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砖一瓦,一水一桥!赓续历史文脉,他在建大书写不凡

2024-8-7 15:3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桥梁

摘要: 他在建大攻下硕士和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已出版两本专著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他能“文”能“武”开展跨学科研究主攻北京水文化、古木建筑修复等研究他是“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更是“中国青年好网民”入选北京市宣传思 ...
他在建大攻下硕士和博士学位

求学期间已出版两本专著

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他能“文”能“武”开展跨学科研究

主攻北京水文化、古木建筑修复等研究

他是“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

更是“中国青年好网民”

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

重点人才工程(青年)

今年是他与建大相识的第十年

来听听他的学术历程

人物名片

周坤朋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2017和2021年在北京建筑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并于2021年在伦敦大学交流访学(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长期致力于北京水文化、古木建筑修复等研究。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学科指定期刊等论文10篇;著有《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等著作。相关成果获西城区民主参政议政调研报告一等奖、首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挑战杯”二等奖、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等。先后荣获“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第三届“中国青年好网民”等荣誉称号。

文化遗产是民族﹑国家记忆的精神及物质的根源,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北京作为世界上著名古都,历经300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首都市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者的使命。本期的主人公青年教师-周坤朋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能“文”能“武”,跨越多个学科的专业是青年教师周坤朋的显著特征,其本科毕业于建筑学建筑设计专业,硕士从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博士从事古建筑木结构修复研究,专业涉及建筑学和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建筑遗产修复加固等多个方向,与建筑遗产保护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不谋而合。

传续文脉  讲好首都水故事

2014年大学毕业后,周坤朋考取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硕士,师从于环能学院王崇臣教授,开展北京水文化遗产研究,自此与北建大和文化遗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坦言最初选择这个课题时,心中更多是茫然困惑。但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渐入佳境,逐渐领会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调研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首要工作,为了弄清北京水文化遗产数量、类型及价值状况,他跟随团队前往北京16个区实地调研,系统调研了北京206处水文化遗产点,调研工作历时两年,总的行程达3000公里,通过对这些水文化遗存的现状、历史追溯研究,揭开了古代北京的“水韵风情”。

带领本科生野外调研

在导师指导下,周坤朋与团队成员一道汇集资料,将调研的文字、图片资料汇编,为北京水文化遗产建立了一个详实全面的数据库,涵盖了水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文化、价值、现状等全面信息。而为进一步推动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团队还创建了一个系统的宣传教育体系,包括建立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举办系列讲座、举办系列展览。通过这些调研、保护、宣传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些“默默无闻”文化遗产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而这些工作也让周坤朋有了更多的成长和感悟,在这几年的研究学习中,他不仅参与多个水文化研究保护的项目,个人的能力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锻炼,在校期间出版两部著作,并发表若干篇水文化论文。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了解到热爱”的转变,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坚定的使命感和信心。

参与展览策划

笃力钻研  聚焦遗产科技前沿

2017年硕士毕业后,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周坤朋考取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博士,师从土木学院李爱群教授。结合之前研究北京水文化的经历,在新的专业环境下,结合土木学院学科的特色,周坤朋对建筑遗产保护有了新的思考。入学之初,导师曾建议他开展古建筑木结构的科学修复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审视选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8年他带领一组本科生前往五台山调研古建筑,“进入山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星罗棋布’的古建筑,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难以明状的震撼、感动和崇敬,既是感叹于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也感叹于古人人民的伟大创造”他说道。但经过几天的调研,他对这些建筑遗产的感受也由“震撼”转变为一丝“焦虑”。因为看到大多数古建筑保护状况不佳,特别是很多古建筑在修缮时简单采用“以新换旧、焕然一新”的粗糙做法,已经与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相背离,这让他对导师提出的“科学修复”有了更深认识。

带领科生小组五台山古建筑调研

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决定以古建筑木结构最为常见的损伤-“糟朽”为契入点。针对木结构糟朽,传统修缮技术主要以更换、修补、拆解为主,即剔除糟朽的材料,镶补新木,难以全面满足建筑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需求。周坤朋则另辟蹊径,根据预防性保护理论,提出了“损伤材料保留-原位无损修复-性能提升”的修复思路。在木构糟朽组织保留的前提下,引入有机-无机复合凝聚材料,实现糟朽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提升,为古建筑木构糟朽的修复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与导师在山西晋祠调研

通过这项研究,他发表SCI、EI等论文4篇,发明专利1项。而基于北京水文化和古建筑修复研究的突出工作,他在2018年也获评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获评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彰古风之韵  探古建之慧

博士期间,为进一步学习建筑遗产保护的知识,周坤朋前往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交流访学,毕业后入职北京建筑大学人文学院,继续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平台为他提供了更多样的施展空间。结合水文化、古建筑保护的经历和学院人文社科的特色,一方面聚焦于建筑遗产文化价值阐释的工作,先后参与“遇建•中轴—北京建筑大学师生建筑文化研究专题成果展”“山水风韵 智慧中轴——中轴线水文化展”等多个展览。另一方面,继续聚焦于建筑遗产科学保护研究,针对古建筑木构“裂缝”等新命题开展深入探究,并于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了“传灯续慧”的神圣职责,在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究教学研究工作,结合所学开设《中国古建筑营造文化与智慧》等通识课程,并指导学生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教育研究,相关工作先后荣获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一等奖一项、专项赛特等奖一项,及第二十一届首都生态环境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二等奖等。

周坤朋在遇建•中轴展览上讲解

从教感言
“ 
从建筑设计,到水文化研究,再到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变的是研究方向,不变的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忱和追求。

过去作为一名学生,庆幸有两位尊敬的导师,谆谆教诲,耐心点播,引导我成为一名文化遗产保护者,追随前辈的脚步,为文化的保护传承接续力量。

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更庆幸自由有一份“崇高”职业,能够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引导新一代的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保护之中,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传承永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2 , Processed in 1.09822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