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总理衙门,需要“乖一点” 东堂子胡同,可是个好地方。从东到西,居住或工作过著名医生伍连德、林巧稚、吴瑞平(吴阶平、吴蔚然的哥哥,北京儿童医院创始人之一),著名科学家丁西林,清初重臣鳌拜,抗日志士马占山,文学家沈从文,学界泰斗蔡元培… 您若逛东堂子胡同,千万可别赶上工作日。这里总会集聚上一些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胡同偏西的路北,也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旧址,而今为公安部的办公地点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罗瑞卿挂帅的公安部,就在此地办公的。 位于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门面建筑,如今已然消失 其实,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然很宽和了,至少他们能让你在此停留拍照。遥想百余年前,这里可是“闲杂人等不许驻足”的禁地。毕竟,总理衙门也是晚清机构建制中的重要一环。 回顾昔日的总理衙门,我还做不到。不如将话语权交给一个外国人。在此人的著作里,曾经这样写道: “走进一道低矮狭窄的门,进入了那沉闷的高墙内。 循着路我们走过了几个庭院,庭院里分布着假山、花园和池塘。 在走过了一条幽暗失修的长廊后,我们站在一棵参天古树下面前是一间典型中国风格的谒见堂”。 写出这段话的人,是有幸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苏格兰人约翰.汤姆森。他进总理衙门的这一年,是同治七年(1872年)。 曾有外籍人士记录,总理衙门并非设在宏大华美的建筑内,而是设在卑陋坍败的破屋中。 仔细观察汤姆森所拍摄的晚清重臣照片,其所在总理衙门房屋的柱子和地面都很破旧,想来此言不差,老照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证明。 当年驻京外国人恶毒地形容,“中国官员在这里管理国家大事,看着自己的胡子一天天长起来。一长列全权公使坐在又硬又脏的座位上,被主人强劝吃他们不愿吃的糕点。为了谈话不着边际而焦急,普遍地耗损了精力。” 汤姆森注意到,拍照时,“大臣们都穿着各种不同颜色的缎面长袍,式样简单,前面开襟,腰间束着带子;苍蓝色的绸领从颈部到肩部,像锥体一样立在那里;脚下是厚底的黑色缎面靴子这种装束看上去很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大臣中的许多人可称美男子。” 动不动就会引起风波的总理衙门 此时的总理衙门,几乎承包了与“洋”字相关的一切。从外交、外贸、海关税收,到兴办近代军事或民用工业、创办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有啥做啥。主持过总理衙门的官员,从恭亲王奕訢(首席)、醇亲王奕譞到庆亲王奕劻(首席),连续三位大清帝国的“铁帽子王”,身份高贵,地位显赫。 办洋务并不简单,一不留神便会惹来大麻烦。庚子那年,清廷突然决定:在京外国人(无论使臣、商人,还是传教士)必须全部撤离,限时保护,过时不候,从而引起了受义和团威胁的外国使团的一片哗然。 克林德 中间是恩海 落成之初的克林德牌坊 德国公使克林德从东交民巷出发,赴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进行交涉。待至东单路口北侧的(西)总布胡同西口附近,被神机营章京恩海干掉。于是,一场严重冲突便不期而至。两年后,西总布胡同西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被称为“克林德坊”。此坊在街头一待便是十五年。 “辛丑条约”签字后,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且被排在原有的兵工刑吏户礼六部前面,成为晚清最重要的政府部门。由此,东堂子胡同更加热闹。 “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外交部旧址 及至宣统末年,为了迎接访华的德国皇太子,外务部在石大人胡同宝源局(相当于而今的北京造币厂、印钞厂)的旧址上兴建了迎宾馆,专门用作迎接国宾。这可是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建筑。有点儿遗憾的是,皇太子没来。 “辛亥革命”爆发未久,袁世凯回京,取代庆亲王奕劻,重组大清内阁。此时的袁大人,已从锡拉胡同(据说是慈禧太后童年生活的地方)搬到了迎宾馆。这里,成为晚清末代总理(其实是第二任)的寓所及办公地点。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是在寓所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迎宾馆随即成为临时大总统府。 同年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会晤袁世凯。为了表示尊敬,袁世凯迁往铁狮子胡同的陆军部居住(也就是康熙帝九子胤禟的府址),而将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辕。 9月18日,孙中山离京,袁世凯下令:将设在东堂子胡同内的北洋政府外交部,迁往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从此,石大人胡同更名为外交部街。 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后,北洋政府外交部与国民政府外交部合并,迁往南京。位于外交部街的北洋外交部,则被改为旧外交部档案保管处。1940年,受到侵华日军控制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以大汉奸头子王克敏为首),在外交部街的旧外交部旧址成立,并行使其作为华北地区伪政府的职能,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做过北平警备司令部,先后受李宗仁、傅作义等管控。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设立于此。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都曾在这里办公。 1960年代末,外交部办公地迁往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外交部街的原址被改为仓库。自1974年起,老外交部院内的假山和老楼被逐渐拆除,大院逐渐变成外交部职工宿舍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等,院内建筑被逐一拆除。 而今,留存下来的迎宾馆正门一座灰色的西洋式门楼,算是当年的建筑。此门楼曾于1990至2000年代作为“世界知识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来使用。服务部内分里外两小间,外间是图书售卖区,里间则是仓库。 与外交部旧址连在一起的,还有双忠祠,为着祭奠两位乾隆时代保卫康藏地区的有功之臣傅清和拉布敦。此二人是乾隆朝的驻藏大臣,在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时,被叛军围攻致死。如今,双忠祠旧址被东城区政府标记出来,可惜,建筑早已不复当年风貌。 (这段内容,是本文作者在2022年,为北京日报“胡同冷知识”拍摄视频的素材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6 , Processed in 1.0836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