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百年老街二龙路:四九城闻名的“教育区”

2024-11-20 18:3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一达|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二龙路的“二龙”是怎么来的龙是咱们老祖宗最崇拜的图腾形象,在人们心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古代的皇上自称是“真龙天子”,所以,在有皇上的封建社会,龙似乎成了皇上的“专利”,一般老百姓是轻易不敢沾龙的。细细 ...

二龙路的“二龙”是怎么来的

龙是咱们老祖宗最崇拜的图腾形象,在人们心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古代的皇上自称是“真龙天子”,所以,在有皇上的封建社会,龙似乎成了皇上的“专利”,一般老百姓是轻易不敢沾龙的。细细品味,古都北京那些带龙的老物件和老建筑,几乎都跟皇上有关。

有个奇怪的现象,老北京的地名里,叫龙的比较多。有人统计,从元代起,到北平解放,北京带“龙”的地名有一百多。

随着历史的更迭,城市的变迁,许多带“龙”的胡同已经消失,但查阅现在的北京地图,带“龙”的街巷和胡同依然有几十条,比如:飞龙桥(北海附近)、龙头井(什刹海地区)、二龙路、龙背树(海淀)、龙须沟、九龙山、龙爪树、龙树寺、青龙桥、龙泉寺、回龙观、龙河路(丰台)等等。

在这些带“龙”的地名里,比较有故事的街巷当属西城的二龙路。因为我从小在这儿长大的,所以对这一带还算是知根知底,当然对这里也有很深的情感。

按老年间风水学的说法,都城的龙脉应该在中轴线附近,所以,老北京带“龙”的地名如飞龙桥、龙头井、龙须沟等大都在中轴线的周边,而二龙路却在西单的西边,这里离中轴线比较远,怎么会有“二龙”呢?

原来“二龙”来自两条河汊子。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里有:“元时名金水河,以其自西直门而入,故名。”元代初年,郭守敬为疏通大运河,开挖通惠河时,引西直门外的水,修了一条“金水河”,也称玉河。

这条河从西直门的横桥,一直往南,经过现在的赵登禹路,白塔寺的十字路口,往南经过太平桥大街,折向东,经原来的北京35中门前,再往南,经过现在的民族饭店,穿越今天的复兴门内大街,沿佟麟阁路向南,从宣武门西边的象房桥(现在新华社西侧),流入内城南城墙外的护城河。

为什么叫“金水河”呢?这是由“五行”这儿来的,按《周易》“五行”之说,西方属金,所以从西边来的水,称为“金水”。

当初,金水河清澈见底,水流潺潺,沿岸的风景旖旎,是京城重要的水系。但是到了明代,金水河上游的水流逐渐衰微,以至于最后断流,原有的河道慢慢成了排水沟,被人称为“河漕”,后来又叫“大明壕”。

从“二龙坑”到“二龙路”

“二龙”是当年金水河在太平桥分出来的两个河汊儿,最初这两条河汊儿弯弯曲曲,水流清澈,但到了清代,随着金水河的断流,这两条河汊儿也无人疏通,逐渐成了水坑,被人称为“二龙坑”。

听胡同的老人聊,当年的“二龙坑”一带垃圾遍地,又脏又臭,堪比南城的龙须沟。由于“坑里”经常有扔掉的死孩子和无人认领的死尸,所以这一带经常有野狗出没。那会儿,北京的胡同没有路灯,每到夜晚,这里一片漆黑,深更半夜人们经常听到“冤死鬼”的哭声,所以“坑”边有条胡同叫“鬼门关”,胡同也流传许多“鬼”故事。

我住家在辟才胡同的高华里,胡同与“鬼门关”相连,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二龙坑”的“鬼”故事,以至于晚上不敢出院门。当然,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对这些“鬼”的传说,只当是闲聊天,谁也不会信以为真了。

有文章说当年的“二龙坑”又脏又臭,让人看了感到绝望。著名文学家闻一多走到这里,看到“坑”里的脏水,触发了灵感,创作了著名诗篇《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笔者查了一些相关的史料,并没找到《死水》跟“二龙坑”有什么关联。

“二龙坑”固然是“死水”,当年也是京城有名的“鬼地”,但它跟闻一多先生写的《死水》并不是一回事。诗人笔下的“死水”是象征意义的,实际上,闻一多先生说的“死水”,影射的是黑暗的旧制度。

民国初年,河槽得到了治理,昔日的“大明壕”被填平修成了马路,“二龙坑”也随之被填平修路,改叫二龙路。这之后,当年让人听着瘆得慌的“鬼门关”,也改叫了“贵门关”。

郑王府占了半条街

说到二龙路,不能不提郑王府。郑王府在二龙路西街,是京城规模比较大的王府之一。

郑亲王府的地界有多大呢?东起郑王府夹道,北到辟才胡同,南到大木仓胡同,占地80余亩,房屋900余间,辟才胡同南部的大半条胡同都是它的。

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清代是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与清太宗皇太极、睿亲王多尔衮是堂兄弟,也是八大“铁帽子”之一。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王爷们纷纷建王府。清史记载,1647年,郑亲王在建王府过程中,因建筑超标,如王府的殿基超越了等级,擅自使用铜狮子、铜鹤等,因而受到了“处分”,由此可知当年的王府有多气派。

