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故宫中轴线区域北部的御花园,为明清帝后休憩、游赏的皇家园林。御花园的古代园林特色极为丰富,其典型代表之一,即为园中栽种的古树。这些古树历史悠久,造型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以下以摛藻堂旁的古柏,园中的人字柏、连理柏、龙爪槐为例,予以解读。 一、摛藻堂旁古柏 御花园东北角的摛藻堂,为乾隆皇帝贮藏《四库全书荟要》的场所。摛藻堂西墙外有一株古柏,距今至少有600年历史(图1)。此树主干直径约为0.43米,树高约为7.3米,树冠最宽处达6.2米。树干半边无皮,东、北两侧靠近摛藻堂西墙。由于种植时间长久,枝干跨度较大,南侧部位已用两根立柱支撑,以防止树倾斜。据宫中传闻载:乾隆帝某年出宫巡幸时,这棵古柏突然枯死;时值炎夏,骄阳似火,乾隆帝却感到头上有一朵绿云为其遮荫,且绿云造型很像这棵古柏的树冠;乾隆帝回宫后,这棵古柏又复活了;乾隆帝认为它有灵气,称之为“灵柏”。 图1 摛藻堂旁古柏 需要说明的是,宫中栽植柏树,主要原因在于:柏树是常青树,是长寿和驱邪的象征,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从长寿角度而言,陕西省黄陵县黄帝庙有一株古柏,清代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载其“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由此可推测,该柏树有约5000年历史。先秦《诗经》之“鄘风·柏舟”中,亦载有“泛彼柏舟”(飘来一条柏木船)。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相应的,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载:“松柏为百木长也,而守宫阙”。即宫中种植柏树的主要原因,在于柏树长寿。从驱邪角度而言,古人认为柏木可以驱赶罔象(传说中的一种水怪),因而用柏木来驱邪。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 摛藻堂西墙上,刻有乾隆御制诗《御花园古柏行》:“摛藻堂边一株柏,根盘厚地枝挐天。八千春秋仅传说,厥寿少当四百年……乔木颇与世臣类,作歌讵止斐鸿篇。”这首诗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帝在诗中认为:这株柏树是御花园中最有灵气的一株柏树;它树干粗壮,向东倾斜,犹如靠着摛藻堂的墙壁一般;它的外形虽然似枯木,但它的灵性犹如《周易》乾卦之“九二”爻辞(即大德大才之人有所作为),且利于乾隆帝明志;尽管它不如韦偃(唐代画家)绘制的松柏挺直,但它经历了明代洪熙、宣德年间(1425-1435)的统治,又见证甲申年(1644)明朝的灭亡。乾隆帝在诗中最后,将这株古柏比喻为“世臣”,予以夸赞。需要说明的是:乾隆时期官员钱维城绘有《御花园古柏图轴》(图2),画面上除了这株苍劲挺拔、略带前倾的古柏外,亦有这首诗的乾隆御笔。 图2 (清)钱维城《御花园古柏图轴》 二、“人”字柏 御花园内的古树之一,即为“人”字柏。所谓“人”字柏,即一棵柏树通过人为的方式,在根部中间或一侧,被分为两个部分;各部分长出地面一定高度后,又牢固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字;合并后的枝干则继续往上生长,成为大树。 万春亭的四周(图3)、千秋亭的北面、钦安殿与天一门之间,都栽种有“人”字柏。以万春亭的四周的“人”字柏为例进行说明。万春亭西面的“人”字柏为明代栽种,距今400余年;东面、南面的“人”字柏为清代栽种,距今200余年;北面的“人”字柏已枯死,但有紫藤环绕。从造型特点来看,每棵“人”字柏均为树干在根部分成两部分,二者间距约0.6米;二树干往上逐渐合并一体,形成一个较大的“人”字。其中,西面的“人”字柏由于栽种时间相对较早,主干浑厚粗壮;然而因为古人修剪树根的原因,此树“人”字左右两侧粗细差距明显:左侧树干直径达1.2米左右,右侧树干直径仅0.3米左右,且与前者交汇的方式,犹如为前者提供一根“拐杖”,以利于前者向上生长。东面、南面的“人”字柏栽种时间相对较晚,其主干较细,下部分开的两枝干粗细差距不明显。北面的“人”字柏尽管已枯死,但是其现存的树木雄壮粗大、枝干盘旋而上,兼有紫藤环绕,造型仍不失为御花园中的一道风景,亦有“古柏藤萝”之美誉。 图3 万春亭四周的“人”字柏 分析认为:御花园里的“人”字柏,为古人刻意修剪树干形成;“人”字柏除了营造丰富的花园景观特色外,还用于增添御花园中“人”的元素,以突出“天”、“地”、“人”相融合的氛围,并体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文化意境。古人认为万物虽不同,但皆受于道,因而均无差别,且是相通统一的,因而有“万物一体”。如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又认为人的行事须符合天意,天人之间相互融合,方可达到完美境界,因而又有“天人合一”。如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载:“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天”,即相对地面而言的天空,且被古人认为具有超越自然的神性。如《春秋繁露·郊语》载:“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需要说明的是:御花园中的“人”字柏,主要围绕万春亭、千秋亭栽种。而这两座建筑的造型特点,均为圆形上檐、方形下檐,与“天圆地方”的古代哲学理念相符合。“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注解。其中,“圆”与“天”对应,“方”与“地”对应。