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海昏侯墓发掘何以成为当今中国考古典范?

2024-8-27 20:2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徐长青|来自: 科学出版社

摘要: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考古启动发掘至今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贯彻“一流发掘、一流保护、一流展示”总方针,将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出土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有机结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考古启动发掘至今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考古工作者贯彻“一流发掘、一流保护、一流展示”总方针,将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出土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有机结合,取得重大收获。考古成果获得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二等奖”“考古资产与文物保护金尊奖”等考古和文物保护奖项,2019年还摘得“世界田野考古大奖”桂冠。在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同志把海昏侯考古项目称赞为“堪称考古工作的典范”,代表了新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考古成果为科学研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博物馆展陈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管理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为题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课题立项。综合研究由此全面展开,学术成果不断深化。

      是什么原因促使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呢?关键是考古与文物保护的理念创新。

▋ 第一,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以聚落考古的思路从大遗址角度来开展考古和保护工作。

      在发现墓葬遭到盗掘后,没有马上发掘,而是先对墓葬周边历史环境开展全方位调查,在约20平方千米范围先进行大面积的普探,重点区域精探,最后对墓葬进行发掘。普查、勘探时,首先发现了一座基本完整的海昏侯墓园;在解剖这座墓园的同时,拓展勘探了周边的遗存,基本确认了另外3座历代海昏侯墓园及一系列高等级贵族墓地;之后对海昏侯国都城即紫金城城址进行了勘探。

      在调查之初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系统、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通过建立的9000多个监控点,搭建了覆盖整个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虚拟布方,明晰了每个发掘单位的空间位置,确保在发掘过程中每一个堆积单位和出土遗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三维坐标。

 
▲ 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图

      在摸清这些墓园和侯国都城基本情况后,重点对海昏侯刘贺墓葬进行发掘。经历5年的努力,一座布局完整的海昏侯国聚落遗址得到认识,迄今国内结构最清晰的列侯墓园得到清理,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逐渐进入视野。

▋第二,坚持方案预案先行的理念。

      由于发掘过程漫长,发掘期间受季节、天气、外部环境影响巨大,墓壁裂隙、坑底渗水、坑壁微生物繁殖等不可预见性问题时常暴露,人身安全、文物安全、现场遗迹安全始终是考古队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对于墓葬本体、墓壁加固,文物提取、运输,特别是主椁室清理、主棺吊运、有机质文物的现场维护、提取、保护,以及文物库房、临时文物工作站和安防消防等,考古队首先编制针对性的方案预案,经由现场专家组讨论修改,再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然后由考古队具体实施。

      在这些过程中,包括文物提取、包装运输、文物库房、安防消防等方案预案超过20项。完善的文物保护方案,严谨的操作流程,保证了考古过程针对性强、程序规范、风险可控、效果最优。比如主椁室墓壁保护问题。由于刘贺墓墓室面积近400平方米,墓深达8米,墓壁陡直,局部还有积沙层,地下水渗漏引起墓壁的可能坍塌对考古人员和现场文物造成极大安全隐患。为此,专家组多次组织岩土专家和文保专家现场勘查、论证、反复研讨,提出了“监测、治水、减负”的总原则。为适合南方地区土壤特点,果断放弃了最常使用墓壁支护临时方案和锚杆加固墓壁方案, 创新使用了钢架支护、钢网兜护的全新方案。

 
▲ 海昏侯墓墓壁支护结构图

      同时,强化了墓壁的水分控制措施,避免土壤过度失水或饱水造成墓壁裂隙或坍塌。还设立红外监测点,对墓壁细微变化进行系统监测。这个方案实施后至今,墓壁没有发生坍塌现象,人员进出墓室方便自如,文物拍摄和搬运也安全高效,而具有可逆性的钢架支护对后续的整体保护措施更具操作性。

▋第三,坚持精细化发掘,始终把考古资料提取和文物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

      2015年初,考古发掘进入主椁室即将开启的关键时刻,国家文物局派遣信立祥、张仲立、王亚蓉、吴顺清、胡东波等组成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家组长期驻扎考古现场。在发掘过程中精益求精,以“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为目标,坚持现场文物保护第一、现场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现场提取和异地实验室清理的关系。

      在现场,每一件文物都有出土位置,每一组遗存相互关系都得到充分体现。而在考古现场难以提取的脆弱质文物,采用套箱套取的办法,将泥土和文物整体套取到实验室进行清理。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负责竹木漆器和有机质文物的提取和保护。总共有100多箱这类文物被套取到实验室进行精细化考古,科学揭示了文物埋藏的内在关联,有效保护了脆弱质文物,相较于野外考古更加细致,还降低了保护与发掘的矛盾。比如在竹简清理过程中,考虑到竹简是脆弱质文物,且现场保存状况差、堆积情况复杂,在发掘现场我们经过反复论证,科学预判,非常及时地将这批珍贵的竹简进行了提取。

▲ 海昏侯墓考古现场文物清理

      在提取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现场竹简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保存竹简的完整性为主要原则,将原整体提取方案改为分四个区域进行,提取后的竹简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了保湿、防霉、防光、防高温等临时性简单技术处理,之后整体打包运送至工作站。在工作站室内清理过程中,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多种科技手段,在剥离前进行了三维扫描及三维影像重建,保存了大量竹简的三维影像资料,确保竹简清理工作过程直观可逆。清理工作在确定基线、划分区域的基础上,按照竹简的叠压摆放顺序对竹简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一方面注重竹简基础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采用了正射影像同步绘图技术,大大提高了竹简绘图记录的效率及准确性。

