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你不知道的什刹海胡同往事丨胡同溯源

2024-11-12 21:0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越|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什刹海周边胡同的名气当我们从飞机上俯瞰北京城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一片巨大而波光潋滟的“六海”水面。它们从北京城的西北角蜿蜒而来,像一串硕大无朋的翡翠,镶嵌在北京城的西北,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王朝 ...
什刹海周边胡同的名气

当我们从飞机上俯瞰北京城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一片巨大而波光潋滟的“六海”水面。它们从北京城的西北角蜿蜒而来,像一串硕大无朋的翡翠,镶嵌在北京城的西北,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王朝映照,给北京平添了无限的情趣和勃勃生机。“六海”是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和南海的总称,六海之间以桥相隔,互相连通。其中,德胜门内大街以西的一片水域称“西海”,也称“积水潭”;德胜门内大街以东至银锭桥的水域称为“后海”;银锭桥往南到地安门西大街的水域则被称为“前海”。上述三大片水域及邻近地区在历史上位于皇城北墙之外,习惯上又称之为什刹海或“外三海”。

外三海宽阔的水面既给北京城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也使得什刹海周围的街巷、胡同随形而影,出现了前海南沿、南官房胡同、大小金丝套胡同、后海北沿、鸦儿胡同、羊房胡同等,形成独特的,颇具中国古典园林中那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韵味的斜巷胡同。与东侧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南锣鼓巷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保护老城整体风貌和沿中轴线对称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这是元代著名诗人杨载所写的诗句,诗中的金沟河指通惠河,海子桥是万宁桥的俗称。“海”原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后引申为形容某事物之大,也把天然湖泊称之为“海”。常有人误认为积水潭称“海”源自元朝,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汉书·苏武传》载:“乃徙武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无人处。”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游移湖,汉时曾称其居延泽,唐代起称居延海。可见,把陆地上大的水域称之为海是汉语,起码在汉代就开始了。

名人汇聚白米斜街

从地安门到鼓楼,路西边能通河沿的有3条胡同:靠近地安门的叫白米斜街,靠近鼓楼的叫烟袋斜街,中间只能走一个人的小胡同叫义溜胡同。前海南沿,因什刹海水域收缩成巷,清代始称河沿。过去什刹海周围有一圈小河,将什刹海围住,用来调节什刹海及北海等三海的水位,称套河。故什刹海环湖胡同泛称河沿。1911年后,为区别什刹海周围同名河沿,以其位在什刹海东南岸,称前海南河沿。建国后填平套河,1965年将“河”字去掉,称今名。胡同南北弯曲走向,向东倾斜,北起地安门外大街,南至白米斜街,中与马良胡同、白米北巷相交。称前海南河沿。南端有街头花园,稍西即著名的荷花市场。清乾隆时在胡同西口有冰窖,后称冰窖胡同,今名白米北巷。帽局胡同和扬俭胡同皆为东通地安门外大街的死胡同,长不过50米,帽局胡同始称于1911年;其北扬俭胡同,原名羊圈胡同。马良胡同在前海南沿北侧,东西弯曲走向,均宽仅2米,原称马家大院,后以谐音改今名。

白米斜街在前海南沿的东南侧,是一条呈S形的胡同,东起地安门外大街的后门桥南侧,西口在地安门西大街与北海公园北门隔路相望,中间与白米北巷、乐春坊相交。明初此地处于什刹海南岸,只有一些坐南朝北的房屋面水而建。以后,什刹海水位下降,水面缩小,什刹海南岸的建筑不断向北扩张,逐渐建起后山墙背对水面的成片房屋。以后在斜街西口路南建白米寺,寺坐东朝西,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等建筑组成,明万历年间以寺名称白米斜街。

白米斜街是一条名人汇聚的胡同,演绎了许多兴衰往事。走进白米斜街东口,一座与众不同的深宅大院映入眼帘。门牌11号为广亮大门,门前的八字门墙、上马石,以及大门对面矗立着的高大影壁,昭示着昔日院落主人的辉煌,这就是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和大哲学家冯友兰的故居。张之洞是清末重要的历史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907年张之洞奉旨进京,住进了当时是白米斜街3号的院子里,正门即今白米斜街11号,7号院是张府的花园,两院内部相通,几乎占据半条胡同。张之洞还在院子里新建了一座气势不凡的二层砖木结构的观景楼,站在楼上可以眺望钟鼓楼、什刹海美景。据说张之洞曾有自书联:白云青山图开大米,斜风细雨春满天街。联文既是写景,前后又嵌“白米斜街”四字,颇为精妙。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在家中病逝。因张的后人不恒居此,房屋逐渐破败。

