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出殡行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出殡行列包括鼓乐(俗称“响器”)松活、纸活、花圈、挽联、执事、僧道、孝属、执绋亲友、灵棺以及送殡的车轿。总的说来,贫富相差甚为悬殊。其行列有绵亘数里之长的,有不足二、三十米长的。   清代,出殡用的仪仗执事是根据满、汉、臣民、官品、职称(满人还分内外八旗)来决定。什么人用什么样的仪仗执事,不得乱用。民国以后,无所限制,有钱人家讲排场,摆阔气,可以随意使用。所以这个时期的出殡行列,往往满汉执事杂出其间,形式亦日趋纷杂。

   满人(旗人)分为八旗,即正黄、正红、正兰、正白。此四色旗锒边的叫做“锒”,即锒黄、锒红、锒兰、锒白。遇有丧葬典礼时,必须用自家所属的旗,进行标志。通常出殡行列为:

   一、按照各旗的旗色标志,死后先立幡架子,挂上本旗的“幡”,其形式和演传统戏时举的大□旗相似,中间绣一条大龙,插在幡架子中间。出殡时,由十六人,或二十四人,或三十二人抬着在前面导行。

   二、门□一对;即旧时满军当中的大旗。

  三、标枪旗子,也称“曲律”(满语译音)由八杆至二十四杆。

   以上均按自家所在的旗,决定颜色。大体形式亦如传统戏中,大将出场时,有八个小兵打着的竖旗一样。

   四、功名牌,红色,正面写有死者生前,曾获得的功名和曾任的官职,以三、四品官职为例,如“大名知府”、“两湖道台”、“戍午举人”、“庚申进士”。背后则写着杠房字号,如“交道口裕恒”等字样。

   五、金执事七对,即:金兵符、金卧瓜、金立瓜、金月斧、金天镫、金拳、金掌。

   六、飞熊、飞虎、飞鱼旗若干对。

   七、虎头图案的“肃静”、“□避”牌四对。

   八、刀、枪、剑、戟、鞭、锏、锤、抓等古代兵器仪仗若干。

   九、四人抬影亭一座,内悬死者放大的影像。   十、四人抬引魂轿一乘,绿轿围子,黑纱帘内供死者灵牌。

   十一、映日伞两把。

   十二、大扇两把。

   十三、鹰:由二人拴架。意为“金毛童子”、“银毛童子”。

   十四、狗,由一人牵引,意为二郎神之“嚎天犬”。

   十五、骆驼,由二人牵引。旧传“哼、哈二将”,即《封神榜》里所说的陈琦(哼)、郑伦(哈),因为他俩都是骑骆驼的。

   十六、刽子手,两人身穿号衣,手提屠刀、锁练。

   十七、大清国旗,三角大“龙”旗。

   十八、大伞两柄,各由二人“拉幌”。

   十九、功名牌,上书皇上最高赏赐,如“晋封光禄大夫”、“御赐黄马褂”等等。

   二十、大黄伞盖一柄,二人“拉幌”。

  二十一、大黄彩亭一座,内供死者生前皇上所赏赐的各种物件。

   二十二、官鼓大乐一班,通常为九人:一对大号、四面堂鼓、一对锁呐、一面九音锣。

   二十三、小拿,即用小孩八对至二十四对,身穿孝服,每人挎一木质方盘,内放死者生前所爱之物,如文房四宝、古玩器皿(炉、瓶、罐、烟壶、核桃之类)有的被仿制成纸活冥器,有的则直接托真东西。有的到坟地当成殉葬物埋在墓穴里,有的不埋,还要拿回来。“小拿”们边走边喊,左排喊“啊”,右排喊“唉”,以助丧主举哀,俗谓“助哭”。

   二十四、丧主,全部徒手,无打幡、抱牌之说。

   二十五、灵棺,以三十二人、四十八人或六十四人抬,扣上官罩。

   二十六、送殡的车轿,多为女眷们所乘坐。

   汉人出殡行列通常为:

   一、开道锣,走在最前边开路。

   二、纸糊的“引路王”一对;“打道鬼”一个,各高一、两丈,身披铠甲,头如斗,戴盔,作金刚怒目状,脚下装有木轮,可以推着走。

   三、铭旌,乃系一种幡形的长亭,中央用红绸金字,写上死者官衔、历史、生平事迹。题铭旌者须是名人。铭旌高约两丈、宽三、四尺,用八人、十六人、二十四人、乃至三十二人抬。四角还要有拉纤绳的。

