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农食品集团赞助的“京味儿悠悠 味韵入笔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征文启事发布后,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大家踊跃参加,发来一篇篇饱含深情与真情的稿件。这些稿件中有从小就在北京生活的老北京人,也有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新北京人,有知名作家,也有小学生。他们从各自的亲身经历出发,描绘了美食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以及美味背后的诸多温馨往事,读之令人倍感温暖。还有的作者查阅历史资料,将诸多北京美食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令人大开眼界。北京美味的悠久历史与诱人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优选稿件,与广大读者一起欣赏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并随着这些文字走入历史深处,品赏北京味道背后的美好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的仲夏夜之味 每年暑假,我们家都有一个必选项目——去中山公园音乐堂听“打开艺术之门”的音乐会。 记得我第一次听“打开艺术之门”音乐会还是在1998年。那时我刚上大一,刚刚摆脱高考的束缚,踏入自由的大学生活。我看什么都新鲜,对什么都想尝试。恰逢其时,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暑期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的演出资讯。一场音乐会只要20元!我承认,最先吸引我的是这超级亲民的票价。那时在我头脑中,高雅古典音乐会只存在于电视机里,只属于维也纳金色大厅,只有西装革履的人士才能参加,而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只要20元! 事实上,“打开艺术之门”的确为我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在那里,我听过古琴大师李祥霆的古琴独奏,听过北京交响乐团演奏的《雷电波尔卡》,看过中央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后来又成功“入坑”古典吉他……有了爱人、孩子之后,我就带他们一起去听“打开艺术之门”音乐会。不过,每次女儿都向我强调是“八喜·打开艺术之门”。“为什么要强调‘八喜’?”我问。她理直气壮地说:“当然要强调‘八喜’了,因为演出结束后,可以领一个免费的八喜冰激凌。”“哈哈,原来你这个小馋猫是冲着冰激凌去的,不是为了听音乐呀?”我笑得直不起腰。“音乐要听,冰激凌更要吃!”女儿说得无比坚定。当然,孩子的快乐就这么简单。 去年夏天,我带女儿去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小哥哥行云流水般的演奏,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为答谢观众,他多次返场加演,全场几近沸腾。我家的小姑娘却心急火燎,一边鼓掌一边哀求:“行了,行了,别再加演了!冰激凌要被人领光了!”散场后,女儿终于领到了心仪已久的八喜冰激凌。走在夜色朦胧的中山公园里,迎面是清凉的晚风,耳边是清脆的蛐蛐叫,周围是经历数百年岁月风霜的古树,抬头是掩映在月光中的紫禁城……这就是属于我的仲夏夜之梦啊。 这时身边的女儿突然问:“妈妈,你的仲夏夜之梦是什么味道的?”“什么味道的?”我不解其意地看着她。她举起手中的八喜冰激凌说:“我的仲夏夜之梦是甜甜的、凉凉的,因为八喜冰激凌就是甜甜的、凉凉的。” 文/黄加佳 万里走“白玉” “白玉”,多美妙的名字!这儿跟您说的并非白色玉石,而是“首农”旗下的豆腐品牌。“白玉”,我真佩服当年给豆腐起这名儿的人,真是太有想象力了!“白玉”总会让人产生许多奇妙的联想,不过,细想一下,那鲜嫩洁白的豆腐,确实很像白玉。 说起来,“白玉”是京城豆腐的老牌子了,相信四十岁往上的北京人,都跟“白玉”结过缘,那鲜嫩水滑的“白玉”,可以说是北京人餐桌上的常客。 老北京人吃东西认口儿,更认字号和品牌,什么东西一旦吃对了口儿,很难改变。我们家人吃豆腐和豆制品,就认“白玉”,因为三四十年前,豆腐还属“国营”豆制品厂的产品,而且当时“白玉”一枝独秀,您想吃“红玉”“紫玉”,对不住了,没有。我琢磨着北京人就是那会儿跟“白玉”结的缘。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几十年了,“白玉”还是当年的“白玉”,口味儿和品质并没发生什么变化。岁月的年轮已然转了这么多年,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已然成了老头儿老太太,可“白玉”依然那么让人如坐春风、光鲜水滑,用它做出来的菜还是那么可口诱人。难怪北京人对它痴心不改,“让我如何不想她”。 我有个年轻的朋友,他的老爸前些年做生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定了居。头年腊月,朋友要到墨尔本陪老爸过年,临走前,问他老爸要带什么年货,他老爸说,带两块“白玉”吧。 我的这个年轻朋友从小在国外生活,不知道北京有“白玉”牌豆腐,误以为他老爸让他买两块白玉作佩件,于是楞头磕脑地奔了玉器商店。转了几家,没看上可心的,他知道我认识玩玉的,便来求我帮他掌眼。 我问他买玉件干什么?他把他去墨尔本探望老爸,老爸让他带“白玉”的事儿说了一遍。我问他老爸是不是老北京人,他说是,年龄跟我相仿。我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他说,此“白玉”非彼白玉,你老爸让你买的是“白玉”牌豆腐。 他以为我是开玩笑。是呀,北京到墨尔本一万三千多公里,他爸怎么会让他带两块豆腐过去呢?我看出他满脸问号,让他当即给他老爸发微信,证明我的判断对错。他老爸说就是让他带“白玉”豆腐。 他老爸知道我在他身边,执意要跟我用手机语音通话,我跟他老爸聊了有半个小时,弄清了他爸的“白玉”情结。 原来,三十多年前,他爸结婚时,请厨师在家里摆桌搭席。当时的席面离不开豆腐,厨师用豆腐做了一道凉菜,一道热菜。两道菜上了桌,他爸的一位本家大爷搛了一筷子尝了尝,顿时把脸拉下来说这不是“白玉”豆腐。一问,果然是在街面儿上的小贩那儿买的。本家大爷撂下筷子,拂袖而去。这一出儿等于打了他爸的脸,让他爸记了这么多年,从此他爸什么豆腐都不吃,只吃“白玉”,当然“白玉”也对他爸的口儿。来墨尔本十多年,他爸时常馋这一口儿。其实墨尔本也有豆腐,但他爸只认“白玉”。 听到这儿,我内心一热,这不就是北京人对家乡品牌的一种情怀吗?最后,我的朋友按他老爸的吩咐,买了“白玉”,坐飞机时走托运,把承载着父亲记忆的“白玉”带到了墨尔本。 这真是万里走“白玉”呀!一个品牌不但能唤起人们的美好记忆,也凝聚着人们对一个人、一座城市的浓厚的情怀,难道不是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6 12:02 , Processed in 1.09940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