1930年,哲学家冯友兰以低价购得这处房屋,携全家从清华园搬到了白米斜街。同时搬来的还有冯友兰的堂妹冯兰和妹夫张岱年(著名哲学家),以及老友徐旭生、常维钧等。闻一多先生被暗杀后,清华不再为其家属提供住所,冯友兰不收房租,诚约闻一多一家老小入住院内。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故居是乾隆年间便已存在的老宅,对于研究老北京四合院建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白米斜街23号,文绣隐姓埋名在院内住了5年。1945年,文绣经人介绍,与刘振东结婚,在白米斜街租下三间南房安了新家。婚后夫妻感情融洽,衣食无忧,文绣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据老邻居们回忆说,当年经常看到文绣出门买菜,衣着极其朴素。人们称呼她刘太太,并不知其真实身份。后丈夫到清洁队当工人,文绣夫妇便搬到清洁队附近的辟才胡同。1953年,文绣因患心脏病去世,终年45岁。

乐春坊胡同,北起白米斜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南北弯曲走向。据传清代有人在此建一小园,名乐春坊,专门饲养奇鸟、金鱼,供人欣赏。清道光年间成书的《闲窗录梦》记载,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初四,作者穆齐贤顺便到东安门外乐春坊听郭栋儿说书。清末民初,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亦载:“余髫年时,如泰华轩、景泰轩,地安门之乐春芳,皆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其剧多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话、嘌唱之类。”说明早年间乐春坊是一处可以喝茶听曲儿的娱乐场所。据当地老北京人回忆,胡同里过去还开过乐春坊澡堂子,内设雅间,经营小吃、表演等项目。几百年间,从私家花园,休闲茶座再到大众浴池,乐春坊成了这里的一块招牌。

烟袋斜街飞楼倒景

义溜胡同,东西向窄巷。胡同西口高于前海东沿,传说明代奸相严嵩被罢官后来此乞讨,曾从西口一“溜”滚入什刹海,故名。清代始称义溜河沿,1911年改称现名至今。民国时在前海东沿有小市,胡同内多旧式店铺,旧有北京八大书馆之一的同和轩(后改名广庆轩)。清代规定北京内城不得有戏园,那些王府显贵、八旗子弟们想听戏找乐子只能到前门外。那时候围绕天安门、地安门还有皇城的城墙,必须绕道走。再加上出入前门门洞的车多,所以在北城居住的人,若去趟前门也不容易。但久住这里的旗人们生活中要有娱乐,又想就近消费,这样茶书馆便在鼓楼一带应运而生。广庆轩装修讲究,又专请评书名角,为此名声大噪,据说,大阿哥溥儁,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的溥心畬都来这里听书。

烟袋斜街东北西南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进胡同东口处北通鼓楼西大街,中部南抵前海东沿,西口西南即著名的银锭桥。清时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贩卖古玩玉器,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乾隆时期的吴长元在其所编纂的《宸垣识略》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鼓楼斜街内分二道:西北出者通鼓楼西大街;西出沿湖至银锭桥者,乃昔时西涯。不知何年列居市肆,使幽清之地,变为嚣尘也。”他告诉我们在乾隆时代,烟袋斜街已由幽清之地突然变为商铺林立栉比了。直到今日,烟袋斜街仍然是进出什刹海的最佳路线。

烟袋斜街在历史上多有变迁。2011年,对什刹海东岸古地貌和元代湖岸位置展开调查,发现元代海子东岸的位置,延续了古高梁河东岸的位置,在今地安门外大街西侧,地安门商场门前的南北一线。从调查结果还可推测,都火神庙的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元代,且最初的位置应更靠近地安门外大街,今天的庙址应是明代形成的。可见,烟袋斜街在元代曾为海子的水面所覆盖,其形成与什刹海水位下降有关。成书于乾隆四年(1739年)的《八旗通志》的附图中,此街被标为斜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师全图》称“鼓楼斜街”;《光绪顺天府志》记作“烟袋斜街”。