      经过半年多的辛苦努力, 顺利完成竹简的剥离工作,成功剥离出竹简5200余枚,为海昏侯考古留下极为珍贵的资料。至于出土的大量金器上面的文字,也是采用了非常精细的清洗、科学的研判才发现的。为了保护文物的本体安全和文物的安全,我们对整个发掘现场的车马坑和所有祔葬墓以及刘贺主墓,都加盖了大型临时性保护大棚,既有效降低了风吹日晒雨淋对埋藏文物的影响,又满足了安全的防护要求。

 
▲ 海昏侯墓主墓保护大棚

      发掘至主椁室核心部位,针对棺内遗存堆积层次复杂、遗物品种丰富、有机质文物容易劣化的特点,专家组决定将刘贺主棺吊运至室内清理。为了将刘贺主棺水平状态吊离墓室,采用临时性钢架行车和轨道相结合的方式,垂直起吊主棺、水平搬运至文物保护房,将文物倾斜、震动威胁降至最低。距离工地约1000米处新建的4800平方米大型文物保护用房,为出土文物的精细化清理、临时保护、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实验室考古清理。刘贺主棺、刘充国主棺等重要遗存得到精细化清理。120台大功率空调和除湿机满足了所有库房的恒温恒湿条件。载重达20吨的行车解决了巨型棺椁的平稳搬运、挪腾。实验室同时配备充氮低氧舱及文物低氧保存装置,有效控制了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文物的防霉、防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调控效果。

 
▲ 海昏侯文物保护用房

▋第四,高度重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

      发掘全过程采用田野考古数字测绘、航空遥感考古、考古现场四维数据采集、田野考古延时信息记录等数字化技术。

      在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陕西十月公司全程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和记录。

      在发掘过程中,阶段性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构光扫描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等进行记录工作,其中三维扫描采用超高精度毫米级别扫描仪,在力求还原文物细节的同时能够对文物进行标准色彩三维数据的存档。

      在主墓室发掘阶段,采用适合现场情况的长久性自动延时摄影系统,成像效果单帧不小于4000万像素,该系统可以自动记录考古发掘的全阶段连贯影像,高速回放几个月工作过程,无须进行后期烦冗的编辑整理工作。视频完整记录发掘过程细节,为考古现场数字化采集提供全程可回溯的信息基础,由此建立延时摄影数据管理系统。既确保了最真实留存的文物信息,又便于快速制图,快速分析,节省了大量绘图时间,还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提供了前瞻性引导,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带来全新方式。

      例如,墓室回廊部分,面对个体大小不一、堆积层次无序的文物,全部采取逐层清理逐层扫描的方式,全程跟踪发掘,全程记录,最大限度地记录了遗迹遗物的历史,为后期的实体复原和数字化复原展示提供严谨翔实的基础资料。

 
▲ 海昏侯墓数字化记录

      海昏侯墓长久延时摄影自动数字记录项目荣获2018年第二届国际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竞赛入围奖。在文物清理过程中,采用了高光谱、多光谱技术,解决了肉眼和一般技术手段无法识别的难题,如对孔子衣镜上的图像及数字的释读,为后期的修复及复原提供可靠保障。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文物展示利用提供真实、可靠、清晰、可交互的发掘场景,大大提升了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展示的科技含金量。

▋第五,高度重视跨学科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为保证发掘研究的权威性、规范性, 与全国十多家高校和文物保护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既强化了对文物的现场提取,也把合作延伸到实验室,取得单纯依靠田野考古无法达到的效果。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五位成员长期坚持在一线指导工作,一些重大现象还临时邀请国内其他专家重点研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参与工作,全省范围内有近百位地方文博干部接受了轮训,而国内的其他高校也有近百名博士、硕士参与了发掘保护工作。

 
▲ 海昏侯墓地考古专家学术研讨会

▋第六,海昏侯刘贺墓发掘为公众考古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即公众、专家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效应扩展模式。

      2016年3月2日,共计441组件珍贵文物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即适时公布了一直被议论纷纷的墓主身份。湮没了两千年的海昏侯刘贺墓,凭借其独特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魅力,一经报道,迅速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各方媒体与媒体人对海昏侯刘贺墓的持续关注、考古界的密切配合和细致工作,揭示出海昏侯刘贺墓令人瞠目的历史、科学价值,在对南昌及江西古老往昔的追溯与宣扬中,整个过程悬念迭生,堪可直呼全民“追剧”。这部“大剧”的精彩一一呈现后,海昏侯刘贺墓发掘过程与成果的大众报道及传播,也被称誉为“公众考古的一个范例”。

 
▲ 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考古发掘逐步展开,考古信息亦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传播与共享,公众关注、讨论乃至反复“围观”新发现。进而专家及时推出更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公众进行学术引导,政府在保障发掘的同时,与专家共同统筹宣传方案、学术研讨,助力公众热情与兴趣及持续开展文化产品创造、实施文化遗产长期保护工程。这一模式,使海昏侯刘贺墓的公众考古实践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形成了多维度的良性互动,产生了更为巨大的社会效应,从而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拓展考古资源的价值。

      正是因为有上述明确的技术路线、较为先进的工作理念,才使得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1 17:28 , Processed in 1.07804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