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城市内部廊道遗产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以北京中轴线为例

2024-8-31 06:3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飞|来自: 北京学基地

摘要: 关键词:廊道遗产;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旅游利用摘要:文化遗产资源从单一的文化资源向复合性资源转化,其间与旅游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廊道遗产和集群式遗产因“申遗”而引发的旅游热潮在近年来持续升温。以廊道遗 ...
关键词:廊道遗产;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旅游利用

摘要:文化遗产资源从单一的文化资源向复合性资源转化,其间与旅游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廊道遗产和集群式遗产因“申遗”而引发的旅游热潮在近年来持续升温。以廊道遗产为代表的“大型”、“线性”、“集式”文化遗产已经进入多个学科研究者的视野,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宏观背景下,将北京城中轴线这一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廊道遗产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北京城中轴线一方面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问题得以显现,如沿线非物质遗产保护、廊道节点缺失、游客过度集中、遗产的功能转化等。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李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1.研究背景

在国力持续攀升、人民不断富足的现代中国,精神领域的寻求与经济地位的相匹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经济现象。北京市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强大的文化内核与精神内涵作为灵魂和动力,单一文化遗产很难承担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线性”的、串连多个遗产单体的城市内部道遗产担负起这一神圣的历史责任,北京城传统中轴线、大运河北京段、昆玉河水道、门头沟京西古道等廊道遗产已经进入到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文保界、旅游界等专家学者视野之中。尤其是集聚着诸多重量级单体文化遗产的北京城中轴线,已成为北京城市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核心载体和空间依托。

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城市文化及其软实力建设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1]2011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宣布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北京中轴线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等保护规划和文件相继出台,为北京城市中轴线实施整体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近年实践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保护规划与文件中规定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尤其在当今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形势下,违反保护规划的管理和建设问题多有发生。

2.廊道遗产研究统计与趋势分析

廊道遗产的概念生发于美国的遗产廊道和欧洲的文化线路,但又有别于后两者而具有十分典型的中国本土特征。其原因在于,廊道遗产不仅是串连起多个文化或自然遗产单体的“廊道”,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极具遗产特性的、异常珍贵的、民族的或全人类的历史遗存。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跨空间分布的廊道遗产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提升以文化和经济为双核心的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城市发展进步的衡量标准也由早年单一的经济指标(以GDP为主)向综合测量标准(经济、文化、科技创新、人民幸福指数等)过渡,从而使得城市更加重视对自身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优秀传统的弘扬。在此情境下,蕴含巨大文化潜能和意识感召力的城市内部廊道遗产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象。

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四个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历年来北京中轴线研究文献进行题名(北京+中轴线)精确检索,统计结果发现,近年来相关成果呈现出激增态势(图1)。其中,2000年以前所有文章数量加在一起只有8篇,21世纪前十年相关文章为60篇,而近两年文章数量就已经达到46篇。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就数量看,北京中轴线相关研究文章还将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图片

无论是跨区域的大型廊道遗产,还是城市内部的中小型廊道遗产,均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究其原因,这是遗产集群效应的体现。从“申遗”表象上看,自2000年《凯恩斯协议》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准申报一项世界遗产以来,联合申报和“捆绑式”申报就成为“提高世界遗产申报效率”的变通方法。从文化本质看,廊道遗产聚集着更加广泛、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文化元素,拥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些廊道遗产的发展和被利用将成为国家(或城市)认同感的源泉与文脉传承的基础。

3.北京城中轴线当代价值构成

廊道遗产理论认为,廊道遗产的价值对拥有它的民族而言是不可估量的,它具有本征价值(即文化价值)、功利性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和衍生价值(包括精神情感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2]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价值正是上述价值的集合。

3.1文化价值

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从广义上讲属于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其价值属于“文化”范畴。Harvey(1997)指出,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属于私人、团体和国家所有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富,它们应该受到国家和民族的保护,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而永久保存并世代相传。[3]北京城中轴线不仅包括有形的艺术和建筑,如纪念碑、博物馆、历史街区、古迹遗址,而且还包括无形的习俗、手工艺、商业老字号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北京历史的积淀和文脉的传承正是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得以体现的过程。

3.2政治价值

北京中轴线廊道遗产的整体保护与重要节点修复是对历史进行的重新诠释,是对中轴线所蕴含的北京地方感和政治背景的认同。“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4]从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的形成和发展看,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它的廊道延伸和节点增减,多源自当权者为巩固政权所做出的决策,而在其后的遗产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民族和国家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经济价值

