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说不尽的南锣鼓巷丨胡同溯源

2024-9-13 18:1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越|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北京过去有句老话“东单、西四、鼓楼前”,说的是北京前门大街以外最繁华的三大核心商业区。旧时地安门外大街分为两段,以万宁桥(后门桥)为界,以北至鼓楼,明称鼓楼下大街,因在鼓楼之下而得名。清光绪《顺天府志 ...
北京过去有句老话“东单、西四、鼓楼前”,说的是北京前门大街以外最繁华的三大核心商业区。旧时地安门外大街分为两段,以万宁桥(后门桥)为界,以北至鼓楼,明称鼓楼下大街,因在鼓楼之下而得名。清光绪《顺天府志》称鼓楼大街,以南称地安门外大街。现地安门以北统称地安门外大街。街上有许多古迹,如万宁桥、为宝书局(现为新华书店地安门店)、旧式铺面房(现为瑞蚨祥地安门店)等等。万宁桥下,玉河流经该大街。大街东侧是横平竖直的传统胡同,住宅以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为主;西侧是元大都漕运的终点,斜街胡同围绕着碧波荡漾的什刹海环湖而建。现为京城集商业餐饮、休闲赏景、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热点地区。

01

东不压桥西压桥

万宁桥在地安门北侧,建于元代,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万宁桥原为木桥,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石拱桥,取江山安宁永固之意更名“万宁”,但是在民间习惯地称其为海子桥。万宁桥西侧的澄清闸,是调节什刹海与通惠河之间水位的闸门。元代修建通惠河,漕船可以从通州以南的高丽庄进入大都城,并停泊在积水潭中。从此,积水潭与南北大运河连在一处,成为大运河的北端码头。清代以后,因万宁桥在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北,又称后门桥。2002年修复万宁桥竣工。为了方便游人往来,又在澄清闸旧址上兴建了一座三孔石桥,听取侯仁之院士的建议,“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

万宁桥下,有玉河流过地安门外大街。金代已在这里建有水闸,并引水灌溉附近稻田,《金史》有“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的记载。元代,玉河是位于宫城东侧的一段河道,主要用于漕运。著名诗人马祖常有诗云:“御沟流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墙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诗中的御沟即指玉河。明清时玉河是皇城内的供排水系,成为皇室的专用河道,故又称御河。

重新亮相的玉河水道
明代从什刹海经万宁桥东流的御河,在东不压桥下进入皇城。乾隆朝御河河道的水流减少,东西向北段称河沿。向南成为一条弯曲的胡同,因为西北小东南大,弯弯曲曲形似马尾巴,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马尾巴斜街。1947年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55年拆除东不压桥,改明河为暗沟,辟为马路,原河沿东西方向通后门桥的一段改属拐棒胡同。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胡同路东20号,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设计并建造者詹天佑故居。

东不压桥又称东步粮桥,始建于元,初为木桥,明代改建为单孔石拱桥,称步粮桥。《日下旧闻考》记有:“地安门东有东步粮桥。”据说这里曾是交易布匹和粮食的集市,故名。相传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把皇城的北墙划定在地安门的东西一线。北墙的西侧,今北海北门稍东处,必须压着连通什刹海和北海水面的桥上经过。若按左右对称的原则,地安门东面的城墙也应该压在玉河上面的桥而过,这样一来势必影响东西的交通。负责修筑皇城墙的大臣只好请示皇帝。皇帝听了汇报后说,皇城西边已经压桥了,东不压桥吧。于是就有了“东不压桥(东步粮桥),西压桥”的说法。

2005年,玉河(御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获批立项。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在原址原墙基上,按原状修复了建于乾隆年间的玉河庵,并复建了配殿,山门前为东不压桥。河道中发现的玉河庵碑碑首和碑身,碑额篆“玉河庵碑”,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立,碑阴额题“万古留名”,现经拼接并配碑座立于玉河庵前。河堤还重新修建了一处水榭、一处曲桥,两处船行栈道和四个挑台,使整个玉河风貌更加统一、完整,把两岸修复成古色古香的美丽公园。2010年以后,玉河修复工程又跨过了地安门东大街,往南于东板桥处拐弯向东,直抵皇城东墙内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处,进一步展现了古玉河的面貌。

