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些老电影中的北京地名,溯其渊源,多有掌故

2024-10-8 19:2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户力平 |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北京地名既是历史悠久的地理符号,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坐标。在不少京味儿电影里,北京地名不仅是符号性的地点支撑,更是一部电影诞生的原动力,其中多部电影便直接以地名命名,如《龙须沟》《箭杆河边》《夕照街》《 ...

北京地名既是历史悠久的地理符号,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坐标。在不少京味儿电影里,北京地名不仅是符号性的地点支撑,更是一部电影诞生的原动力,其中多部电影便直接以地名命名,如《龙须沟》《箭杆河边》《夕照街》《小井胡同》《新街口》等,溯其渊源,多有掌故。

《龙须沟》(1952年上映)

讲述城南龙须沟一带的变迁故事

《龙须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历史上京城确有一条名为“龙须沟”的沟渠,位于前门大街,即中轴线的东侧,而今消失。

“龙须沟”之名最早见于《清北京城图》,原是一条水沟,北起正阳门大街迤东沟尾巴胡同、精忠庙街,中经金鱼池东流,沿着天坛北坛墙,过红桥,折向东南,经东四块玉的一片苇坑,入左安门内,西入龙潭湖,再出南城护城河。因为这条水沟窄长,最宽不足4米,窄处只有1米多,但是弯弯曲曲很长,所以人们称它龙须沟。名字虽好听,但实际上是个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臭水沟。

另据《北京水利史话》载:明永乐年间,在城外南部修建天坛、山川坛(先农坛)时,在其后面挖了一条排水沟,名“郊坛后河”。之后该河与自正阳门东护城河向南而流的龙须沟在金鱼池附近汇合,故郊坛后河清代亦称“龙须沟”。至晚清光绪年间还是一条水清流畅的河道。民国时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河,特别是夏季每当大雨之后,污水经常漫出沟外,淹没附近贫苦居民的低矮棚房和土屋,甚至有小孩子跌入沟内丧命。20世纪50年代初,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改明沟为地下水道,在其上面修成的道路称“龙须沟路”。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就是根据治理龙须沟的史实编写的,后来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此使城南名不见经传的龙须沟,为人所熟知。而今在天坛北路金鱼池路口竖立着一块老舍先生的浮雕,下面刻着“龙须沟”三个大字。

《箭杆河边》(1964年上映)

讲述特殊年代发生在京郊的故事

据《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载:“箭杆河俗称潩河,发源于木林镇西沿头村西北及北小营镇东府村西北。据《顺义县志》载:其源头‘东府村北龙尾坡有巨泉,涓涓涌出’。箭杆河由北向南流经北小营、俸伯、南彩、李遂4个乡镇。从李遂镇赵庄西南入潮白河,属潮白河水系,全长27.5公里。”

箭杆河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汉代渔阳郡(今北京市顺义、密云一带)太守张堪“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时,需要排水灌溉,于是张堪站在前鲁村南,手指南方言道:“当从此往南辟沟渠,以灌良田千顷,天助我也!”说着从腰间拔出一支雕翎箭,拉满弓一箭射出40华里,由此水随箭走,开出一条笔直的河,因形如箭杆,俗称箭杆河。

早年间,众多泉水在今天顺义狐奴山附近汇集相聚,流向西南,合于仇家店,形成河流,曲折南行,称为“窝头河”,《大清一统志》谓:“水无源,伏秋水发,众流会于窝头。”因河道狭窄且笔直,形如箭杆,故称“箭杆河”。

另传,箭杆河本是一条神河,是一匹白龙马变的。在秋季稻穗黄的时候,就到河边的稻田里吃稻穗,白龙马吃过的稻穗不会减产,反而增产,在河边有稻田的人家,都盼望着白龙马来吃稻子。在三河地面有一座山,叫孤山。山上有一座塔,相传塔里放着秦琼的盔甲和双锏,民间就流传一个顺口溜:“干了箭杆河,跑出白龙马,劈开孤山塔,露出黄金甲。”

《夕照街》(1983年上映)

讲述胡同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

夕照街本称夕照寺街,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载:“夕照寺街北始广渠门铁路桥,南至龙潭路,中与夕照寺中街、光明中街、光明路相交,全长1280米。此街明万历-崇祯年间名夕照寺,属崇南坊,因附近有古刹夕照寺得名。据考,该寺在清顺治年间已圮,雍正年间修复完整。民国时已破落不堪,地名沿用。20世纪50年代初改称夕照寺街。”