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沿线高品位、高等级的旅游资源集聚,既有主要依靠门票收入的古建筑群、皇家园林,也有以门店出租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业街区。每年巨大的游客接待规模为中轴线廊道遗产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商业街区(如鼓楼-地安门地区)在凝聚商业气氛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区域旅游业和商业地产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鼓楼东大街、旧鼓楼大街、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什刹海地区,均成为北京都市旅游的热点地区。

3.4教育价值

遗产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石,而遗产只有凭借教育的成果才能不断开创人类文明。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教育价值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一是知识层面,二是精神层面。就知识层面来讲,北京城中轴线如同一册内容丰富的北京历史画卷,在广阔的城市地理空间内,用遗产讲述800多年的古都历史文化。从精神层面看,北京城中轴线曾经在国家或民族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以最真实、最直接的形态向人们传递着历史信息。因此,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对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民族融合,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都有着重大作用。

3.5生态价值

廊道遗产,尤其是诸如北京城中轴线这样的城市中的廊道遗产,其生态价值极容易被忽略。但是,作为历史上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轴”,北京城中轴线对自然景观的有意打造和生态环境的精心维护,堪称世界城市的典范。传统中轴线西侧有“六海”相连,紫禁城有护城河守卫,明朝时堆万岁山造景,现代北京城将中轴线向北延伸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生态文明与古都文脉有机串联起来,把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结合起来,将空间上处于分立状态的斑块(如单体建筑遗产)依靠廊道连接起来,从而减少甚至抵消由于景观破碎化的负面影响,在北京城中轴线沿线形成完整而优良的生态环境。

4.关于北京城中轴线旅游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4.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

北京城中轴线已确定的申遗核心区总面积468.86公顷,建设控制与缓冲区面积4674.58公顷,总面积5143.44公顷,涵盖60%的北京老城面积。与此同时,22个遗产单体已纳入“硬”边界范围。相比空间边界而言,廊道遗产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易受忽视。它们不仅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浓郁的社区气氛,还有当地人所展露的精神面貌。自北京建城伊始,北京城中轴线就是这座城市最坚强的骨架和脊梁,五方杂处的集市、平和安详的庭院、庄严肃穆的宫殿孕育了中轴线上不同的文化气质。

作为廊道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廊道遗产概念本土化的根基,也是区别于欧美两条理论源流的显著特征。北京中轴线上蕴含着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众多北京老字号都集中在前门一带,包括内联升、全聚德、瑞蚨祥、尚珍阁、吴裕泰、都一处、一条龙等。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老字号经营者所坚持的平民价格和平民路线在“旅游商圈”的高地价和高房租压力下无所适从,最终遗憾地退出。“软”边界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两点提示,一是边界无止境,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无止境和廊道沿线社区气氛营造的无止境;二是保护原真性,遗产只有体现原真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要保持社区的“动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

4.2古建腾退后遗产功能的旅游转化

为配合中轴线“申遗”,北京市政府拨款市文物局10个亿专项资金用于古建筑维护,以中轴线的古建筑腾退和修复为工作重点。目前中轴线两侧古建筑占用问题还比较严重,比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宿舍占据太庙东北角已有62年之久,宿舍区自建房林立,煤气罐随处可见,太庙的安全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北京市少年宫占用景山公园北侧已经57年;天坛外坛内被天坛医院等多家单位占用;先农坛被先农坛体育馆、育才学校等单位占用;故宫西华门内侧被第一历史档案馆占用。这些单位对古建筑遗产的占用不但未使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反而为遗产带来诸多破坏风险和安全隐患,加之占用单位的日常业务活动与遗产应有的气质不相符合,所以古建腾退成为北京城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环节。

腾退后的古建筑利用涉及到遗产的功能转化问题,即从原先的居住、经营、事业管理等功能向教育、旅游、文脉传承、文化休闲等功能演进。在新功能发挥过程中,还会产生波及效应,比如周边环境的美化、道路交通的顺畅、人文景物的和谐。图片

与古建腾退相关的一个问题来自居民搬迁,这也是一个关于社区“活态”化和遗产原真性的问题。老北京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四合院建筑分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机结合将增加北京城中轴线的生活气息,提升人文品位。负责中轴线环境整治的负责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声称,中轴线“申遗”决不是把老百姓都搬出去,关键是要整治有碍文物安全、严重影响中轴景观的部分。中轴线“申遗”不会引发大规模搬迁,而部分搬迁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与市民协商进行。