02

茶坊半坐仕途人

明代在东步粮桥西北设有兵仗局外厂。兵仗局是明代宦官官署的八局之一,掌管制造兵器,盔甲、弓箭等,其外厂为制造兵器的作坊。明朝灭亡以后,兵仗局和兵仗局外厂随之撤销,只有兵仗局作为地名保留下来。清称兵仗局胡同,后讹传为兵将局、冰浆局,又称兵局胡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顺天府府尹陈璧奏请将外厂抄产拨给顺天府,开办首善中学堂。适逢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毁户部衙门,户部暂借此处为办公用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顺天中学堂正式移此。

天汇大院在拐棒胡同南侧,东不通行,原系清道光末年天汇轩大茶馆旧地。天汇轩建有房屋上百间,有雅座、庭院,还有为茶客制作满汉饽饽的炉房,以及停放大鞍车的停车场。茶客三教九流,还有不少在衙门里当差的旗员。得硕亭《草珠一串》有竹枝词云:“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芳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其自注中说:“内城旗员,于差事完后,便易便服,约朋友茶馆闲谈,此风由来久矣。”光绪末年,天汇轩由茶馆改为天汇茶园,是茶馆与戏院的结合,约请京剧和评书、单弦艺人演出。1912年“壬子兵变”时曾遭兵燹。1921年歇业,形成地安市场,小吃、百货杂陈,兼有撂地卖艺者。市场颓败后,五方杂处,始称天汇大院。拐棒胡同,东起东不压桥胡同,西止地安门外大街,东西走向,西端曲折,因其形状似一拐杖而得名。民国后沿称,胡同中多为古旧民居。

帽儿胡同近西口拐弯处,有一十字路口,向北是豆角胡同,向南可到东不压桥。该地现为帽儿胡同45号院,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有灵明显佑宫,旧时为南锣鼓巷地区最大的庙宇,乾隆帝曾亲临寺内致祭。以后,显佑宫部分建筑相继为礼部接待藩属贡使的会同馆、步军统领衙门、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1948年前后,为北平宪兵司令部。现为国家话剧院宿舍楼群。

帽儿胡同丨图源网络
方砖厂胡同,位于帽儿胡同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下洼子胡同,南止地安门外大街,南与豆角胡同相通,北与辛安里、小厂胡同相通。明代称方砖厂,因生产储存皇宫用的大方砖而得名。清乾隆时称方砖厂胡同,宣统时称方砖厂,民国沿称。胡同北侧有一条支巷,称香厂,讹称厢厂。该胡同71、73号原为清朝一管银库官员居住,绰号“银王家”。小厂胡同北不通行,为方砖厂支巷,民国时称小厂,今胡同21号院即砖厂故址。

辛安里呈南北走向,西起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窄小曲折,南通方砖厂胡同。清朝宣统时称马圈,1937年称辛安里、辛寺。胡同里的每条小巷都不宽,但在小巷的巷口,会有个在北京其他胡同少见的小型的拱券,拱券上刻着辛安里几巷的字样。整条胡同房屋的建筑格局都很相似,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几位商人集资建造。现代工笔重彩画女画家、一代宗师王叔晖住在辛安里70号的后院。王叔晖,浙江绍兴人,连环画作品《西厢记》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一等奖,邮票《西厢记》获1983年最佳特种邮票。辛寺胡同98号,著名抗日将领赵登禹将军的故居。赵登禹长女赵学芬老人回忆,她幼时在院中抬头即可望见鼓楼,院里还有假山和大荷花缸。至今院中尚遗留有两座假山和一口荷花缸。

03

“金王家”万庆当铺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北至鼓楼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是在元大都火巷基础上改造成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元《析津志》载:“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元《皇朝经世大典》记衖通为火弄。大都的道路,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个等级。大街、小街采用汉代已有的街巷通名;对下两级街道,使用南方街巷通名火巷和火弄。宋朝已经规定了巷和弄的防火间距尺度标准,火巷约阔三丈,合今约9.3米;火弄比较窄,宽约一丈,合今约3.1米。胡同两字就是南音火弄的音转,直到明朝才把火巷和火弄改造后,统一称胡同。

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作锣锅巷,因巷内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罗锅而名。清乾隆时,属满族镶黄旗户住处,随着人口增多,分为南北锣鼓巷。明清以来,南锣鼓巷周围一直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居住。胡同里的王府豪庭数不胜数,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虽经数百年变迁,仍保持着元明时期横平竖直的坊巷风貌和胡同格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画卷。主街两侧,各有8条整齐排列的胡同,如同一条蜈蚣,故有“蜈蚣巷”之称。从南向北,西面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等8条胡同;东边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等8条,加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有裟衣寺胡同(今名蓑衣胡同)等13条,板厂胡同等4条都是在清代以后形成的。

