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乔”为“桥”字之源,研究桥梁,当需准确释读“乔”字。古今文献释义“乔”为“高而曲”,最早如《书·禹贡》:“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其义,夭为茂盛,乔为高大。《孔传》曰:“少长曰夭;乔,高也。”其义,夭为初生草木,乔为高大树木。《说文》:“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高而曲即源于此。《传》曰:“乔,高也。”
上述文献皆甚而准确,但细究其本源则尚不清晰,尤其对于乔字上部的“夭”字符众说纷纭,故“乔”也是歧义尚多。乔为何高而曲?何为高?何为曲?最终如何生成“桥”?均值得深入探寻一番。
1 夭为摇摆、兆为桃花汛
说起“夭”字,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又牵连了后世的衍申“逃之夭夭”四字熟语。本文稍作展开,以利理解。其实,“逃”与“桃”不仅字音极其相近,其本源也是同一血脉。桃字以“兆”为符,兆为预兆,本源为早春的桃花汛,往往事发突然,在河边嬉戏的游客避不及者罹难者众,令人惊悚。故古人以背离河水的“兆”字符 表示从河滩逃跑,因而成为洪水迅发的警迅。然后,加上木字旁为“桃”即表达桃树、桃花和桃花盛开的季节,提醒人们看见桃花开,一定要做好逃跑的准备。因有预兆功能,“兆”成为蓍草、蓍棍,以及甲骨等等各种预测分析的表征。所以,“兆”字符不是从甲骨的烧灼纹路来的,而是来自远古的桃花汛息,比甲骨文早得多。 上述解析说明“桃之夭夭”天然的蕴含了几千年之后才发明的“逃之夭夭”,不仅桃、逃同源,其实“夭”也与“桃、逃”紧密关联着。 “夭”字本义历来释解错综复杂。其中有两个显得颇为矛盾的义项:“夭折”和“草木茂盛”。本文以为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同一,因为对于茂盛之草木,必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命运的咏叹。
第一,《说文》:“夭,屈也。”甲文,金文 ,《说文》 。“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此说指夭字之上的歪斜代表头部,头歪即为屈、曲。但需注意,最初的甲、金文字并不是歪头杀,而是两侧的“手臂”出现曲折。
第二,按《释名》:“少壮而死曰夭。”《集韵·上声·皓韵》:“夭,少长曰夭。”《孔传》:“少长曰夭。”《国语·鲁语上》:“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三国吴·韦昭·注》:“屮木未成曰夭。”皆言“夭”为草木初长、茂盛花开。故有:“厥草惟夭”“桃之夭夭”之说。 将上述两个意象可以结合起来。首先,可以看出“夭”字取象突出了两侧手臂弯曲和摆动的形象,甚至有学者分析为“夭”为表义符号构成“走”和“奔”即奔跑意义,本文认为实则为人体和手臂的摇摆舞动,故有妖娆、妖媚之义。其次,可以类比幼嫩的草木枝条在风中摆动,摆动自然弯曲。而树木的初生枝条非常柔软,随着生长,逐渐粗壮后就难以随风摇摆了。所以“夭”字的屈曲和少长是紧密相关的,是人们易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青嫩少长”为本质,“屈曲摇摆”为表象。因而“夭”有两面,靓丽茂盛为夭夭,若此时折断就变为“夭折”“夭亡”,并以此比喻儿童之殇、被消灭于萌芽状态等等情景。
2 乔为横悬、辰为击磬报时 显然,“夭”所摆动的“肢体”必然在物理上形似“悬臂”,只有悬臂才能够自由摆动。据此分析,“乔”字有两个来源,一是夭、乔之悬臂树枝,乔则特指乔松一类的树枝横展的树木,因乔松长成高大,故以此又形容高;二是特指横架在竖立杆顶的横木、横杆或称为横梁,因支点唯一,故横杆必然在摆动中求得平衡。
