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如今,在天安门向东30公里的通州,一条新的轴线再次构成了一座新型城市的脊梁。那么,这一都一城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其实,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在北京城的建设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辽金时期开始,很多运送至北京城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都是从通州转运进京。 在历史上,通州一直就有着“副中心”的优势,它是北京城的重要依托。通州离不开北京,北京也离不开通州。只不过,通州的这种区位优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后,在东北方设置了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并且修建了从蓟州到辽西襄平的蓟襄驰道,这条驰道就路过通州境内。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此地设置“路县”。路县之名,源于“蓟城东首要驿路为名”。这是通州独立建制之始,县名以“路”,明确地说明了路县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 东汉时,路县改称潞县。曹操在此毗邻地区挖掘平虏渠、泉州渠,水运比重开始增加,此时的古河流——潞河(潮、白二河流经潞县因以名潞河)就被用作漕运,这是通州后来成为北京城重要漕运码头的发端。 南北朝北齐时,潞县的县城迁到潞河西畔(今通州区新华大街),都是这里水运发展的证明。隋代,隋炀帝开挖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段,都是利用了通州在漕运中的优势。 延至宋辽时期,双方在北京一带对峙,辽占据北京并将其升为陪都南京,北京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骤然提升。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为了建造金中都,各种物资都需要通过潞水向燕京运送,鉴于潞县的物资转运枢纽地位,遂升潞县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通州”之名始于此时。 元、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都城,通州的作用更为重要。元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从运河运送而来的物资,都在通州聚集,再通过通惠河直达什刹海,通州与北京城水脉相连。此时的通州,不仅是运河北端的重要码头,还是北京城的经济命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在事实上已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 与此相应的,通州成为北京城东面最为重要的门户。当来自各地的漕船驶入通州,远远地看到北运河边的燃灯塔,他们就知道京城到了:“一支塔影认通州”,它认的不只是通州,更是京城。 很多人会问,通州作为交通枢纽,除了漕运,不是还有陆运吗?何以漕运码头地位一失,通州连陆运的优势也几乎一起失去了呢?原因是历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周边的很多湖沼变成粮田,北京的陆路交通也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通州在陆路交通上虽有优势,但已不是必须选择的枢纽了。 民国元年(1912)通州降为通县,民国十七年(1928)废京兆,通县改属河北省。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的政治经济发展,通州京畿重镇的地位又开始逐步恢复。2012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自古就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誉的通州,至此又恢复了历史地位,再次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首都城市发展的日益加剧,北京逐渐患上了“大城市病”,资源禀赋已经到了临界点,2014年初,中国政府要求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很快,国家就提出了要在通州建立“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概念。 为什么要建立北京副中心?又为什么要选址在通州? 通州,在北京的历史上就是水旱的码头,大运河北部航运的终点或者说最后的一个节点。天津、华北地区都和通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历次建设规划中,通州被作为卫星城来考虑。所以,通州的地理位置和北京城市的距离,以及这些年来对通州的定位,都促成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选择。 2015年5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朱小地提出的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规划设计在众多的方案中获得肯定,被确定为实施方案。规划范围在北运河以北、减河以南、六环路以东方圆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主要是用于北京四大市级机关和委办局的集中办公地。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国家又将“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变更为“城市副中心”,范围扩大到了155平方公里。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究竟有着怎样的资源优势?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运河文化广场位于长安街东沿线长线,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京杭大运河、温榆河、通惠河、运潮减河、小中河等五条河在此汇集,形成了大运河北源头五河汇流的壮观景象。 通州是扼守京城东大门的要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曾经是久负盛名的水陆都会和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元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百万漕粮、木材、瓷器等京城所需,都要经由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往通州,然后再转运进京。 在千百年的风云岁月中,通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孕育了通州历史的大运河文化,无疑有利于提升通州这个城市副中心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当人们正在为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寻找依据的时候,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瞬间又提升了通州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的路县故城遗址,经考证:这条不起眼的“土路”居然是2000多年前的汉代城池——潞城故城的城市“轴线”,更为有趣的是,这里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所在地。 如今,通州留下了诸多当年的繁华印记,有历经千年的燃灯佛舍利塔,有“向背两水流洋洋”的大光楼等历史建筑。或许是历史的因缘巧合,或许是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的敏锐觉知,此时,历史与今天在这里奇妙地风云际会,现实与梦想也将在这里扬帆起航。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0 , Processed in 1.07969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