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武门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到佟麟阁路,长约500米。这条胡同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其名称较为特别——头发胡同。 这个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胡同细长如发,故名头发胡同。二是早年间,胡同里有不少经营“髯口”的店铺。髯口,即戏剧演员所戴的装饰性须发,因此得名头发胡同。三是胡同西段曾有一座辽代古刹——真如寺,那段小街被称作“真如寺胡同”。有人取意“同奉佛法”,将胡同东段称作“同法胡同”。因“同法”与“头发”发音相近,渐渐演变成头发胡同,而且东段与西段统一于这个名称。 头发胡同西口。 昔日住过多位文人 追溯历史,头发胡同曾是唐代古幽州城北城墙所在的位置,辽南京、金中都北城墙的大致位置也在这里。北城墙外有一条护城河,叫做受水河。后来,受水河渐渐干涸,演变为集市和居民区,即现在受水河胡同的前身。 单说头发胡同。这条历史悠久的小胡同,后来居住过不少显贵和名人。 位于东口的头发胡同1号和3号为清末官员景恩故宅。景恩官至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和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对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进行大规模修缮,景恩为修缮工程监管之一。当时,头发胡同3号为景恩老宅,因其“修三海”有功,慈禧太后将老宅东边的一块地赐给了他。于是,景恩在那里新建了一座宅院。这座新建的四合院原来的门牌号是头发胡同甲1号,现在是头发胡同1号。 头发胡同1号。 1951年左右,吴晗作为北京市副市长,从清华大学迁到头发胡同1号居住。该院为三进四合院,院内有游廊,内院、后院、外院均有一棵古树。内院正房抬梁结构、台基保存完好,屋面为阴阳瓦鞍子脊,瓦片大部分为新瓦,门窗木质棂条保存完好。作为吴晗故居,头发胡同1号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教育家王季范曾在头发胡同7号院居住。他不仅是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还是毛泽东主席的表兄。毛主席曾专程到头发胡同7号院探望王季范,使这条寻常胡同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遗憾的是,当初的那座院落已不复存在。 头发胡同23号院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住过的地方。在头发胡同居住期间,穆青与冯健、周原共同创作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1966年2月7日,这篇全面介绍焦裕禄感人事迹的长篇通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且发表在当天的《人民日报》。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焦裕禄很快便成了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 山西戏剧名家张艾丁到北京工作后,曾在头发胡同30号院居住。1959年,他创作并导演了由裘盛戎主演的《林则徐》。此后,他相继导演了《三顾茅庐》(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主演)、《诗文会》(张君秋主演)、《白蛇传》《红梅阁》《碧波仙子》(均为赵燕侠主演)、《杜鹃山》(与汪曾祺合编,与萧甲导演,裘盛戎、赵燕侠主演)等,这些剧目均受到观众好评。此外,他还是京剧评论家,发表过不少评论文章。 早年间,南城戏楼多,头发胡同经营戏台用品及髯口的店铺鳞次栉比,浓郁的戏剧氛围使这里形成了深厚的戏剧文化积淀,对后世影响深远,也许这正是张艾丁选择头发胡同作为居住地的原因。 书香中的文化过往 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关伊始,就设立了专门培养八旗子弟的八旗官学,学习内容有骑射、经书、时文、翻译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亦可直接考取笔帖式、中书等官职。八旗官学分别在京城八个不同的地方办学,其中,镶红旗官学校址便位于宣武门内头发胡同。近代诗人、诗学家、书法家郑孝胥曾在镶红旗官学担任教习,还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海藏楼诗》。但他对这一职位并不满意,认为无法施展平生抱负,不久,便离职南下。 清宣统年间,翰林院讲习馆在头发胡同设立。翰林院官员到讲习馆研习学科知识,以供朝廷各部部丞参选。 1910年,清政府在什刹海北岸鸭儿胡同的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国家图书馆。1912年,鲁迅出任京师图书馆第一科科长。