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热闹喧嚷的北二环路,藏着一座“乾隆御制诗碑”

2024-8-15 17:2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闫霞|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与北二环相伴的乾隆御制诗碑》在热闹喧嚷的北京城北二环路,以积水潭为中心向外辐射,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巍峨高大的德胜门城楼、雍容庄穆的佛教圣地雍和宫、人头攒动的骨科名院——积水潭医院、徐悲鸿纪念馆……在 ...
《与北二环相伴的乾隆御制诗碑》

在热闹喧嚷的北京城北二环路,以积水潭为中心向外辐射,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巍峨高大的德胜门城楼、雍容庄穆的佛教圣地雍和宫、人头攒动的骨科名院——积水潭医院、徐悲鸿纪念馆……在这众多古今交映、错落相间的高大建筑中间,纪念我国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汇通祠”显得很不起眼,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在这片流光溢彩、寸土寸金之地,还有这样一方向科学和文化致敬的清幽所在。

乾隆御制诗碑和汇通祠‍

从积水潭地铁C口出来,向东行约二三百米,可以看到一座石牌楼,这就是著名的“汇通祠”,左侧有一座亭子,亭下立有一通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汇通祠时所立的御制诗碑。此碑青白石质地,通高2.43米,宽0.72米,厚0.33米。方座夔龙首,因形似一把剑柄,亦称“通剑碑”。碑阳为乾隆御制《汇通祠诗》,诗中描述了积水潭“长流济大通”的功能和“积水映遥空”的美景;碑阴刻《积水潭即景诗三绝句》,描述了“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的积水潭胜景,以及旧时潭水四周“雨意溟濛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的灌溉之利。二十五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5年),高产诗人皇帝乾隆又诗兴大发,再创一首《瞻礼一律》,诗中表述他在“疏通潭积水”后“廿五阅流年”,仍关注着蓄水防淤,虔诚地谒祠“愿溥甘膏渥大田”,此诗后刻于碑身西侧。该碑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

汇通祠原名法华寺,又名镇水观音庵,明永乐年间由“黑衣宰相”姚广孝所建。当时的汇通祠建在积水潭北岸的一座圆形小岛上,正对护城河水注入积水潭的关口,从京西昌平白浮泉蜿蜒数十公里而来的泉水从关口流出后,沿小岛两侧流向湖内,镇水观音庵建在上面,取镇水之意。

《明实录》记载,明洪武初期,北京西北郊的玉泉、马眼泉诸水至西直门后分流,一条向南经南护城河至大通桥,一条东行入北护城河,再沿东城墙南至大通桥,两流汇合后沿通惠河进入通州大运河。为控制北护城河水流入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水量,大将徐达在南移元大都北城墙时,于德胜门西侧的北护城河入积水潭处修建了一个水关,并派军士把守。因闸口密植防人出入的铁棂,被称为“铁棂闸”。铁棂闸内设活动的闸板,嵌入两旁的石槽之中,整个北京城内水位的高低和流速,都由它来控制,因此有京城水域咽喉之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镇水观音庵,并赐名汇通祠。重修汇通祠后,又树立一通宝剑形的石碑镇守。清后期,积水潭一带的庙宇大都荒废,唯有汇通祠孑然独存。1976年,因修建二环路地铁,汇通祠被全部拆除。1988年堆土为山,重建汇通祠,祠内有吴良镛撰文的《重修汇通祠记》。1986年9月,汇通祠复建后被辟为郭守敬纪念馆,并于1988年10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2007年7月,乾隆御制诗碑被公布为西城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守敬与京杭大运河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如何把富庶江南地区的粮食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京城大都来,成为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凿于隋唐并惠及五代和宋、金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向开封、洛阳和长安运送物资,故而开凿的路线在跨过长江之后向西边的两京方向,元朝定都大都后,重要物资皆需向北运送。郭守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负起大运河的改造重任的,他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

郭守敬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的著名学者,精通五经、算数和水利。他的祖父让年幼的郭守敬拜同乡也是元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为师。1262年,元代著名文臣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郭守敬,说他“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年仅31岁的郭守敬在受到召见时,陈述了“水利六事”,首议便是中都漕运:“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一缗约等于一千钱)。”加上其他五条谈治河、灌田的建议,“六事”将惠及农田近百万亩。忽必烈对他的建议大为赞赏,授予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后因屡建功绩被任命为都水少监。此后,郭守敬开始在水利方面大展身手。一方面,开通河套黄河航运和修复河套古渠,解决河套地区航运和农田灌溉问题;另一方面,协助老师刘秉忠参与大都建设的规划设计,主要负责城市引水、排水工程等工作,在水利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声名鹊起。

元朝使用的大运河,不再行经河南而改道山东,在江南仍然使用隋唐大运河的线路,过江之后则开凿新的河道,自江苏徐州北上,直达山东临清,经过“裁弯取直”后,大幅缩短了运河的运输线路。自临清以上,仍然使用隋唐大运河的河道。经过这次改造,终于形成了南起杭州、北达通州的京杭大运河,并一直沿用到明、清,成为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开通漕运的同时,元朝也非常重视海运,大量江南货物源源不断地汇集到通州,而如何从通州向大都运输这些物资就成为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为打通这段“肠梗阻”,郭守敬受命开凿一条从京城东达通州的新运河。其实早在金朝中期,就曾经开凿了一条从金中都到通州的运河,这条运河使用不久,就因为无法解决水源问题而不得不废弃了。因此,开凿这条新运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源问题。

