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明代北京中轴线统领全城

2024-7-29 19:5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韩旭|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元朝覆灭,大明建立,开启了276年盛衰交替泱泱帝国的历史。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夺权登基之后,便谋划迁都北京,随后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形成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一个高峰。明北京城规划有序、布局严谨,巍峨壮观的宫 ...
元朝覆灭,大明建立,开启了276年盛衰交替泱泱帝国的历史。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夺权登基之后,便谋划迁都北京,随后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形成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一个高峰。明北京城规划有序、布局严谨,巍峨壮观的宫殿、森严肃穆的衙署、富丽堂皇的府邸、香火旺盛的寺院以及繁华兴隆的商业街区,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一条中轴线上,并成为后世遗存的根基。

预谋迁都 步步为营

“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一首民谣反映了元代末年的天怒人怨,全国许多地方爆发了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在反抗元朝腐败统治的旗帜下,出身贫苦的朱元璋英勇善战,其势日盛,并逐渐走向权力的巅峰。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明,史称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

明朝初年,明太祖下诏分封诸王,其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传位皇太孙朱允炆。之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曾在北平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深知其地位重要。他认为南京作为都城,难以统领全国抵御北方强敌的侵掠,于是心中萌发了迁都北平的想法。但是如果贸然行事,势必会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为此,他决定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逐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明成祖登基后不久,在他的暗示下,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建议将北平改称北京,北平府改为顺天府,意为获得皇位是顺应了天命。明成祖当即准奏,称北京为“行在”(陪都),并设立北京留守行后军督府、行部、国子监,将顺天府的府尹升为正三品,高于其他知府的正四品,这样就使北京的地位高于其他府而仅次于南京。同时规定,凡有重大事务以及藩国来朝会,都要前往北京。显然,他已经将统治中心放在了北京。

这些变动的顺利实现,促使明成祖加快将南京的首都功能转移到北京的步伐,从礼制方面再次提升北京的地位。他提出在北京设置社稷坛,廷议中遭到众臣的反对。有的大臣提出折中方案,在原有的国社、国稷内设立太社、太稷。明成祖听后龙颜大怒,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建坛。但看到从礼制等方面提升北京地位的困难后,他开始谋划营建北京城,以便造成既定的事实。

劳师动众 兴建都城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的心腹淇国公丘福,迎合皇上的心思,上奏“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明成祖当即朱批。于是,以燕王府为中心,宫殿的营建工程拉开了帷幕。但宫城建成后,发现它不在都城中轴线上,于是又进行第二次北京城的营建。这次营建,将宫城的中心位置从太液池以西的燕王府移到太液池以东,重新回到都城中轴线上。

建筑宫殿所需的大批名贵木材,主要来源于南方,而这些木材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采集、运输十分困难。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等官员兵分几路,前往南方各省督办,同时征召全国各类能工巧匠、军士壮丁到北京城待命。一场声势浩大的营建工程蓄势待发。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北京城的营建再次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北京城参照明南京城的规制建设,“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其中,紫禁城的建设历时三年半完美收官。

在营建北京城的同时,明成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永远定都北京,不再南迁。于是,他亲自选定在今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修建陵墓。首先修建的是长陵,为明成祖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样的决定不是没有道理。明成祖的儿子明仁宗和孙子明宣宗曾想把首都迁回南京,但最终都没有实现。明代十三位皇帝葬在这里,才有了现在的十三陵。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贺,宣告迁都北京,升北京为京师,并去掉“行在”之称。至此,北京作为大明王朝首都的地位正式确立。

一串明珠 显露峥嵘

一条贯通南北的金线,串起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宫城还是皇城的修建,均围绕着中轴线进行规划和布局,形成以中轴线为城市纵轴、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

永乐时期,将南城墙向南拓展约二里,使得宫城和皇城均向南推移,紫禁城变成全城的中心,原本位于中心位置的钟鼓楼重建后,成为中轴线新的北端。

嘉靖年间,仿照南京四重城的模式,进行扩建,修建外城,但由于资金不足,仅修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以南的部分城墙,同时修筑外城正门——永定门,使北京形成了“凸”字形的结构。中轴线向南延伸,永定门成为中轴线新的南端。

这条中轴线,全长7.8公里,从最南边的永定门到最北边的钟鼓楼,将皇家主要建筑连接在一起。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千步廊、承天门、紫禁城、北安门、万宁桥、钟鼓楼等主要建筑。沿线既有御路、街道、河流、桥梁,也有城门、城楼、宫殿,还有其他以轴线对称的方式组合分布的建筑。

紫禁城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三大殿作为紫禁城的核心建筑,是皇帝颁发政令、召集群臣议事、举行最高级别考试以及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三大殿之南,正前方设置有完备的中央官署机构,诸如中轴线东侧的户部、礼部、工部等文职衙署,西侧为五军都督府等武职衙署,进一步凸显皇权的核心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明成祖迁都后,第一件事就是祭祀。在皇城之内、紫禁城之前,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着皇家祭祀建筑。东侧有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有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中轴线南端东侧为天地坛(后称天坛),西侧为山川坛(后称先农坛)。

商业街区也是中轴线上不可缺少的。在紫禁城的南侧,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有一条明代最重要的商业街——棋盘街。这条街是商贾云集之所,呈现出生意兴隆、热闹非凡的景象。正阳门外大街亦十分兴盛,廊房胡同从北向南,依次有头条、二条、三条、四条,售卖玉器古玩、日常杂货等商品,交易异常活跃。西河沿街介于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商贩多在此囤货和住宿,小型旅店和饭馆居多,带动了本地区的住宿餐饮等消费。紫禁城东西两侧有灯市和庙市:灯市原为元宵节观灯而设,后来逐渐变为定期交易货物的集市;庙市原为举行宗教活动时商贩们为香客提供小吃及宗教用品的场所,后来也贩卖各种生活用品,衍生出杂耍、表演、卖艺等活动,成为集宗教、商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庙会。

明北京城平面图

明北京城在吸收、利用元大都形制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了中轴对称的建筑模式,突出紫禁城的核心地位,充分彰显了明代大一统帝国的恢宏气势,集中体现了皇权至上、封建礼制以及传统布局艺术的崇高境界,对明代以后北京城市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2:31 , Processed in 1.08555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