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十三陵有十三座皇陵,但只有十二座功德碑,而且十一个都没字。这事儿在三天前的文章中说过了(一会儿把链接放在下面),今儿咱分析一下为什么立碑不刻字。首先,嘉靖为前几位先皇立神功圣德碑并非心甘情愿。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是先帝武宗朱厚照(即正德皇帝)的儿子,而是兴献王朱祐杬之子、宪宗朱见深之孙、孝宗朱祐樘之侄,也就是朱厚照的叔伯兄弟。 他是过继为帝,跟朱厚照谈不到什么兄弟感情,与老皇帝朱佑樘跟谈不到“伯侄感情”,史书上最先黑正德皇帝就是他,可见感情是没有的,讨厌倒是可以有。关键是朱厚熜压根儿不想过继到朱佑樘门下。到北京的第一天,大臣们想让他从东华门进宫,东华门里的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宫,所以东华门又称太子门。但朱厚熜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所以他坚持从承天门(即今天安门)入宫,这才是皇帝该走的。 登基后,他一心想追封其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神主享于太庙。但只有正统皇帝的牌位才能供在皇帝家庙,这显然是讳背祖制的,于是招致大臣的极力反对。为此他将一批人在午门外施以廷杖,甚至有的被活活打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之争”。这还不能说明他根本不想给老皇帝当儿子吗?最终他还是得偿所愿,嘉靖十七年(1538年)为其生父追加尊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兴献王之墓也改称“显陵”。 但他心里也清楚此举违背礼法与祖制,为了表示弥补、缓和皇族矛盾,才在十三陵为几位先帝树立神功圣德碑。可是碑立起来了,碑文却没有。本来以前皇帝的功德碑是由有学问、文笔好、书法也好的翰林们写,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觉得文人那套说辞虚伪做作,浮夸的溢美之辞刻在碑上也是多此一举,洪武二年皇陵碑记刚刚被翰林学士撰写完成就被他废掉了,然后提出由皇帝亲自为先帝题写碑文,这也成了明朝祖制。 所以这六座神功圣德碑都该由嘉靖来题写碑记,大臣们一再上书请愿,可直到他死都没动笔。首先是他不乐意写,立碑已经是让步了,还夸你们?其次是他没工夫儿写。嘉靖在位四十多年,历史评价毁誉参半,说他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史称“嘉靖新政”。可后期崇信道教、迷信方士,二十年不上朝,钻研青词、沉迷炼丹、妄图长生。而且说他迷恋酒色不说,性情喜怒无常,光是皇后就册立过三位。 由于生性多疑暴虐,还常鞭打虐待宫女们;甚至导致嘉靖在宠妃曹氏宫中熟睡时差点儿被宫女勒死。这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宫女案”。从他的事迹和性格来看,让他搜肠刮肚构思溢美之词,为不是亲哥、亲爹的先帝撰写碑文,何其难也?何况还得一下写六篇,虽然再往前是他亲爷爷、祖爷爷,但也磨灭不了他打心眼儿里的厌恶。于是他找到了一个:立碑不刻字也遵循先例。这话倒是没错儿,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的乾陵就立的是无字碑。 大臣们拗不过他,也就这么着了。嘉靖死后,他的永陵也是有碑无文,从此无字碑反而成了祖制。这就形成了十三座皇陵、十二座圣德碑、十一个都没字的局面。但据说后来清朝皇帝给崇祯立了功德碑,也刻了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是十三座皇陵都有神功圣德碑、两座有字、十一座无字。但话说回来了,虽然不知道清朝皇帝为崇祯写了什么,但对前朝灭国之君能有多少溢美之词?因此这都不该算神功圣德碑。 时至今天,十一座无字碑的局面都不在了,因为年久失修、战争、盗挖等原因,很多陵墓损毁严重,有的无字碑仅剩碑座,有的连碑座都没剩下。目前已知的、也是能参观的,最完好的是定陵、即万历皇帝的无字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4 , Processed in 1.08832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