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700 年钟鼓楼 中轴线上的时光

2024-8-13 10:1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田|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北京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的交汇处纵向排列着两座高大巍峨的古建筑,位于南面的三重檐阁楼式建筑是鼓楼,在其身后砖石结构的城楼式建筑为钟楼。这两座建筑历史悠久,作为曾经京城中唯一的报时机构,全城的人们上 ...
北京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的交汇处纵向排列着两座高大巍峨的古建筑,位于南面的三重檐阁楼式建筑是鼓楼,在其身后砖石结构的城楼式建筑为钟楼。这两座建筑历史悠久,作为曾经京城中唯一的报时机构,全城的人们上至王公下至百姓,都要按着它们的声音来安排一天的作息。

700 年钟鼓楼

北京城里最早的钟鼓楼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元年(1264 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 年)忽必烈下旨建造中都,至元九年(1272 年)改中都为大都。元朝在营建大都城时,是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思想来规划的,建成后的大都城城门相对,大道宽敞,街巷犹如棋盘,横平竖直,纵横交错,一条南北中轴线穿城而过,从南面的丽正门到北面的中心阁全长 4 公里,皇城中重要的宫殿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鼓楼与钟楼就建在中轴线北端终点中心阁偏西的位置上。

元代的鼓楼称齐政楼,取齐七政之义,它与钟楼一起配合向全城报时。钟鼓楼一带在元朝时,是大都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它位于皇城之北又近邻大运河的终点码头积水潭,是全国各地货物的集散地,商人们云集于此。这里风景优美,酒楼茶肆林立,歌舞娱乐业发达,不仅是商人,就连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也都前往此处游玩,高大的钟鼓楼便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迁都南京,明成祖朱棣帝继位后准备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1417 年)明成袓下旨全面营建北京城和皇宫,永乐十八年(1420 年)北京城与皇宫及城内重要的建筑都基本修建完成,钟鼓楼群作为城中重要的报时机构也于同年修建完毕。新建的钟鼓楼位于明皇城的正北,明朝在营建北京城及皇城时将中轴线东移,钟鼓二楼取代了元代中心阁的位置成为新中轴线的北端终点,与紫禁城遥遥相望。

清朝入主北京后并未对京城进行大的改动,钟鼓二楼也风雨不动地屹立原地为人们每天报时,晨钟暮鼓的日子就这样延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 年),西洋钟表的普及让曾经响彻京城上空的钟鼓之声戛然而止,钟鼓楼从此失去了报时的功能改为他用。

钟鼓楼均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但建成不久钟鼓二楼就相继遭到火焚,火灾对于中国传统木制结构的建筑来说是最为致命的问题,如故宫中的三大殿就多次被火焚毁后重建,钟鼓二楼也是如此。鼓楼建成后的第一次重建,是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毁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 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 年)重修。钟楼则也是在建成不久后便遭焚毁,但不知何故一直未得重建,直到乾隆十年(1745 年)才开始重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钟楼即为乾隆年间修建的。这次重建工匠们吸取了历代钟楼被火所毁的经验采用了砖石结构,正因如此,钟楼在后来近 300 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遭到火情,一直保存至今。

北京城的晨钟暮钟 

鼓楼和钟楼作为地安门外大街的地标性建筑极为显眼,一是因为这两座建筑非常高大,无论是站在地安门还是站在什刹海,只要抬头北望便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二是因为这两座建筑的颜色,位于南面的鼓楼红墙碧瓦,重檐飞翘,华丽雄伟,而其身后的钟楼却是灰墙黑瓦,简洁明了,秀美挺拔。虽然这两座建筑风格与色彩迥然不同,但却出奇和谐,这和谐也许正是因为红与灰的搭配,这两种颜色就像北京城的基调无处不在。强烈的红色代表了皇家建筑,而灰色的砖则代表了胡同和民居,亦如钟鼓楼上的皇气与钟鼓楼下的烟火气。巍峨壮丽的钟鼓二楼在今天主要作为古建筑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它们曾经最主要的报时功能,却随着社会的进步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

古人最早是以四季的变换和太阳的起落来感知时间变化的,后来人们发明了立竿照影的测时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发明了日晷、漏刻等更为先进的方法来测定时间。这些方法虽能让人们得知准确的时间,但能够使用日晷和漏刻的人并不太多。为了让更多百姓准确了解时间,便在城市中建起钟鼓楼,用钟声与鼓声来为人们报时。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钟鼓楼一直都是京城里的报时中心。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钟鼓之声代表着一天开始与结束。元、明时期鼓楼内设有一台用以计时的铜壶滴漏,相传这台铜刻漏为宋代之物,这滴漏不仅年代久远而且设计精巧,据《图经志书》载:“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但可惜的是这台精美的漏壶在明末就已经遗失,到了清朝漏刻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则是时辰香。鼓楼内用于定更的鼓为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意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现在鼓楼内还留有一面清朝用过的主鼓,这面主鼓残破不堪,鼓面上刀痕累累,这是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所为。