万庆当铺丨图源网络
南锣鼓巷主街上的临街宅院很少,多为小铺面房。在主街与后圆恩寺胡同交叉口处,有万庆当铺旧址。万庆当铺建于清末,店主人是旗人,当时掌管大清皇家金库,居住在南锣鼓巷西侧的蓑衣胡同8号至14号,人称“金王家”。民国时期衰败关闭,在店前盖小房遮住“万庆”二字,并将店铺出租。据1940年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编写的《北京典当业之概况》记载:“万庆当铺,位于南锣鼓巷3号,成立于民国二年一月,注册资本为14000元,有职员共8人,它是清末、民国初年京城五大当铺之一,经理郭润田。当时,京城当铺以铺掌姓氏著称的有“常、刘、高、董、孟”五号,万庆当铺属于“当铺刘”掌管。现墙面上3处门洞为万庆当铺的店门,仍保存较好,现当铺铁门密封在墙内。被青砖砌封的当铺店门前左侧,便是颇有名气的“夹杆石”,四面用铁链保护,中间石洞上放了一颗石球,是旅游者拍照的一大热点。

南锣鼓巷59号,裴文中先生故居。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把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50万年。从那时起,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就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圣地,在当今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院曾是洪氏祠堂,为洪承畴故居。洪承畴,福建南安人,明末蓟辽总督。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率20万大军与清兵决战于松山,全军覆没,被俘降清。《燕京访古录》载: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已废,唯府门外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这个府后门即今59号,院内房屋大部分经过改建,仅存北房3间,为清早期建筑。

04

帽儿胡同“娘娘府”

南锣鼓巷紧邻皇城,是历代皇族名流的聚集处,至今仍保留着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品级最高的四合院建筑群。截至2013年底,包括清末皇后婉容故宅、茅盾故居、可园、恩园等,共有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老北京谚语:“冬不暖,夏不凉,有钱不住东南房。”北京冬季盛行寒冷的西北风,阳光从南面照来,面南的房屋有利采光;夏季盛行凉爽的东南风,开在东南角的大门易于进过堂风,北房具备冬暖夏凉的功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促成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成为中国特有的“面南文化”。旗人的等级观念极强,故南锣鼓巷内的各胡同北侧门户较多,南侧如有门户也大多是前一条胡同宅院的后门儿。

南锣鼓巷丨图源网络
从南锣鼓巷南口向北,西面第一条福祥胡同,明代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名。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武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修建。清雍正年间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乾隆时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为福祥寺,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后称今名。

雨儿胡同,明称雨笼胡同,清称雨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1号至15号院,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会长董叔坪宅,后门开在帽儿胡同,院内的垂花门、精美的戗檐砖雕,到处显示出这座大宅门昔日的气派,时称董家大院。13号院,当年曾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宅邸东边部分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请齐白石先生居住,后白石先生搬至西城跨车胡同。25号至33号院,值年旗衙门,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共有房屋四十楹。其中25号至27号是值年旗附属的镖局,30号院是值年旗马圈,31号院是衙门办公地。27号院内仍保留有较为完好的硬山顶合瓦清水脊房屋;31号院门对面尚存八字形青砖照壁。31号院为罗荣桓故居。33号院为粟裕故居。

帽儿胡同多传奇故事,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胡同内有文昌宫而得名。清建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西口北向有条很短的死胡同叫“帽行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私家园林“可园”。“可园”落成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现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号、8号,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后人达贵的宅第,门上方有4个门当,上写“吉祥如意”。15号、17号、19号、21号院内,梓潼庙文昌宫旧址。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朱家溍先生曾在此和15号、35、37号院居住。35号、37号院俗称娘娘府,末代皇后婉容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其父荣源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院落为东、西两路,西路为四进院落,正房五间即为婉容所居,正房内的隔扇、落地花罩雕镂极为精美。东路为三进院落,前院有家祠,后院有假山、水池。现在,东院花厅的装修基本保存原状,明间迎面墙满嵌的巨镜还是原物。