“乔”字,金文上部字符应表明为横向悬挑、横向展开,其上部有的为“夭”,正如本文上解之意义鲜明。又写为,最为象形,其多 表为石、为悬崖,取义悬出。甚至可以推测“厂”字符多有悬出横展之义,如大雁之“雁”字,金文有 ,上覆符号应为大雁展开振动的翅膀,故有振翅高飞。
再如震、振、農之辰字,甲文,金文 ,对此字释义多元,有蚕虫、蚌壳割穗等诸多解释,至今尚无确解。本文特提出一种释义:辰为敲石,即敲击悬挂的石磬。其义多元一体,如敲击石头引发震动故为震、振的文字意义之源;敲击之声为号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统一报时,成为时辰、清晨、辰时、星辰的时间意义之源;报时为了统一劳作,亦成为务时農作的农耕意义之源。 想一想,《尚书·尧典》所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那么如何“敬授人时”呢?需要历象“日月星辰”,不是指四种天体,应理解为按照日月星三种天体的运转所测定和表示出“辰”,包括日辰、月辰、星辰,由日月星表达的时间时刻。特别是远古时期,人们要集体劳作的,如何统一劳作时间和统一行动呢?无论是耕作、祭祀还是打仗,总归都需要在统一的时间统一行动的,这就需要“敲钟”报时,没有金属的钟,那就是石头的“磬”,磬的本源不是乐器而是“辰钟”。可以说,“辰”字代表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统一报时。
3 乔木下句、桥为悬臂梁
观察“乔”字,下部字符显然为“高”,对于高字,古今文献其说至明,本文不予论说。但需要指明两点,一是高字的出现显然早于乔字,二是乔之高不一定特指很高、特别高或独一无二的高,而是可以指许多事物的顶端,因位居顶部使得乔有高义,但不是乔字本源,也不是特指。乔之高义,普遍来说应指位于高处和因此带来的居高临下的表现,因而成为令人羡慕和追求的意象。如《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考察树木形态,乔松的枝条多明显横向伸长,高处的多为平展,低处的因重量而向下倾斜,与下面的树干形成一个小于90度的夹角即锐角,此锐角即《尔雅·释木》:“下句为纠,上句为乔”之“上句”,句即勾,形如挂钩、对勾之锐角。此处上句、下句,易为人们所误解,把上句想象为老师判作业时画的对勾,即开口冲上,把下句理解为开口向下。而且许慎在其后的解释给后人带错了方向:“下句曰朻,上句曰乔,如木楸曰乔。”木楸树、楸树的树枝是向上贴近树干生长的,应为“如木楸曰朻”才准确。可惜大部分释解学者对此不求甚解,多不予理睬。而“上句为乔”对于准确理解乔字的本源非常关键。准确地说,下句指的是勾的弯折处位于低处,开口向上,形容树木枝条向斜上方生长,与上面的树干形成锐角,正如人举起双臂。而上句则指勾的弯折处位于高处,形容枝条横向或向斜下方伸展,弯勾开口向下。
举凡形如上句者,可以比喻为树木、木杆、木桩、木柱、石柱顶部所托举或置放的横向展开的物象。特别是乔松之树枝、杠杆之横木或支点上的撬棍,架设在石头、木柱顶部的横梁就成为“桥”。与之相近或同源的“翘”和“撬”字,意义为翘起、扬起、撬动,着重动作和上翘,乔则为平直伸展悬出的形态。
所以桥字的本义应该是指横伸、横出、悬挑、伸臂,以及横向撑起的结构,其后成为桥梁之横梁,并最终成为桥梁之总称“桥”。由此即可以推论“桥”字本义当为伸臂、悬臂和水平伸展平置的独木桥,桥字初始含义应是平放的伸向河流对岸的一根木头,并且蕴含了最早的桥是具有悬臂的木结构。
4 桥本为乔、桔槔杠杆之桥
