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和先农坛是京城最重要的皇家祭坛。各种旅游攻略导游领队连篇累牍介绍了它们的道路、建筑、祭祀程序,供奉贡品以及传说野史等等,但是祭祀的神祇(音qi,二声,意思为地神)都是什么?一般不清不楚,含糊其辞。 明朝人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是最早记录天坛与先农坛地点方位著作。从时间上看,《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恰好能展现嘉靖朝对北京城的重大改造。比如嘉靖九年(1530年)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专门祭天的圜丘(天坛),并分别在东、西、北郊设立朝日坛、夕月坛、方丘(地坛);嘉靖三十二年又营建了包裹城南关厢的外郭城。这一系列工程奠定了此后四百年北京的城市格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录了这些新地标:“天坛即南郊,周十里,内有圜丘、神乐观、天师府、牺牲所,在正阳门外、永定门内东。地坛即山川坛,周六里,内有先农坛、藉田,在永定门内街西。” 其实张爵这样的叫法,并不符合官方的规范,早在嘉靖九年十一月,即营建四郊坛之同年稍晚,嘉靖皇帝就亲自传谕礼部曰:“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南郊之西坛名神祇坛。著载《会典》,勿得混称。”嘉靖皇帝去世不久,他的儿子便于隆庆元年(1567年)罢免了神祇坛祭祀,他的孙子又于万历四年(1576年)将坛名更改为今人更熟悉的“先农坛”。 天坛在北京中轴线南端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次年更名为天坛,是圜丘坛和祈谷坛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的主要建筑有圆丘坛、皇穹宇、回音壁等,而祈谷坛内的主要建筑则是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供奉和祭祀的神祗如下: 圜丘坛内供奉神祗之地在皇穹宇,供奉“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东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师之神、雨师之神、雷师之神、风伯之神。 祈谷坛内供奉神祗之地在祈年殿和皇乾殿,主要供奉的是“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 先农坛在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山川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次年更名为神祇坛,万历四年(1576年)将坛名更改为今人更熟悉的“先农坛”。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先农坛重修。因此,先农坛是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诸神共聚一庙的坛庙建筑群。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是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是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另外还祭祀了很多神祇。 先农坛内有先农神坛、太岁坛,还有天神坛和地祇坛,总共四处祭坛。 先农神坛,祭祀先农神,是一座单层方形砖石平台,台面高出地面1.5米,边长15米多,四面各出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 太岁坛,正月上旬以及腊月下旬两吉日,以及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祗。内有四座单体建筑,包括太岁殿、拜殿及东西配殿。 先农坛不光是皇帝祭祀先农,举行“耕籍礼”的地方,还是祭祀天地众神的场所。 祭祀天地之神的祭坛主要有天神坛、地祗坛两座坛台。 天神坛,地处内坛南门外东侧,为明、清两代祭祀云、雨、风、雷诸神的坛台,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始建,清初重修。坛为方形,一层,南向,四出陛,各九级。每边长16米有余,高1.5米。坛北建四座青白石龛,分别供奉云、雨、风、雷诸神牌位。坛壝墙呈方形,周长80余米,高约2米。南墙辟正门,四柱三门,其余东、西、北三面均为二柱一门。该坛巳毁,原址已被体育场占用。 地祇坛,地处内坛南门外,天神坛以西,与天神坛合称“神祇坛”,为明、清两代祭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诸地神坛台,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坛为长方形,一层,北向,四出陛,各六级。坛南设青白石龛五座。三座镂以山形,分祭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篱山)、五镇(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北镇幽州医巫闾山、中镇翼州霍山)、五山(明代为基运山、翊圣山、天寿山、神烈山、纯德山;清代为启运山、天柱山、隆业山、昌瑞山、永宁山)诸神位。两座镂以水形,祭祀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渎(黄河、长江、淮河、济水)诸神位。坛之东、西各有山水形石龛一座,东祭京畿名山大川神位,西祭天下名山大川神位。此坛已毁,原址已被体育场占用,仅地祇坛神龛于2001年移至先农坛内坛保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8 23:01 , Processed in 1.07653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