1913年,在鲁迅主持下,“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头发胡同南侧的抄手胡同成立,这是辛亥革命后第一家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鲁迅认为:“通俗教育能开启民智,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1919年,京师通俗图书馆迁移至头发胡同原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头发胡同63号院,南屋为读报室,北屋为读书室,后边是书库。 京师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包括一千多种小说和戏剧剧本,此类藏书数量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所有图书一律免费阅览,可以在馆内阅读,亦可外借,对读者的服务贴心周到。为了方便孩子读书学习,还专门设立了儿童图书馆。在《鲁迅日记》中,可见多处有关京师通俗图书馆的记载。譬如,1914年8月18日,“下午同徐吉轩至通俗图书馆小坐,次长亦至”;1914年12月22日,“午后同徐吉轩、许季上至通俗图书馆检阅小说”。此外,京师通俗图书馆还出现在了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伤逝》中,他写道:“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哪里去呢?大道上,公园里,虽然没有冰冷的神情,冷风究竟也刺得人皮肤欲裂。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时,经常到头发胡同的通俗图书馆查阅资料和借阅图书。 作为一家大众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对民众享用文化典籍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京师通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分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1953年,更名为北京市图书馆。1956年,正式定名为首都图书馆。 有人说,头发胡同是个有文化的地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北京的近代和现代文化史,绕不开头发胡同的镶红旗官学、翰林院讲习馆和京师通俗图书馆。 头发胡同旧宅。 文化小市一度繁盛 头发胡同东段曾有一个交易旧书与旧货的露天市场,叫做“小市”,又叫“海市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市十分繁盛,有书店、字画店、古董店、文具店、乐器店、旧家具店等十余家,名声较大的有文鉴堂、致雅堂、文苑斋、文学斋等书店以及醉经堂等字画店。据《燕都丛考》记载:“象房桥之南曰抄手胡同曰小市,昔颇繁盛,今渐移于宣武门大街之西,又北曰头发胡同。”另据《北京琉璃厂书肆逸乘》记载:“宣武门内头发胡同内海市界,向有书店数家,中午复有打鼓者出摊,民国十五六年时最盛。后迁出街外,在宣武门内大街西便道上,设肆或设摊,绵延至西单牌楼,如一字长龙,至民国二十二、三年始衰。” 小市的店铺规模不大,但从业者多是行家里手,古玩、古书、古字画的鉴赏水平不亚于琉璃厂、隆福寺商家,而文鉴堂主人樊文佩尤其出类拔萃。精通版本目录学的樊文佩,在贩书生涯中格外留意各种稗史、笔记、杂书、剧本、小说,尤其喜欢收购带有图画的书籍,并因此得了个雅号——“无图不要”。他对北京内城的“宅门儿”很熟悉,哪些宅院藏有哪些书,哪些宅院中落急于出让藏书,他心中有数。由于眼界开阔,眼光独到,他在经营上游刃有余。尽管看上去悠闲自在,漫不经心,却从不错过任何商机。 致雅堂主人阎吉和与樊文佩的经营路数迥然不同。他背着青布包袱,每天凌晨便到宣外校场口西车子营附近的西小市,午后再到宣内城根的浮摊,千辛万苦地寻寻觅觅,日行数十里,在同行中以勤劳著称。由于店小书多,进入致雅堂须侧身而过。据说,史学家、方志学家张次溪与教育家、戏曲作家翁偶虹为致雅堂常客。 此外,文苑斋主人赵书春精于版本,熟悉北京西城的“宅门儿”,以插架整洁为同行所称道。文学斋主人刘国义嗜酒,疏于经营,插架寥寥,门店较为冷落。刘国义售书索价不高,有时也在店外设摊。 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期间,正值小市兴盛。当时的教育部位于西单南教育部街路北,与小市咫尺之遥,所以鲁迅经常光顾小市,收集文玩古籍,沙里淘金。他在1915年4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至小市。收本月俸银二百八十元。下午又至小市。”一日两至,说明逛小市很方便,亦可见鲁迅对小市的兴趣。 如今,小市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条狭窄的小市胡同。 (文中图片为岳强摄影)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1.1279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