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养金鱼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代人称金鱼为文鱼,即带有文饰色彩的鱼。《山海经》记载:“睢水出焉,东南流经于红,其中多丹粟,多文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湖北一带已有了彩色的金鱼。 北京饲养金鱼也有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金代迁都北京后,在内城东南崇文门地区建立了鱼藻池,居人界而塘之,柳垂覆之,岁种金鱼以为业,后来叫金鱼池。元代建大都于北京,当时皇宫里的琼华岛、太液池等处也饲养有金鱼。到了明代,饲养金鱼之风更为盛行。琉璃厂除了为皇宫烧制黄绿色的琉璃瓦外,还专门烧制一种养金鱼的鱼瓶。金鱼池已经发展成为大规模繁殖金鱼的场所,面积已达数十亩,养鱼百余池。朱彝尊《日下旧闻考》云:“正德中南城金鱼日食蒸饼白面二十觔(斤)”,言其数量之多。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谓当时金鱼已有“金莹”、“银雪”、“鹤顶”、“银鞍”、“七星”、“八卦”等品种。 清代的金鱼池,周围约数里,地势低洼,多积水,萍藻生焉。居民因其形便相率养金鱼于其间,遂有金鱼池之称。昔日金鱼池为官产,凡在此养金鱼者,按时备红鲤鱼若干,贡于宫中,备御膳房之用。民国后,池归私有,无缴红鲤鱼之例规,而红鲤鱼亦逐渐断种。在其地营金鱼业而号为“鱼庄”者,凡三家,曰“知乐”,曰“永顺”,曰“金海”。以知乐为最老亦最大,开设约有一百余载,鱼缸百数十具,鱼池八九处。鱼之种色新奇,早已驰声遐迩。金鱼池附近的居民们,大都祖祖辈辈以饲养金鱼为业,附近的“马家井”、“牟家井”胡同就以姓马姓牟两户养鱼居民得名(“马家井”胡同今叫锦绣四条胡同,“牟家井”胡同已无)。金鱼池的居民饲养出售金鱼的情况一直维持到北京解放以后。 金鱼的种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草鱼和龙睛鱼两种。草鱼也叫柴鱼,为乡间农民所养,形如鲫鱼,尾有两岐,色有红、黑、花,身长一寸至五寸,凡肩贩摊贩所售者皆是。龙睛鱼则为金鱼商所养,黑似墨,蓝似靛,白似银,花似斑,点似癞。有尾似扇者,有眼望天者,有腹似球者,有腮似拳者,有头似虎者,有顶绒球者。其最著之名称为望天绒球、露腮、虎头、龙背、红蓝头等二十余种。身长至尺余者,皆为鲫鱼之变种,故称金鲫。以其眼多凸起,故总称为龙睛。凡年龄过八九年者,便为稀见之品,饲养金鱼首先要重视品种的挑选。金鱼品种较多,形态各异,各具特征,挑选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体肥膘足;②色彩鲜艳;③头部端正;④眼睛要大,要生得均衡,不要一大一小;⑤尾要大、四个尾瓣整齐不缺,舒展不皱;⑥背鳍不断,背部光滑。 金鱼十分娇嫩难养,要想把金鱼养好,必须精通饲养方法,否则很难把金鱼养活,兹略述其方法如下: 一曰晒水。设盆贮水,与鱼盆相邻,晒三五日方可移入鱼盆。二曰清底。盆底所存鱼粪及尘垢,在夏期须按日一清。三曰换水。即将已晒之水,从盆之一边轻轻放入。四曰下食。鱼之食物为孑了虫(俗呼为鱼虫)。最大者为苍虫,次二苍,次面虫,次蜘蛛虫,最小者为灰虫。以鱼有大小,所喂亦不同。五曰产卵,亦名甩子。清明节后为产卵之期。母鱼在前,公鱼在后,沿盆追逐咬尾,即鱼性之冲动,此时急将母鱼捞出,另置一盆(一母鱼例须配以两公鱼),旬日后即见母鱼腹大。又数日,鱼腹仰浮水面,则产卵期近,应以红根草或棕铺于盆底(有草与棕,则鱼易在其上产卵),并将公鱼捞出,俟产卵于草或棕上,三五日后,蠕蠕然动,成小鱼,再将母鱼捞出(不捞出,恐其误认小鱼为鱼虫而食之),放入它盆或池中,多下食以调养之,秋后一律入盆。六曰分盆。小鱼长至寸许,须按其种色,分盆养之,以免串种(当年所产之鱼不产卵)。其有故意以杂色之鱼,合养一盆,亦有时产生异种。然往往新种未得,反皆变为花种。七曰上网。鱼盆之上,须备铁丝网(有平式,有笠式),入夜或下雨时则盖之。一以防雨时鱼或上跃致全盆外;一以防朝夕鸟鼠等之侵害。八曰点级。以萍藻之属置于鱼盆内,名之曰点缀。此与鱼之生理有密切关系,必不可离。九日加盖。鱼浮吐沫,即是温度过高。天气极热时每遇正午,须于盆上加盖席箔,但时间不可过久,使凉。十曰添暖。冬期鱼盆减水移入屋内。如天气过冷,须设法添暖,以不结冰为度。凡此种种,非富有经验之鱼把式不能辨。 养金鱼所用之盆与缸,皆圆形,大小不等。新制者须以水浸透,或至底部生苔,方可用。以旧者为佳。养鱼的盛器口径要大,细颈瓶不宜养鱼,水以盛满容器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为宜,切忌不可过满。池深入地约尺许,或砌砖,或抹灰,或土坑,普通皆宽三四尺,长丈余,均须经长时间之水浸,方可用。至用陈列品,则有玻璃鱼缸。最佳者为博山炉,质厚,有三足;分扁圆、正圆与花盆等形;有红、蓝、绿、紫诸色,并有曲形花边,颇为美观。次者带有木架,架为柴木与胶质做成。 解放前(四十年代初中期)北京金鱼业约有九家,仍以金鱼池为集中地点(有字号者三家,无字号者三家),余如西单北大街,宣外土地庙,东城隆福寺,西城白塔寺、护国寺,外城天桥及东便门等处,亦各有鱼摊或鱼店一、二家。其种色皆不逮金鱼池远甚。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6 , Processed in 1.11186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