   四、香幡、筒幢,四对、八对、十二对不等。香幡是用白缎作底,绘各种不同图案,再用特制的线香锒上去,这是从冥衣铺中订做出来的细活。但通常只用彩缎绣花的筒幡,状如经棚里挂的经幢。

   五、金执事,即金卧瓜、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金掌、金兵符。

   六、清道、飞虎、飞龙、飞凤、飞熊、飞豹、飞鱼、飞鳌、粉棍、格漏、鸣锣等不同图案的大旗,共十一对。

   七、五半堂或三半堂执事。每半堂有缎子绣花大伞六柄,绣花片幡六把。(五半堂即各三十把;三半堂即各十八把)。

   八、四人抬影亭一座,内悬死者放大影像。

   九、四人抬引魂轿一乘,内供死者牌位。

   十、影亭、魂轿之间用三把红缎绣花大伞间开,谓之“座伞”。每把“座伞”均用二人用黄绸子带“拉幌”。

   十一、官鼓大乐一班(同满人)。

   十二、清音锣鼓(细乐)九名,二人抬一小鼓,四人吹笛,一人打小锣,一人手打皮鼓指挥。

   十三、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

   十四、孝子、孝孙,大殡讲究有帷幄,即支一白布帐子,雇人举着,人在里面,外人看不见。夏天则雇人举一白布凉棚,以遮烈日。

   十五、大杠,三十二人、四十八人,乃至六十四人不等。杠用红色油漆涂成,通常用红缎寸蟒或红缎绣花官罩,罩架的上面四角,用四个龙头兽口,谓之“吞口”,吞口下挂有四个编织的花穗,谓之“绺穗”;还有四人用手拉着黄绸子,谓之“拉幌”;罩架顶中央有个木制的金色大“火焰”;官罩周围有四人用竹竿打着四杆方旗,谓之“拨旗”,该旗有红的、兰的两种颜色,俱书杠房字号,如“日升杠房”、“合成杠房”等。随着大杠四角行走,路上空间遇有障碍物即由这四人用拨旗拨除。另有四人背了高约二、三尺高的凳子各一,金漆雕刻。如果灵棺中途停留,即将此木凳放好,把灵棺垫起来。

   杠前除孝属外,送殡的亲友都可执绋。即用白布两条,一头结在杠上,一头拉到前边,由亲友们并排拉着走。执绋人身穿孝衣或戴白花。

   十六、“后拥”,即将若干干戈钺斧执事用黄绦子连系成一排,由人举着.   十七、送殡的车马、轿子。

  执事头分大、小头目,他们都身穿肥大的红锣衣,头戴高筒的红锣帽,手持大锣。行进中,大头目手执小旗,上书:“催压执事”来压阵。小头目都在仪仗执事队伍中,来回巡视,鸣锣指挥,使之前后左右,步调一致。打执事的都必须按锣声快慢行动。北京有句老话,叫做“在家不听父母话,出门但听一声锣”。打一声是开步走,打乱槌是停下来。走开时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前后对正,左右看齐,不准乱走,否则就会受到头目的打骂。

   无论满汉,大殡当中都有松活、纸活、花圈、□联、匾额,这一般都放在前边或夹杂执事的中间。民国以后,满汉响器、执事混杂,出大殡的光讲排场、阔气,不太注意自己民族传统习惯。民间特大殡葬行列的顺序大致为:

   一、□联,雇人用竹竿举着,有的一人举上联,一人举下联,并排而行;遇有人少而□联多时,就一人举一付,前边正面一联,后边背面又一联。□联数目不限。从一对至数十对乃至百对不止,名人送的□联放在最前边。

   二、匾额,一般都是从冥衣铺裱糊出的纸匾,出殡时将匾额放在彩亭里,一亭放一额,每亭由二人抬着行进。

   三、花圈、名人、近亲送的花圈一般都挂在官罩的四角上;一般人送的花圈、花篮则雇人举着。

   四、纸活:

   1、开路王一对,打道鬼一个;

   2、喷钱兽;

   3、金童玉女(金童执幡,玉女提炉);

   4、灵人,厨子、老妈儿、使唤丫头、使唤小子各一;

   5、尺头桌子(绸缎衣料、金山银山、文房四宝、古玩陈设,均摆在这种尺头桌子上)若干抬;

   6、四季花盆若干对;

   7、其它纸活,如筵席、戏出等(戏出通常是糊些《三娘教子》,等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戏剧。)