夕照寺的建置年代已无考,据传建于元末明初,清代学者赵吉士《育婴堂碑记》云:夕照寺清代顺治初已毁,仅存屋一楹,雍正年间文觉禅师元信退居于此,将殿宇整修一新。乾隆年间曾进行过修缮,清嘉庆三年蓄款重修,庙占地约20余亩,坐北朝南,殿房共108间。由山门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方丈院、后院、砖塔等组成。其山门殿上有石额上题“古迹夕照寺”。

该寺中路有山门殿,山门前有一大红影壁。相传在太阳夕照时,大红影壁闪闪发出红光,所以该寺得名为“夕照寺”,其太阳夕照之景观被列入“燕京八景”,称“金台夕照”。清代吴长元《宸垣识略》称:“夕照寺在万柳堂西北,有‘金台夕照’,此寺之所由名也。”1943年《外三区夕照寺僧人秀灵登记庙产的呈及社会局的批示》所附登记表中记载,夕照寺旧门牌号为“外三区广渠门内板厂一号”,民国时该寺整体建筑尚存,但已很破旧。20世纪50年代被一家工厂占用。2005年开始对夕照寺进行整体修复,2008年定名为“金台夕照会馆”。

《小井胡同》(1996年上映)

讲述发生在京城胡同的喜剧故事

据传“胡同”为蒙古语的水井译音而来,早年间北京以“井”命名的胡同很多。其中称“小井胡同”的有多条,并有“东小井胡同”“西小井胡同”“南小井胡同”“北小井胡同”“前小井胡同”“后小井胡同”“小铜井胡同”之名,均因胡同中曾有过小的水井得名。电影《小井胡同》中的“小井胡同”没有具体指是京城的哪条“小井胡同”,当是北京胡同的泛称。

西小井胡同位于西城区北部,走向呈“L”形,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行北折至新德街。清代称小井胡同,据传因清咸丰年间住户李廷月出资在胡同中打了一口小井,故名。后为与德胜门外大街东侧小井胡同相别,改称西小井胡同。而今该胡同早已消失。

后小井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南北斜形走向,两个西口均通前井胡同,全长175米。清末与前井胡同统称井儿胡同,因胡同内曾有一小口水井得名。1911年后析为前井和后井两条胡同。1965年将后井胡同更名为后小井胡同。

小铜井胡同位于西城区北部。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清代始称小铜井,因在大铜井之东故名。据《燕京访古录》载:铜井胡同内原有铜制井圈,外方内圆,上刻“大元至顺辛未秋七月赐雅克特穆尔自用”故名。雅克特穆尔为元文宗时的宰相。胡同东口曾有近现代文化名人梁巨川、梁漱溟父子故居。

《新街口》(2006年上映)

讲述京城年轻人恋爱的浪漫故事

新街口位于西城区中部偏北。此地元代曾有漕运水道与积水潭相联,明代改建元大都城时,积水潭码头被废弃,将西直门北侧至今新街口北边的水域填成陆地,有的建为居民区,有的修成道路。相对于旧有街道,便有“新开”之意,称“新开道街”,后衍化成“新街口”,即新开街道的路口。明嘉靖年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便出现了“新开路”的地名,而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已有“新街口”的记载。清代昭梿《啸亭续录》有“董太保赐地新街口,谦郡王府在羊肉大街”之记载。

远在明代后期,新街口地区工商业已发展起来,从今天的新街口东街西口往南至护国寺大街西口,店铺一家挨一家。探其原因,一是新街口靠近西直门,为人们进出西直门必经之地;二是护国寺庙市对新街口地区工商业繁荣影响极大,到了清末和民国年间成为京城的商业中心。

新街口地处丁字路口,早年间往西可看西直门城楼,往北能望到北城墙,往南可到西四牌楼。由路口往西到崇元观,也就是现在的赵登禹路北口,称“新街口西大街”,往北到城根称“新街口北大街”,往南到护国寺称“新街口南大街”。

20世纪50年代进行城市改造时,为车辆出入方便,在新街口北面的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使北京城西北角又多了一个通道,故称“新街口豁口”,出豁口往北,是一大片水域,称“太平湖”,原本是和积水潭连成一片的,一派郊野景色。

随着豁口的打开,新街口一带更加繁荣,成为京城西北部重要的商业街区。如今,新街口已是北京市的一个行政区域名称,设有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其辖域为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东起新街口南、北大街、西四北大街与什刹海街道为邻;西至西直门南、北大街、阜成门北大街与展览路街道相接;南起阜成门内大街与金融街街道接壤;北至二环路西段经德胜门西大街与海淀区隔河相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1 01:20 , Processed in 1.10860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