元、明两朝如何击鼓撞钟计时文献中没有记录,但清朝报时的方法在《大清会典》中却有明确的记录:“率校尉鸣金伐鼓、夜则值更。神武门外钟鼓楼,设更鼓晨钟,每夜派校尉承值。” 按照规定每日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只撞钟不击鼓。什么是定更与亮更呢?古人用的计时方法与现代人不同,他们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汉朝将这十二时辰分别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人、黄昏、人定。后人们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辰,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2 个小时。人们又把一夜划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2小时,黄昏戌时(19点—21 点)称定更或起更,人定亥时(21 点—23 点)称二更,夜半子时(23点—次日1点)称三更,鸡鸣丑时(1 点—3 点)称四更,平旦寅时(3 点—5 点)称为五更或亮更。钟鼓楼敲击鼓钟报时是有方法的。击鼓之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 18 响,快慢相间击 6 次,共 108 响。“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句流传于京城的谚语描述的就是鼓楼中的鼓声,撞钟之法与击鼓相同。每晚戌时定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起城门关闭,交通中断,净街后皇宫里及小街小巷中的更夫就开始上夜报时。

洪亮悠扬的钟鼓声在北京的上空回荡了数百年,臣子上朝百姓劳作都以此为号,晨光里的钟声与暮霭里的鼓声裹在人们的生活里日复一日。民国十三年(1924年)钟鼓楼停止了报时,从此北京的天空一片寂静。民国十四年(1925年)钟鼓楼改为“京兆通俗教育馆”,从而开创了北京民众教育的先河。农历己巳年除夕(1990 年 1 月 26日),安静了 66 年的钟楼里又响起了报时大钟浑厚绵长的钟声, 12 响钟声过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直到 2011 年由于安全问题钟楼撞钟活动被取消,但祝福的钟声依旧延续至今。如今每到除夕,北京上空都会响起洪亮悠远的钟声,这钟声来自于“古钟之最”的永乐大钟。

钟楼与铸钟娘娘的传说

在钟楼的二层悬着一口报时大钟,这口青铜大钟外观宏伟,形态端庄,制作精良,这口钟与“中国钟王”永乐大钟同时铸于明永乐年间。永乐大钟被誉为中国最重的铜钟,但近些年经过科研人员的测量发现,钟楼里的报时大钟竟重达 63 吨,比 46.5 吨重的永乐大钟还要重十几吨,这是目前我国所知重量最大的铜钟。

钟楼里的报时大钟钟声清脆响亮,但老人们却说这口钟不像其他的钟发出的是“铛、铛”的声音,而是“鞋、鞋”的声音,这种说法其实来源于一个在京城里流传甚广的美丽传说。

相传,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工匠打造一口悬于钟楼之中的大钟。铸钟匠邓老头主要负责这次工程。这位邓老头为人厚道经验丰富,是铸钟行里的带头人,但这次铸钟邪门儿得很,无论他如何调配,青铜汁儿就是不凝固。邓老头有个善良懂事的女儿,她发现父亲最近总是忧心忡忡,虽然她问过父亲几次是不是铸钟遇到了困难,但邓老头却一直说没大事。随着工期截止的日子越来越近,邓老头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除了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

工期的最后一天,邓老头的女儿因为不放心父亲来到了铸钟厂,她发现父亲与其他铸钟匠都看着一锅滚烫的青铜汁发呆叹气,邓老头的女儿连忙问身边的人这是怎么了。那位铸钟匠说如果今天大钟还铸不成,我们这些人都会被拉出去砍头。邓老头的女儿知道铸铜业有个传说,想铸出好铜,铜里必须有“魂”,想到这里邓姑娘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大家,心一横突然纵身跳进了沸腾的铜水之中,她身边的铜匠虽然一把抓住了她,但动作还是太慢,只抓住了姑娘的一只绣花鞋。说来也怪,大钟这次一下成型,钟声洪亮厚重,但就是发出“鞋、鞋”的声音,仿佛是邓姑娘在找自己掉的那只鞋。后来工匠们为了感念舍身救了大家的邓姑娘,为她修建了庙宇并奉她为铸钟娘娘。

这个感人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铸钟娘娘庙却是真的,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小黑虎胡同的 24、26号就是原来供奉金炉圣母的铸钟娘娘庙。这座庙宇建造时间不详,原为明代铸钟厂所奉祀,庙坐北朝南,山门门额书有“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内建有前殿、中殿、东西配殿及后殿,共计殿房 20 间,供奉金炉圣母、关帝、吕祖等道教的神仙。清顺治八年(1651 年), 乾隆五十年(1785 年),道光七年(1827 年)及 1929 年多次重修。后来庙宇坍塌严重,在 2000 年左右该庙完全拆除,今为民居。

这座铸钟娘娘庙虽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也不是无迹可寻。上世纪 80 年代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工作人员实地考察时,在铸钟厂胡同内的一位居民家里发现了书有“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的匾额及原庙内的一方石碑,石碑压于房屋墙基之下不能取出,但这块匾额今就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如有兴趣的读者可到博物馆浏览参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48 , Processed in 1.11221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