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以“宅中定位”,高控中枢,内向“拱仰宸居”,外向“隆示万国”,威天下而昭礼仪的“国门”地位,在明清两朝为“九门之首”。 老北京有“前门楼子九丈九”之说。那前门楼子的高度到底是不是“九丈九”?这一说法又始于何时呢? 据正阳门管理处所编《北京正阳门》载:现存的正阳门城楼,是正阳门的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当时名为“丽正”,因未建瓮城与箭楼,也称“门楼”或“城门楼”,直到正统四年(1439年)建了瓮城与箭楼后,为有别于箭楼,文献上多称其为“城楼”或“大楼”。 人们俗称的“前门楼子”指的就是正阳门城楼,其坐落在上窄下宽城台之上,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楼阁,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城台开一门供行人车辆进出。也就是说“前门楼子”是指城台之上的城楼,不含从地面到城台平面的高度。 2005年正阳门城楼、箭楼进行大修,修缮前有关部门进行了测量,测得正阳门城楼从地平线到屋顶正脊上皮为43.65米,约合14.4丈,远远高于“九丈九”,由此“前门楼子九丈九”被否定。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换句话说,“九丈九”应该只计算从城台到城楼顶部的高度,不能把下面的城台高度加进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阳门箭楼、城楼被烧毁。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2年12月25日)上谕,正阳门工程命直隶总督袁世凯、顺天府尹陈璧核实查估修理。在开工之前,袁世凯、陈璧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1903年3月21日)上了一封奏折,其中提到,“自经庚子之变,从前案卷全行遗失无存,臣等迭次往复函商,博采舆论,原建丈尺既已无凭稽考,惟有细核基址,按地盘之广狭,酌楼度之高低,并比照崇文、宣武两门楼度酌量规划折中办理……今拟除城身不计外,正阳门大楼自地平至正兽上皮止,谨拟九丈九尺。”同年十二月(1904年1月),他们又上了一封奏折:“正阳门楼原建丈尺无案可稽……今拟除城身不计外……正阳门大楼一座,由柱顶上皮至正兽高九丈九尺,柱顶鼓径高四寸,通高九丈九尺四寸,按尺寸核算六十八尺八分二厘,辅弼吉星。”其中的“城身不计”,是说不计算城台的高度;“正阳门大楼”指的就是“城楼”;“地平”是指城台地面,“正兽上皮”指的是屋脊上鸱吻(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常被塑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用以避火和装饰)的顶端。奏折中还透露出一个细节,原定的设计方案是从城台上的地面到屋脊鸱吻高九丈九尺。但是计算了一下,因与风水不符合,改为从柱础顶面到鸱吻高九丈九尺,加上柱础高度四寸,共计九丈九尺四寸,这就做到了“辅弼吉星”。由此我们知道了,在此之前因“原建丈尺既已无凭稽考”,而没有“前门楼子九丈九”之说。 前门楼子之所以“九丈九”,不是“八丈八”或“十丈十”,有其特殊寓意。“九”在中国是个崇高的吉祥数。“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象征着至尊至大,古代多附会于帝王,有“九五之尊”之说。而正阳门是内城的正南门,为“京师九门”之首,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先农坛祭祀及南苑狩猎时,其龙辇要出入此门,故有“国门”之称。“前门楼子九丈九”实为附会“九五之尊”之说。而从民俗上说,“九”因与“天长地久”中的“久”谐音,还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平安久远等深刻内涵。 “前门楼子九丈九”道出了正阳门城楼的高大、巍峨,也道出了北京人对正阳门城楼的喜爱。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2 , Processed in 1.10697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