然而,对于生活在遗产保护核心区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在搬迁费或安置费可观的情况下,他们愿意借中轴线环境治理之机搬迁新居,逃离生活相对不便的老旧平房。这种状况逐渐加剧就会造成老城空心化现象,如同丽江古镇里的大多数青年人都搬至了房子更大、生活更舒适的新城一样,从而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式微,甚至没落。对于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的未来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4.3节点的复建、改造与“假古董”问题

交通廊道是廊道遗产的骨架,也是构成廊道遗产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交通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廊道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不仅如此,交通廊道的发展还会影响到遗产节点的存亡,因此说交通的发展决定了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5]

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上的多处节点由于历史的原因而被拆除或损毁,比如民国时期拆皇城墙、千步廊、正阳门瓮城,由于扩宽马路天桥基址被埋入地下;新中国成立后拆长安左(右)门、永定门、地安门。这些节点的缺失使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的完整性受到质疑。2004年,永定门复建工程启动,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起点得以恢复。但是,新的建筑同样引发了文物保护界一些专家的异议,认为重新修建的永定门是“伪遗产”,不符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标准。尤其在当前北京城中轴线“申遗”背景下,对所谓“伪遗产”的担忧与日俱增。2012年初,安地门复建工程取消,其原因是:“如果是原址复建,有可能采取路口环岛的方式,对于现有交通影响较大。如南移复建,则失去地安门作为北京中轴线坐标之一的历史、地理意义。”

但我们深知,北京城中轴线是历史留给当代人的宝贵财富,本着遗产代际公平的原则,后代人同样应当享有完整的北京城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伪遗产”和“假古董”都不应该是我们剥削后代人拥有和欣赏遗产的理由,因为当代中国有很多遗产是经过了历朝历代不断地“拆与建”“毁与立”的循环,而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只要按当时的体量、形制、风格重建地安门,就是当代人为“拆除”而做得最好的“将功补过”,而并非在地面上设置一个标志以示后代。文化需要的是传承,而文化遗产正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重建之物同样可以承载文化,对后世来说,它同样是文化遗产。因此,地安门应当像永定门一样,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得到恢复,还北京城中轴线一处重要的景观节点。

4.4旺季客流过度集中问题与疏导对策

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传统中轴线沿线多处景区(点)往往人满为患,远远超出景区(点)的旅游承载力。一方面对文物建筑的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整体上削弱了中轴线廊道遗产的价值体现。

改善这一状况的对策:①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的品牌塑造,让游客感知中轴线的魅力,从而延长游客在中轴线的活动空间。同时打造永定门-燕墩和北土城两个节点,以便沿中轴线南北两个方向引导客流。②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前门箭楼南侧、前门大街南端、永定门和鼓楼西侧分别设置“北京城中轴线环保观光车站”,在旅游旺季,减少游客等待公交车或停靠私家车辆的时间,尽快疏解客流。甚至可以考虑在奥体公园与鼓楼之间开通“北京城中轴线旅游观光专线”。③结合北京公租自行车系统,打造方便快捷的自助式交通服务网络。在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或奥体公园)之间建立起“北京中轴线专属知行车网络系统”,做好非京籍人员租车、中轴线景点异地还车、简化押金和办卡手续、取还车地点与景点地图咨询等服务。④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使游客通过手机上网可查询到中轴线上各个景区的人流密集情况,从而优化自己的旅游线路选择;或者能通过手机查询公交站点和线路,以尽快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减少因交通搜寻造成的附加停留时间。

5.结语

城市内部廊道遗产所容纳的文化元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繁荣的意义,是十分丰富、深刻且富有价值的。北京城中轴线所体现的“中轴思想”和“中庸哲学”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融为一体,同时成为现代首都城市空间发展的原始构架。近年来,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步伐加快,旅游业繁荣发展,人们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文化追求不断提高,但遗产保护在旅游开发面前绵软无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保护性开发极具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生态价值的北京城中轴线廊道遗产,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的关键。其中,廊道遗产保护边界的划定、古建遗产的确立、客流疏导和历史感重塑,是保护性开发的重中之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北京城中轴线现代功能的发挥和北京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11,(2):4-9.
[2]李飞.廊道遗产时空演变与保护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Harvey, E.R. Política cultural en Argentina[R].UNESCO,Paris:1997.
[4]郭荣华,贺瑞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EB/OL].人民网,2006-10-24.
[5]Alex, A., Richard, A., and Kenneth, A. S. 1998. Urban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pp:1426-1464.
文章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7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8 16:35 , Processed in 1.0984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