  五、松活:

   1、松狮子;

   2、松亭盖;

   3、松骆驼;

   4、松狗;

   5、松扎和合二仙;

   6、松扎鹤鹿同春;

   7、松扎八仙人;

   8、松扎二十四孝等等。

   六、执事:北京丧礼执事分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六种。

   一般丧家多用三半堂的执事,其第一半堂内的执事有:

   1、大雪柳十二名(穿孝);

   2、座伞一柄(拉幌);

   3、八抬魂轿一乘。

   4、座伞一柄(拉幌);

   5、八抬影亭一座(穿孝);

   6、座伞一柄(拉幌);

   7、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各一对;

   8、绿扇一对;

   9、幡伞十二件。

   第二半堂内执事有:

   1、三尖刀、斩马刀、青龙刀、象鼻刀、金轮枪、金缕枪、金伞枪、金盖枪各一对;

   2、幡伞十二件。

   第三半堂内执事有:

   1、飞凤旗、飞龙旗、飞虎旗、清道旗各一对;

   2、回避牌、肃静牌各一对;

   3、催压锣两对;

   4、幡伞十二件。

   五半堂执事较三半堂执事增加三分之二。一堂为半堂的二倍,三堂为三半堂的二倍,“缙绅”之家用之,五堂为五半堂的二倍。

   七、响器:

   1、官鼓大乐;

   2、清音锣鼓;

   3、文场;

   4、西乐队;

   5、丧鼓锣鼓。

   八、僧道:

   1、番(喇嘛)黄袍;

   2、尼(姑子)灰袍、披袈裟;

   3、道(道士)兰袍、披法衣;

   4、男、女居士(优婆塞、优婆夷)青袍、搭缦衣;

   5、禅(和尚)青袍、披袈裟。

   一般都不敲打法器。

   九、送殡的亲友。

   十、孝属。

   十一、大杠抬着灵棺,一般都扣上红缎绣花官罩。

   十二、“后拥”。

   十三、送殡的车辆,多系四轮马车,个别的用汽车。前清时多用轿子(只限已婚女眷)和轿车,均须扎上兰白两色的彩子。其排列顺序为:

   1、孝属车;2、帐房车;3、来宾车。

   至于贫户的出殡行列则很简单。赤贫者仅用八名杠夫,一个杠头将薄皮子材一抬而已。老北京人用“八个人,一杆尺,五个和尚一堆纸”来形容极贫户的发丧者。比之稍好些的不过也只是有几个吹鼓手(小户雇一班怯吹儿,北京人谓之“得儿拉呜”!)送殡的亲友随后,孝属在中间,后边是八个或十六个杠夫抬着灵棺。棺材上覆盖着一面绣花的“过棺罩片”。灵棺前后扎着一两个近亲们送的花圈,由一个穿孝的杠头打着响尺前引,后边有一两辆四轮马车或人力车(“洋车”、“三轮车”)坐着送殡的女眷。

   稍微富裕户则加上由小孩们敲打的“丧鼓锣鼓”,该行业称之为“小人行”。所谓丧鼓,即四个或八个小孩,头戴假髫髻。身穿印花白衣,举着直径约一尺多的小绣花伞,身后背一小鼓,由另一小孩敲打,只有一领队的成人打着大铙。至于锣鼓则比较喧闹,通常是由四个小孩抬着一个彩子棚,头前二人抬一面“令”字大旗、旗杆是躺卧式的,前雕龙头,后雕龙尾,紧跟有单皮、堂鼓、大、小锣、镲锅等。

   用丧鼓锣鼓者,同时多用一些简易的执事——片幡(兰缎子绣荷花的幡)、雪柳(用若干细竹篾裹上白穗,插于竹筒,使之下垂),有两对片幡两对雪柳的,谓之“四花四柳”;有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的,谓之“八花八柳”,再多的还有“十六花柳”。

   以上的响器、执事,加上官鼓大乐,即谓之“干三件儿”,乃是最起码的执事。这种出殡行列在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市面上是常见的。

   送殡行列一般到了城门口,或过了“小关”,杠夫即由六十四人减为三十二人,甚至减为二十四人,以便加快行进,及早到达茔地。此时执事均撤销,响器只留官鼓大乐一班,和尚一班。松活、纸活亦焚化一部分。一般朋情送殡者多于此处鞠躬告退。如有与亡人生前为莫逆之交,执意要亲送茔地者,本家孝属也要劝阻致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06:53 , Processed in 1.09415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