由此亦可说明:“人”字柏包含“天人合一”的文化寓意。 三、连理柏 所谓连理柏,即两棵距离相近的柏树生长到一定年份后,其相邻的树干交织在一起,形成类似拱门的造型;或者两棵距离相近的柏树,其相邻的树干经过人工修剪,并用油布裹严,历经一段时间后,便长在了一起,形成“拱门”造型。 在御花园内的坤宁门与天一门之间,有一对连理柏(图4)。此连理柏为清代栽种,距今约200年。两棵柏树距离相近,各树干向上直长一人多高后,便开始相向“倚靠”,各向对方伸出一侧枝,弯曲并盘绕到对方树干上,呈向上继续生长之势。由于此连理柏历经时间长久,两棵柏树伸出的侧枝较为“瘦骨嶙峋”,且左侧树干上还有比较明显的凹痕,应该是曾经遭受虫害、腐朽所致。连理柏周围的石质防护栏板,为近年增设。 图4 御花园内的连理柏 连理柏为两棵柏树的枝干“连理”,而连理枝在我国古代寓意忠贞不渝的爱情。如据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载:宋国末代国君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了何氏为妻,由于何氏长的漂亮,因而被宋康王霸占;不久,韩凭和何氏相约自杀殉情;宋康王得知后大怒,让当地人埋葬两人,两个坟头分离相望;不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个坟头长出,十来天长得一抱粗,其树干弯曲靠拢,树根在地下缠绕,树枝在天空交错(“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中“连理枝”一词,比喻杨贵妃与唐玄宗爱情深厚,生死相随。 故宫御花园内的连理柏,有传言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在此处合影,但笔者未查到相关证据。清代宫廷的老照片中,有一幅是溥仪、溥杰、毓崇在此连理柏前的合影(图5)。照片中,溥杰、毓崇分别站在两棵柏树前,溥仪则站在连理枝的正下方。他带着墨镜,双手扶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出搞怪姿势。需要说明的是:溥仪在毓庆宫读书时,溥杰、毓崇是溥仪的伴读(陪读)。 图5 溥仪(中)、溥杰、毓崇在连理柏前合影 四、龙爪槐 御花园内有两株龙爪槐,分别位于绛雪轩、养性斋前。其中,绛雪轩前的龙爪槐被称为“北京龙爪槐之最”(图6)。此龙爪槐栽种于明朝,距今约400年。树冠东西长约10.3米,南北长约9.3米;树干粗壮,主干最大直径可达1.5米,犹如一把巨大的伞柄。而此“伞柄”由向四周扩展,横向伸出数根支干;各支干亦粗壮,直径可达0.4米,造型曲折遒劲、盘旋而上,如数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般。由于横向的树干过于粗壮,其下方已设有若干铁质支撑予以保护。各支干之上,又有无数支小枝条下垂,似个个龙爪腾空;枝条上密密麻麻的绿叶,如附在龙爪四周的龙鳞。此树造型优美,自然成趣。从史料来看,“龙爪槐”称呼多见于明代及以后。如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载“龙爪槐,蟠曲如虬龙挐攫之形,树不甚高,仅可丈许”;清代方濬师的《蕉轩随录》载“京师宣武门外龙爪槐古剎,为文人游宴之地”等。 图6 绛雪轩前的龙爪槐 古人栽植槐树,以指代地位显赫的官职。西周的《周礼》载:“面三槐,三公位焉”;意即宫中地位最高的三个职位“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在朝见天子时,会面向三棵槐树站立。北宋苏轼的《三槐堂铭》载:北宋大臣王祐,曾经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人(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担任了宫中宰相。故后人将“三槐”、“登槐鼎之任”喻三公之官位;将宰辅大臣称“槐宰”、“槐岳”、“槐卿”,将有声誉的公卿称“槐望”。另因槐树在古代皇宫中多被栽植,因而又有“宫槐”之称誉。如唐代白居易的《早蝉》载“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清代乾隆帝的《补槐》载“宫槐行数阙,周视有需补”等。 相比一般的槐树而言,御花园中的龙爪槐有着更深的文化寓意。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古人认为,龙具有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本领,因而成为消灾驱邪、迎祥纳福的神兽。龙亦为古代帝王尊崇,是帝王统治天下的象征。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为帝王执政及生活的场所,龙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如作为故宫核心建筑的太和殿,其内部金柱、宝座、藻井、彩画等部位,均有造型各异的龙。这些龙的形象遍布宫中,以突出紫禁城至高无上的地位。御花园为帝后休憩的场所,龙爪槐的造型与命名与帝王的身份密切相关。不仅如此,龙爪为龙身体上的重要部位,亦为龙施展各种本领的重要法宝。槐树的“龙爪”,其形象突出,恰比皇帝统治天下的手段。因而此龙爪槐被栽植于御花园中,寓意皇恩浩荡,百官臣服,国泰民安。 综上不难发现,御花园中的各种古树,不仅点缀着御花园的景观,而且是故宫丰富历史文化的反映,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艺匠卓越的营造智慧。 (《北京晚报》2024年7月3日第17版刊载,有修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30 , Processed in 1.0890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