么样子。一处是西安门里的西安市场。开设在西四牌楼东首羊市大街。这条街本来就是鱼市场,早市也带菜市。而西安市场伫立在街北是一个大形旷场,有东西两边门。说起来好象和东安门外的东安市场是对称的,一东一西,应该规模相当。而实际上西安市场简陋贫乏,连一处正式店家都没有。它到后来已沦为一个低级杂耍场子,连庙会的杂耍场都不如了。场的面积不大,举目四顾,只有东西两处平房。东面一处是个带说评书的大茶馆;西面一处只有两间残破瓦房,是一处小茶馆。此外空荡荡方场中只有一些露天说唱的,人也不多。再就是豆汁摊、爆肚摊。唯一可谈的,倒是那家不起眼的西面小茶馆。

  小茶馆只有两间,每年秋季店主邀来一档评书。说书人袁杰英,倒是个“响档”(注:苏州评弹界术语,即名角之意)。他说的《三侠五义》一书,不同凡响,故事情节都有许多新意。此人口才幽默,神态安祥,不急不燥,语气沉着而低沉,解释得合情合理。毫无一般说评书那种剑拔弩张,伸拳撸袖,力竭声嘶之形态。能使听书的人,神移默会,乐而忘返,所以很有吸引力。他在评书界本来很有名气,请他说书的地方,也多是名茶馆,像西安市场这样的小茶馆,本来是不屑于来的。不过他与这个小店主有交情,才每年秋季来帮一季的忙。这一季茶馆,收入可抵得半年开销。每到阴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书期,茶馆坐无隙地。我当时已在平绥铁路局工作,下班后不过五点钟,从羊肉胡同到西安市场很近。还每每去赶听一二段袁杰英的评书。

  其次该谈到西单市场了。这是一个菜市场,店铺单调,主要是正中鱼摊纷立,兼有菜肉鸡鸭等摊,两旁虽有店家,不过油盐杂货。但这家市场虽如此单调,却也有一极吸引人的地方——玉壶春常州点心馆。

  玉壶春店主是一对常州籍的老夫妇。在他这里可以吃到常州风味的“常州包子”和各色“麻饼”。北京虽有些江南风味的饭馆,像五芳斋也做小笼包子,但那是南翔馒头一类,赶不上常州包子鲜香入味。因此每天中、晚饭时,在西单菜市场跑出跑进,几乎全是到玉壶春来进餐的人。玉壶春除包子外,它的麻饼,蟹壳黄烧饼,以及炒面、春卷无一不佳。各式汤面也非常鲜美,真正做到有口皆碑。后来为同业觊觎,羡慕它的生意兴隆,竟在它贴隔壁,也开了一家江南点心馆,称为“玉露春”,但做不过玉壶春。到西单市场吃饭的人,无不过玉露春之门而不入,而径趋玉壶春。后来玉露春添卖苏沪式的生煎馒头,也不行,只好歇业。

  下面该说到东安市场了。

  东安市场原址据说是一处练兵营。按传说这里本来是清初吴三桂的“王府”,吴三桂叛乱剿平后,“王府”也被拆毁,改成练兵场地。后来兵也不练,几成废墟。到光绪年间,才利用废址招来店户摊贩,逐渐连成市场。

  北京居民平时购买日用诸物,除了通衢大道的店家外,一些零星杂物主要靠每月的定期庙会。不是庙会期间若买多种杂物,只好往来奔波于店摊之间。有了这样一个每天长开的市场,而且样样齐全,除日用杂品外,饮食茶点、戏曲娱乐,无不完备。去一趟市场,要买的东西可以一次办齐,所以极受居民欢迎。不几年就发展为最负盛名的市场。其受人喜爱程度,远在前门外的劝业场和青云阁之上。

      可是建场之后,十年之内,东安市场竟遭到两次浩劫,大火烧了个精光。第一次遭到焚掠,我没赶上,在1912年。第二次火灾,在1920年,那年我九岁,虽是小孩子,竟 “躬逢其盛”。幸好出来早,没烧着,受了一场虚惊。两次火灾都是人为的。第一次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当上大总统之后,为了拒绝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到南京共商国是,借口局势不稳,不肯离京,就制造了一次兵变,焚烧掳掠无所不为,北京很多大户被抢。东安市场被焚烧一空。不久又恢复起来。第二次我记得是在深秋。那天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 (当时称“吉祥茶园),由河北梆子名坤角 (北京当时称女演员为坤角)“小香水”和京戏名坤角刘派老生李桂芬合演新戏 “五元哭坟”。我母亲最爱看李桂芬的戏,特别爱听刘派唱腔,那天晚上也去听戏。我听说去东安市场,对那里的玩具最感兴趣,吵着要跟去。但那天的戏,是个社会性的新编悲剧,除唱以外,毫无热闹场面,对小孩子无诱惑力,勉强看到九点多种,再也不肯看了,吵着闹着要回家。不得已母亲带着我只好不等戏散提前出来。不想乘人力车朝西刚走到东安门大街,就见路上人狂奔,口中喊:“东安市场着火了!”我们在车上回头一看,只见东面红光烛天,浓烟滚滚。深幸提早出来没有受惊。第二天看报,才知昨天大火把全场烧得精光,除吉祥戏院、东来顺清真馆和近北门的稻香村外,片瓦无存。事后听说那次起火,是一家玩具店老板因生意亏损,欠债难还,放火逃债,不想连累全场遭劫。但东安市场确实实力雄厚,不久就恢复了旧貌,盖了新楼,而且规模较前更为扩大。