《尔雅·释木》:“句如羽乔。”《注》:“树枝曲卷,似鸟毛羽。”有学者据此认为是鸟尾部上翘的尾羽,不甚准确。本文以为应是鸟飞翔时张开的翅膀,其羽翅展开如乔松之枝条,故为羽乔,形如乔句。《注》所解不是很明确。《传》:“乔,上竦也。”本文以为此处“上竦”非确解,一方面时间晚出,二方面应是直接以乔木之高大来解释的,说的是乔木,并不是乔字。 《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二矛重乔,河之乎逍遥。”《集传》释解:“矛之上句曰乔,所以悬英也。”矛,泛指戈矛戟类的长大兵器,特别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重乔”为双重之乔,应指戈戟之横刃,不是悬英。“二矛重乔”可以直白解说为”两根戈戟上面各有一把横刃明晃晃”。 由此可以释义《庄子·则阳》:“欲恶去就,于是桥起”之“桥起”应为翘起、撬起或挑起来的意思。《庄子》《墨子》等所言之“桔槔之桥”,就是利用杠杆原理用于汲水的起吊器具,桥应指上面的横杆。汉刘向在《说苑·仅质》中记载:“卫有五丈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灌韭百区,不倦。”桥亦指桔槔整体,也称为桥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桥, 大而陂陀曰桥。”《广雅·释诂二》:“陂陀,邪也。”邪为歪斜不平,着眼不平,可见“桥”也是指其从桥顶到桥头的倾斜而言,若此即为中间拱起意义,几乎等同拱桥,不过段注时间晚出,桥字已有后世桥梁之义。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陆德明《经典释文》:“桥,本亦作乔。”郑樵《通志·氏 族略第三》:“乔氏,即桥氏也。”均起于乔字的伸展和横向延伸,但说明桥字的本字就是乔。 观察和验证“乔”字族,可以发现下述主要文字大多源于乔字横向伸展意义,或源自乔之高义。 骄字,骄傲,“马高六尺为骄”形容宝马高昂的头颅、如山的脊背和翘翘马尾,以及居高临下睥睨天下的眼光。高头大马与“骄”字的关系恰好说明“骄”字本源不是寻常的仰面昂首,而是马头高悬于其身体的长大颈肩之上,所以“乔”本高悬意义鲜明。 娇,娇媚、娇美,形容女子的柔美高挑,同时源于“夭”和“乔”。娇字产生的时代,美女估计要不腰身是柔软的,要不身材是瘦高的,要不颈项是细长的,与之现今无二。
峤,山尖而高。
矫,高举;矫正,非指将箭杆矫直,而是矫直如射箭之直,或指将横杆摆平摆正,包括立杆的垂直,不是将弯曲掰直,而是指将歪斜摆正、摆放平直。《玉篇·矢部》:“矫,诈也。”如“矫情”、“矫诏”等,应源于矫正之改变,即假的改变。还有“乔装”即装扮、化妆、假装,则源自头顶的羽毛类装饰和利用帽子的乔装打扮,使头顶之帽、之饰高耸如乔。 轿,轿子,肩舆、竹舆,车子旁应产生于车辆发明之后。《史记·河渠书》:“山行即桥。《正字通》:“即轿也。盖今之肩舆,谓其平如桥也。”按形态凸显了肩扛抬杆的伸臂特征和作用。
侨,高,高居。由低处向高处为侨迁、迁离,指延伸出去,分立而居。在横展的树枝上显然最易于鸟类、猴子等动物的蹲踞和横向移动。《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侨迁源于乔迁,形容人的横向和向高处的延伸移动、迁移而居。 荞,荞麦,比较麦子的植物形态,可以看到荞麦的茎秆和叶片与其他麦子不一样,一是茎秆直立,而其他麦子成熟后麦穗牵连茎秆下垂;二是特别呈现横直伸展的宽叶片,其他麦子则为条状叶片,易于弯折下垂。 鞒,指形如双曲面的马鞍形曲面,马鞍拱起的最高处。
挢,抬起,举起,翘起。挢揉,使曲变直,应为横直。
趫,《说文》:“善缘木走之才。”能够缘木而走,必为横枝。
5 总之桥为独木、尾生桥梁
本文探寻指出桥字本字为乔,即将树木放平、横搭在石墩上的独木桥,包括悬臂梁和搭在两岸或石墩上的各种木梁。 需要提醒的是“桥”与“梁”结合成为“桥梁”,其最早的记载为《庄子·盗跖》:“尾生抱柱期于梁下,”这是中国古代桥梁出现梁柱一体结构的证明,时间在战国时代,距今2200多年。戏谑地说,初始的乔木被古人拿来作为过河的木桥,这是人类的一大创新。由简单的独木桥再变成有柱有梁也就有头有尾的桥梁,这是新型桥梁的诞生之日,更是人类的一大创造。因此必须感谢庄子,感谢尾生,中国最早的真正桥梁因庄子和尾生而记载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