王府的原建筑分为东府,西部花园,规模确实比较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王府的东府是高教部(后来取消)和教育部大院。我小的时候,经常跟胡同里的孩子到大院里玩,当时的王府主要建筑还都在,记得我们这些孩子在大院里,转着转着就迷了路。

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王府的一些建筑也进行了拆改,现在仅存王府东边的三组院落:狮子院、正殿、正寝殿院。正寝殿院比较气派,1926年,中国大学为纪念在北京逝世的孙中山先生,把正寝殿改为“逸仙堂”。后殿、后罩楼等建筑已经拆除盖楼。

二龙路出来的名人多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于1913年的中国大学,向比利时营业公司借款15万元,替郑王府的后人解决了与西什库教堂的财务纠纷,取得了郑王府的土地所有权。当时中国大学的校址在前门大街13号,于1925年9月,迁到了郑王府。

中国大学在老北京有很高的知名度,李大钊、鲁迅、胡适、马寅初、张岱年等知名学者都在中国大学任过教。中国大学创办30多年,先后培养出两万多毕业生,抗日将领李兆麟、白乙化,中共北京市委的老领导段君毅、张友渔等都毕业于这所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高等院校、系进行调整,中国大学的各系分别并到华北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停办,校舍归中央教育部,后来国家教育部一直在此办公。

郑王府的花园叫“惠园”,园后的雏凤楼,前有水池,后有假山堆砌的流水瀑布,意境极佳,当年是京城有名的私家花园。后来中国大学在此建校,把花园的一部分改为操场。

民国七年(1918年),末代郑亲王昭煦以两千五百元,把紧邻“惠园”的郑王府祠堂的产权,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的高阳李家。后来,在“惠园”和祠堂的位置,建起了二龙路中学。

二龙路西街,现在西城档案馆(二龙路27号)的位置,是郑王府的家庙,后来是我的母校二龙路小学,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教室就是佛堂里的殿堂或禅房,学校的西边有一条很窄的小胡同,胡同名就叫王爷佛堂。

值得一说的是郑王府的西部,紧邻二龙路中学,是原来教育部的宿舍大院,这里有几栋灰砖小楼,住着的是教育部的干部,我的中学是在北京师大实验中学上的,我有几个同班同学,住家就在这几座小灰楼里。著名作家王小波,诗人汪国真也是在这里长大的。

郑王府的南部是大木仓,我记得东头,离郑王府不远有家医院叫大木仓医院,而二龙路中学的西边有邮电医院,现在已改为协和医院分院。我小的时候,这一带的住户有小病就去大木仓医院,有大病就奔邮电医院,十分方便。

协和医院分院当年是不是郑王府的一部分,因手头没有确切的史料,无法证实,不过按它的地理位置应该是,但这也只是推测,不足为凭。

大木仓胡同31号院值得一说,在1980年代,这里是中国国际声像艺术总公司,举办过有名的“音乐沙龙”,当时活跃在流行乐坛的词曲作家、乐队和歌手是这里的常客。

《信天游》《黄土高坡》《心中的太阳》《我熟悉的故乡》等脍炙人口的原创歌曲,是在这里问世的,后来在流行乐坛红极一时的崔健、徐沛东、刘欢、毛阿敏等是从这儿走出来的。

四九城闻名的“教育区”

二龙路现在是街道名儿,它的实际位置在辟才胡同的西头以南,大木仓胡同的西边。这条胡同之所以在京城闻名遐迩,是因为它的辖区内和周边是著名的“教育街”,同时也是西城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以及区公安局的所在地。

在二龙路的南边不远,西长安街南是民国时期的教育部,鲁迅先生曾在此上班,现在老的教育部早已成为历史,但留下了教育部街的地名,同时也播下了现代教育的种子。

二龙路一带,早在民国时期就校园林立。用“林立”这个词儿,您也许觉得夸张,但我是在辟才胡同长大的,小的时候在周围的胡同到处跑,可以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个院门都如数家珍,自然对这里的学校也耳熟能详。

远了不说,就二十多前的,二龙路的辖区的中学就有二龙路中学,35中(小口袋胡同)、37中(辟才胡同)、36中(民丰胡同)、太平桥中学(小口袋胡同东口)、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原师大女附中),再往西,有北京8中、往南有鲁迅中学(原女8中)等等,巴掌大的地界居然有3所市重点学校。

小学有:二龙路小学(我的母校)、二龙路学校(大木仓胡同)、太平桥小学、宏庙小学(西斜街)、北京实验二小(西长安街)等等。

大木仓的二龙路小学与二龙路中学是一体,属上世纪60年代,教育部搞的10年制教育实验学校之一,即小学5年,初中高中连上5年。另外两所学校是景山学校、丰盛学校,后来赶上“文革”,这种学制改革也随之取消。

现在二龙路地区的一些中学已经取消,成为历史了,如太平桥中学、36中等,有的进行了优化组合,如37中与师大实验中学合并等。小学剩下了宏庙小学和实验二小等。这些学校是优中选优,不是市重点就是区重点。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我重新回到自己的成长的地方二龙路,看到一所所整修一新的学校大门,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条百年老街依然保持着“教育区”的美誉。

刘一达

老北京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能咂摸出味儿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1 , Processed in 1.09522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