  当年的东安市场,远非现在东安市场的面貌。现在的东安市场大概除了路西正门还依稀保持一些原有的外型外,内部结构大大改观了。当年的东安市场虽面积与今天相同,可是走到里面不但商品货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而且场地也是曲折迂回,大有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之慨。它的布局不比寻常。“东安”只是个总名,内部独立以商场为名就有六个,各有专行商号。像丹桂、中华(本来是丹桂戏园和中华舞台的原址改设)、桂铭,霖记以及畅观楼、专霖阁六个商场分布周围。光是街道也有六条,除一进正门的正街外,又有头、二、三道街,都是南北向。再就是东西街,两旁都是各种摊店。此外还有一些场地如南门内的南花园,吉祥戏院旁的杂耍场。行业分布也有地区性的,如饮食业以东来顺为首,大都分布几条小街上。娱乐业除吉祥戏院外,球房在南花园,大众形式茶馆在杂耍场。只可惜缺乏高级茶社,只一家开在一洋货店楼上,只有青茶,不带点心,名子我也想不起了。走渴了要吃茶点,只好进咖啡馆了。另外,新旧书店、摊有专区,古玩商及珠宝摊店设在两个商场内。此外全是百货,货色之全,品种之完备,恐怕不是现在百货公司所能包含得了的。还有一特色,许多日用小商品,小修配,也是目前许多商店所不屑经营的薄利货。

  谈到饮食小吃,那就更是丰富多彩了。不管是南北名品和本地风味,在市场都可吃到。有两个食品摊,一处奶茶铺,至今仍使我怀念不忘,时萦梦寐。

  在一进正门迎面头道街的十字路口,南北各有一个食品摊,南边的一处叫“一品斋”,是个蜜饯果品糖食点心摊。著名品种,一是春秋之间的细豌豆黄;一是秋冬的冰糖葫芦。它的制品,不但滋味好,而且清洁,细致,外观体面。糖葫芦品种多,果子又大又整齐。冰糖沾得又脆又香又光亮,一看就引人食欲。它的蜜饯类食品,可以压倒以此闻名全市的琉璃厂信远斋。其他一些食品,也无不精美。

  对面一家,更值得一述。也是设摊,专制江南口味的野味熟食摊。字号有但我忘记了,但当时大家都通称他为“瓜子赵”。因他也自制苏式五香瓜子,所以得名。此摊是地道的江南风味。他制的熏鱼、油爆虾、虾子鲞鱼,田鸡腿,甚至酱肉,都是真正苏式,比距他不远的稻香村纯正。此外它还代制广式腊肠腊肉、四川泡菜。每经过这里,总不肯空手回去。

  另外一家店,是在一条小街上的奶茶铺。奶酪,是北京特产。可惜现已失传多年。其滋味之鲜美,远非现在所谓酸奶所能比拟。

  北京奶茶铺,原来每条街有一二家。到三十年代初,已淘汰得剩了不多,我只记得西安门里和西四北大街存有二家联号,都叫香蕾轩。此外西单北大街上一家二和顺,一家二和义,虽改善经营,添了冰激凌,也还是维持不下去。原因是成本高,降价要亏本,不降价,销路有限,只好收市。此后就剩了东安市场一家,前门外门框胡同一家,是奶茶铺的硕果仅存了。

  奶茶铺除奶酪外,所制的奶卷、奶饽饽,真可说是人间绝味。

  奶卷是用纯奶油定型制成奶皮,和包饺子皮一样。细润光洁,其白如脂,内包芝麻白糖,和山楂蜜糕的鸳鸯馅,卷成双卷,切成三寸左右小段,外用油纸包裹。刀切处,半红半白,鲜艳夺目。入口香滑细糯,乳香满口。当时这短短三寸一小段,价格五分。一小盒二十只卖大洋一元,当然就非一般可以常常入口的闲食了。

  东安市场,可怀念的地方还有很多。就是那极普通的卖小孩玩具的耍货摊,也难忘怀。在那里可以买到与戏台上完全同样质量的弓箭刀枪,完全像真的车船轿马,以及戏剧脸谱。甚至还可以点名定制小说中人物所用的专用刀枪。

  总之,东安市场这块地方,对人是有魅力的,因为它不但吃喝玩用俱全,而且进门来绝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山环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景物瞬息生变,使人应接不暇。所以多少年来,对它的印象,总难磨灭。

  最后,应该谈谈西单商场的印象了。

  西单商场开设在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发生时,已发展到  相当规模。它完全以东安市场为模拟对象,不过具体而微。初设时,只有一二条街,几十号店铺,除了一个本地馆富庆楼以外,连个象样的饭馆也没有。过了二年,才由临街一家广式南货铺——广协源在店址楼上开出一家广东馆。本来西城纯广东帮的店铺不多,自广协源开后,他家所制腊肠、腊肉、金银肝,以及广式棕子,广式月饼,真是门庭若市,轰动粤籍居民。而楼上饭馆所烧的一味广式罗汉斋素菜和叉烧炒面,更是价廉物美,脍炙人口。可惜不久,广协源饭馆收市,专营南货。而有人在楼上另辟店址开了一家广东馆——新广东。虽也烧罗汉斋,就远不能比广协源了。西单商场此后有扩充,楼上西菜馆,球房,落子馆都出现过。不久我也就离乡了。

(该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7:46 , Processed in 1.09859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