据传,烟袋斜街的定名,与胡同内以经营烟具著称有关。当年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开起了不少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在高台阶上,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现在从烟袋斜街东口一路过来,商铺还都是高台阶,虽然都已经不再经营烟袋,但是高台阶依旧留下了印记。真实的情况是,民国年间,东口北侧高台阶上的确有两家烟袋铺,一家是恒泰号,另一家是双盛泰,在门口摆放着大型的烟袋招幌。据说,作为招幌的烟袋大约高1.5米,十分引人注目。

烟袋斜街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37号、51号的广福观,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清殿和三官殿。西跨院名曰白云仙院,有山门、前殿和后殿。观内存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广福观碑》,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曾设于此。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李东阳颂咏这里的景致: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随风渡湖水。李东阳诗中的“飞楼”当是指广福观内凌空耸立的楼阁。

“老字号”吴肇祥茶庄,在烟袋斜街胡同口北边,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吴肇祥创办,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歙县人吴姓做茶叶生意的人很多,北京曾有吴裕泰、吴德泰、吴恒瑞、吴瑞春等茶庄,以吴肇祥最为出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景春茶色极纯洁,而香味不浓。以香味而论,当数齐化门北小街之富春茶庄,及鼓楼前之吴肇祥为上。……景春,富春皆久已歇业,惟肇祥独存耳。”老北京人喜欢喝花茶,吴肇祥拼配的花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而后创造了闻名北京的小叶茶、茉莉大方、茉莉毛尖、茉莉毛峰等,使几代北京人享受了中国茶叶的香、美、乐,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前海南沿恭亲王府

地安门路口往西,路北过了荷花市场的第一条胡同就是前海西街。前海西街呈倒L形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东至前海北沿,西折至柳荫街和龙头井街北口,中部与三座桥胡同、毡子胡同、千竿胡同相连。东西段原为玉河故道,因北侧为清代恭王府,河边道路称恭王府后身。前海西街南部东侧原有一小湖泊叫西小海或西小池,为前海的一部分,湖边道路称前海西河沿。1916年注册为临时市场,后改为荷花市场。20世纪50年代初,填平了河道和小湖泊,在西小海处建什刹海体校。1965年两段合并,改称前海西街。

恭王府银安殿
前海西街17号为恭亲王府,是北京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王府。恭亲王府原系乾隆重臣和珅建造,后为清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䜣的府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䜣薨,溥伟袭恭亲王。20世纪20年代,溥伟将恭王府及其花园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37年德国人得到恭王府产权,建立辅仁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使用。

郭沫若纪念馆原为西河沿8号,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现为前海西街18号。纪念馆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纪念馆原址是清乾隆朝宠臣和珅的府邸花园,后成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的后人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修建成中西式结合庭院。

前海北沿会贤堂

前海北沿,西南——东北走向,中部形成一个“湾子”,元代尚为湖面。清宣统年间称“前海北河沿”,1965年改今名。18号、19号为清末京城餐饮业“八大堂”之一的会贤堂饭庄旧址,建筑格局保留基本完好。旧时前海北沿有三大亮点:会贤堂饭庄听戏观景、河沿赏荷、响闸桥听瀑。会贤堂饭庄南侧有临湖而建的二层小楼,系观望什刹海景致绝佳位置。东跨院旧时有戏台,梅兰芳、余叔岩、李万春、王少楼等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荷花市场北门西侧是月牙河进入前海的入水口,河水入湖时瀑声如雷,称“响闸烟云”,为“西涯八景”之一。

南官房胡同,在前海北沿北侧。西至毡子胡同,东与前海北沿、银锭桥胡同相连,北侧与大金丝胡同、前井胡同相接,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有明显弯曲。官房胡同,名称来源于“官家房屋”。清中期朝廷在什刹海统一建设官员住宅,主要解决外省官吏进京上任后的生活起居,为北京西城胡同游的必到之处。清乾隆《京城全图》称“南官府胡同”,宣统年间改名为“南官坊口”,1965年改今名。

南官房胡同7号院被称为“白家大院”,主人祖上为清末时期承包什刹海水域的“荷花白”;11号、13号房主都姓王,祖上曾是清宫中的御医;20号原为清宗室溥尧臣宅院,后家道衰落,以绘画为生。从老门牌号20号(今45号)向西,一直到西口,占四个门牌,曾为清康熙帝第十子敦郡王爱新觉罗·胤䄉的府邸,称“十王府”。61号、63号为什刹海环湖“九庵一庙”之一的圣泉庵旧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3 , Processed in 1.08638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