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骆驼祥子》中,虎妞曾说过“嘎嘣儿的”的这个词。“嘎嘣儿”是北京的一句土话,用来形容物体折断时发出的声音,后来人们把它喻意“死”。“嘎嘣儿的”就是“该死的”。这个词常在妇女和孩子们中流行。讲时,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在骂人,有时往往带有亲昵的味道,术语谓之“反语见义”。闵遇五注《西厢记》:“不曰可爱而曰可憎,犹曰冤家,爱之极也,反语见意(义)。”例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当一半儿耍。”(关汉卿小令《一半儿》)“谁知你个小冤家,走滚机谋大。”(《雍熙乐府·西厢百咏》)“向前搂定可憎娘。”(王和卿小令《阳春曲》)“借与我半间客舍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西厢记》)“冤家”“可憎才”皆为“亲爱的”。“嘎嘣儿的”“该死的”“讨厌的”,亦情人间的昵称也。另外,形容事情办得干净利落,是“嘎嘣儿脆”。 影片中还出现过“姥姥”这个词儿。这里的“姥姥”,要是当“外祖母”讲,就没的说的了,大可不必在此饶舌。它是一个否定意义的语气词,表示“不行”“没门儿”或“不相信”“不服气”,是粗野的、满不论(lìn赁)的口气,男人用之。 我管教女儿,与你什么相干?揍我?你姥姥!你也得(děi)配!(《骆驼祥子》) 这是刘四爷的口气,“你想揍我?根本没门儿,你小子还不够资格,还差得多!” 叫你个臭娘儿们管住了栽?姥姥!(剧本《骆驼祥子》)“你想管住了我?那哪成,根本没门儿!” 什么?姥姥!我饶了他们王家,我就不姓刘!(《渴望》第二十七集) 过年了,谁能把东东接走?姥姥!(同上) 没有我,他当局长?姥姥!(《左邻右舍》)都含有蔑视的口气,不服气的样子。 这个词儿的发音,也不能像照着叫喊“外祖母”的“姥姥”那样,第二个“姥”字轻声或变调。而是要重读变调,读成“老捞”。 有这样的音变,所以有时有的作家就写成“老喽”: 老喽,什么玩意要五十,碰上那个晕头还添五两。您说,凭什么?(《烟壶》) 想占我的便宜呀,老喽!(《电影创作》1981年9月10日) “姥姥”这个词义的出处,据李松龄先生考证,谓出自满语,是满语的音译。《大清全书》卷十载:“老老指乱谈,多言无济之人。恶调。”李先生并介绍所谓“恶调”,即京语中特有的“上声变调”。(《北京晚报》1982年10月12日)又据马熙运先生介绍,满语中有lak akuu,为“不适当、不合适”的意思,其音与“姥姥”亦相近。顺便介绍于此。 (图片摄影:贾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2 13:08 , Processed in 1.09220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