帽儿胡同婉容故居丨图源网络
景阳胡同,明称宣家井胡同,清称井儿胡同,民国后沿用。沙井胡同,明称沙家胡同,宣统时称沙井胡同。15号院,曾是光绪年间清末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前宅。黑芝麻胡同,明称何纸马胡同。据传,胡同内有一何姓糊纸马者,开有一“七巧斋”作坊,后人以其谐音称何纸马为黑芝麻。13号院为清光绪内务府大臣奎俊府,是一座带花园的建筑,该院建在七级台阶上,共有五进院落,大门一间,带雀替,两旁有把鼓石,门内有影壁,西边有屏门通到1座院,倒座十二间,合瓦清水脊顶。前鼓楼苑胡同7号,徽商吴肇祥故居,后转卖给东北军高级将领宋寿山。院内清幽淡雅,是一座保存完好且极具代表性的老北京四合院。

05

炒豆胡同住僧王

从南锣鼓巷南口向北,东面依次是炒豆胡同,明清时称炒豆儿胡同。胡同内73号、75号、77号院,与板厂胡同30号、32号、34号院,均为清僧格林沁王府,俗称僧王府,是研究该地区地理变迁,王府形制和建筑的重要实物。原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府正门外有大影壁、上马石。院内垂花门、上房院、后罩房等均有抄手游廊相通,还有爬山廊、亭台等。现在挂牌的僧王府宅院,只是原王府的一小部分。

僧格林沁系清末著名将领,道光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咸丰五年(1855年)晋封亲王。《天津条约》签订后,僧格林沁力主抗争,在大沽口保卫战中重挫英法联军,取得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来中国对外战争的第一次胜利。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民国后,府第被后代逐渐分院拍卖。僧王府东南有僧格林沁祠堂,现改建为侣松园宾馆。

僧王府旧址丨图源网络
板厂胡同,清乾隆时称板肠胡同,宣统时称板厂胡同,民国沿称。板厂胡同34号,原“僧王府”中所的后院门,20世纪50年代初期登记的产权人为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四人。民国时,僧格林沁的曾孙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北平地方法院受理公开拍卖僧王府。僧王府的中所计51间房屋,被朱家“以出最高价洋10500元拍得”。1954年,朱家将大部分房屋卖给煤炭部,自

只留下34号16间半房屋的一个院落。

东棉花胡同,据传此处曾是棉花市场,初名棉花胡同,为区分西城棉花胡同,改今名。15号院,宣统初广州将军刘禹门故居。刘喜洋务,在二道门建了一座西洋式青砖雕花石拱门,周身雕满华丽的纹饰,上刻花卉走兽,纹饰十分细致繁复,包括岁寒三友(松竹梅)、莲瓣纹、联珠纹、万字纹等,高大气派,实属罕见。39号,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宅邸。现为中央戏剧学院。

北兵马司胡同,明朝设有北城兵马司,故名。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秦老胡同,明称秦家胡同,清称秦老胡同。35号原为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宅子的私家花园“绮园”,园内叠石假山、游廊池榭,颇有江南意境。索氏后人曾崇的儿媳系末代皇后婉容之姨,故当地传言这里是“皇后的姥姥家”。

茅盾故居丨图源网络
后圆恩寺胡同因位于圆恩寺后,清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宣统时称后圆恩寺。胡同西部较窄,东部较宽阔,7号院是清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的宅第。该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式四合院,中部为一西洋楼房,楼前有一带喷泉的圆形水池,周围有采自圆明园的刻石。池东南为瓜棱柱支撑的花岗岩西式拱形顶圆亭,再东有假山和仿古建筑,池北为大楼,池西为后置的四合院。奕劻当过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与袁世凯是姻亲。载涛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说:“奕劻之无钱不要,为人所共知。”载旉却是花花公子,该豪宅即其为博得名妓红宝宝欢心而建,后在赌博中把全部家当连同这座豪宅输与他人。此宅曾几易其主,民国时转手为一家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战胜利后为蒋介石下榻的行辕。13号为普通两进四合院,茅盾故居。菊儿胡同,明称局儿胡同,后改橘儿胡同,宣统时名菊儿胡同至今。

菊儿胡同3号院、5号院、7号院和寿比胡同6号院,原系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原宅分三部分,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王越

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北京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先后任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六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员。致力于人文地理、地震和北京文化研究。著有《奥运北京丛书•人文北京》《源远流长话胡同》《胡同与北京城》等。

作者说:“北京的胡同,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胡同名儿,蕴含着北京不同的地域文化。胡同里蕴含着很多文化记忆,胡同文化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作者介绍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2024年9月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49 , Processed in 1.09508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