郭守敬在经过周密勘测后确定了新运河的水源,即从大都城北面的昌平,引白浮泉等诸多泉水向西南流,经过瓮山泊(今昆明湖)再向东南流,穿过大都城,继续东流,直达通州。同时,为了保持水源的流量稳定,郭守敬又在这条新运河上修筑了24座闸坝。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的春天开工到次年秋天竣工,这条长达160多里的运河开始发挥巨大作用。一艘艘满载货物的漕船,通过这条新运河驶入积水潭。当年秋天,元世祖从上都返回大都,看到舳舻蔽水的盛况,非常高兴,于是命名这条新运河为“通惠河”,取通达天下、惠及大都之意。

郭守敬的治水实践经历了31年,构建了白浮泉瓮山河、长河、坝河、通惠河与瓮山泊、积水潭等湖泊,形成了大都城“两入、两出、两蓄”特有的水系格局和“前朝、后市”相互呼应的风格,使元大都成为独具风格的街市建筑与水源风貌完美结合的都城。

郭守敬与《授时历》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观象制历的需要。对历代王朝来说,制定历法具有两大重要意义,一是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二是预测天象,为政权的天命提供依据。因此,在出现改朝换代的政治巨变之后,新建立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订新的历法。在辽、金和宋朝对峙的分裂时期,南北双方使用的不是一样的历法系统,辽朝和金朝沿用的是唐朝行用的历法系统,而宋朝行用的是晋代的历法系统。这种系统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记录年、月、日的时候不能取得一致的结果。

除了因为修建通惠河而泽被后世外,郭守敬被人们铭记还因为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大江南北之后,开始下令修订新历法的工作。从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郭守敬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并总结唐宋历法成就修成了新的历法,元世祖将其命名为《授时历》,取“敬天授时”之意。《授时历》是中国古历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了360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仰仪、圭表、正方案等20多种新的仪器。

为纪念和表彰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在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的创造性科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国际天文学会决定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月球上的环行山。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位于134°W(西经)、8°N(北纬)的环行山定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中国科学家杨捷兴发现的临时编号为1964TE2小行星以2012号作为永久编号,并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此外,1962年12月1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一套纪念邮票,介绍了蔡伦、孙思邈、沈括、郭守敬在造纸、医药、地质、天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从乾隆御制诗看变迁‍

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的大量增加,缺水成为困扰北京的一大难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开通有效缓解了首都的缺水用水问题。其实历史上北京并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从海淀、海子、莲花池、积水潭这些地名就可见一斑。

积水潭的命运也与朝代的更迭紧密相连。东汉以前,积水潭水域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带河身,为永定河故道,在金代被称为白莲潭,位置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金代统治者在这片湖泊沼泽上兴建了太宁宫,作为皇帝郊游的离宫,并大大开拓其水面,因其中遍植白莲而被命名为白莲潭。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位胜利后,决定把元帝国的都城放在大都,白莲潭成了元大都城规划的核心区域。刘秉忠成为这座大汗之都的实际规划者,而郭守敬也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程。白莲潭被分为两部分,皇城外称积水潭,皇城内称太液池。建成后的大都城出于物资运输需要,开凿了通州至北京的水路,即通惠河,使得千里之外的江南漕船可以直抵大都。这里是漕运码头,也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除粮食外,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如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佛山的铁锅、安徽的茶山等,都辗转运抵帝国的心脏,积水潭成为新的大运河终点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积水潭周围也形成了大都城内最大的商业中心鼓楼和斜街市。当时,来自暹罗(今泰国)、缅甸的大象,被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有时皇帝的乘舆也用大象牵引。积水潭曾是皇家的洗象池,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引来众人围观。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都南京,北京没有了庞大的物资运输需要,通惠河随之废弃。由于积水潭水源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土地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积水潭的来水逐渐减少。同时,明军攻占大都后改名为北平,徐达主持将北平的北城墙南移5里,又将南面的城墙向南扩展了3里。这次改建将积水潭北部最窄处一分为二,西北角被隔在城墙以外。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漕运终点移至大通桥,漕船不再进入京城。宣德七年(1432年),由于皇城城墙的扩建,为保证皇家用水,通惠河上游的玉河被圈入皇城内,水路因此被切断。这使得积水潭在元代时作为运河终点码头的功能随之消失,大运河运输来京的物资,一般到通州便弃舟上岸,改用马车运进朝阳门。京杭大运河北端点的积水潭与大运河失去了关系,昔日舟车如龙、千帆竞发的胜景也从此留在了历史记忆中。后来随着德胜桥、银锭桥的建成,元代本为一体的积水潭被一分为三,德胜桥西的水面称为积水潭,银锭桥东、西水面称为什刹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17 03:00 , Processed in 1.09365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