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传统体育项目耍中幡的技艺特色和代表人物

2024-12-11 10:1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勾超|来自: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摘要: 表演中幡称为“练”或“耍”。耍中幡的没有角色之分,都称为“练儿”,其服装并不固定,有的“练儿”喜欢光着上身,有的只穿一件坎肩,下身一般是黑色灯笼绸裤。20世纪20年代,妙峰山庙会中幡表演 作者供图耍中幡的 ...
表演中幡称为“练”或“耍”。耍中幡的没有角色之分,都称为“练儿”,其服装并不固定,有的“练儿”喜欢光着上身,有的只穿一件坎肩,下身一般是黑色灯笼绸裤。

20世纪20年代,妙峰山庙会中幡表演 作者供图

耍中幡的一般都是30岁左右的壮年汉子,练时不能用手扶,幡竿必须直立在练者身体的某一部位上,不能倾斜,否则会倒。“练儿”先用双手托起幡竿的底部,用力抛向空中,接住的方式分别有头、肘、腰、下颌、盘肘、断梁、前腰串、后腰串等许多名目。中幡直立,重力甚大,所以不能直立太久,全仗着练者随抛随接,以调整重心。将六七十斤重的幡竿抛起,抛得越高,分量越大,其砸力集于小小的竿底,还要用牙、眉心、下巴等部位去接,难度是很大的。如果要想换手,幡竿不准落地,要使用抛接的方法。

耍中幡不但要有力气,而且还要有技术。“练儿”们个个都要掌握最基本的功夫和技巧,比如接幡、扔幡等,然后再重点练习几个高难度技巧动作,如有的专门练头顶顶幡,有的专门练臂肘功夫,还有的专门练习抛扔技巧。最难练的是经过茶棚之时,这时有人进行“拦会”,即将一条板凳横放在路中,“练儿”要把幡竿接住。在表演时,一般是几个“练儿”先表演基本动作,也就是热身,然后每人再使出自己的绝活,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中幡在“练儿”们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舞动、交替腾挪,精彩不断,喝彩连连,实在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耍中幡有技术,亦有术语,用头接住抛向空中的幡竿,叫“金鸡上架”;从背后抛出中幡,再用头顶接,叫“背后剑”;用臀部顶住中幡往后退,叫“老虎大尾窝”。在《百本张唱本》中,有这么一段生动的描述:

二档中幡逞英雄,四五幅儿搭包在腰中绕,头一手儿先耍了一个怀中抱,举三举,落三落,托塔转云幡,愣往脑袋上掉,两眼不住往上瞧,不亏绳,早就倒。别的故事全好了,唯有压肩最难学,劲儿不许大,劲儿不许小,(劲儿)要一小砸脑勺,劲儿大,一出溜可怎么好?眼睛、鼻子全平了。教我练,我可练不了,我不能拿着五官和它玩笑。

如今,流传下来的势子有几十个,如“封侯挂印”“太公钓鱼”“单提剑”“苏秦背剑”“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童子拜佛”“朝天一炷香”“二郎担山”“霸王举鼎”“虎抱头”“金鸡独立”“金鸡上架”“大小盘肘”“前后背花”“张飞谝马”“老虎大蹶尾”“泰王倒立碑”“禹王倒钻沙”“鲤鱼打挺”“反挑金背”“金丝缠葫芦”“玉带缠腰”“旱地拔葱”等等,从这些势子的称呼来看,很是精彩。

在众人的记忆中,中幡表演的盛况往往还是在天桥,即宝三耍中幡。宝三(宝善林)原来是著名的跤手,后来在天桥耍中幡和摔跤,卖艺为生。1925年,26岁的宝三拜北京著名艺人王小辫为师,学到了耍中幡的绝技,中幡重六七十斤,是用一根三四丈高的大竹竿为主干,竿顶上做一小伞,并缀上铜铃,在竹竿中间绑上一个长方形的木架子,正好构成一个中字形。宝三耍的中幡有所改进,其幡顶用竹竿搭一小架,上列三面小旗,下缀三个圆伞,伞下都缀有铜铃,幡面垂直悬挂着一面长条大旗,红边白地绣金图案,上书“宝善林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十几个大字。耍动中幡时哗哗作响,气势磅礴,雄威显目。

据说,宝三年轻时也走过会,当时走会的讲究是练狮子的“见高就上”,练中幡的“见桥不倒”。宝三中幡过北海金鳌玉蝀桥,东西有两座牌坊,中幡是直立着扔过去的,从此,宝三名震北京城。

2024年2月,北京东岳庙庙会中幡表演 作者供图

当年宝三耍中幡时,施展的抛、接、耍、弄等技艺,名目繁多,如“大小盘肘”“左右担山”“左右背花”“金鸡独立”“童子拜佛”“苏秦背剑”等等,不胜枚举。宝三耍中幡最拿手的两招儿,一是“封侯挂印”,即用一根小拇指托住中幡,做出各种惊险、优美的动作。二是“老虎大撅尾”,就是中幡忽然从头顶上直滑到脊骨之处,向后倾斜很长时间,中幡像动又静、像静又动,惊得观众目瞪口呆,为之捏了一把汗,而宝三却心平气静、泰然自若。

宝三演练时,通常头一手是两手合捧中幡,先来一个“怀中抱月”;然后用双手把中幡扔出去,等它落下来时伸出脚尖把中幡接住,然后用脚把中幡踢起来,来个“浪子踢球”,中幡正好落到头顶上;然后再从头顶上落到肩膀上,各用一边肩膀将中幡举三举、落三落;最后又用肩膀把中幡颠起,用头顶接住中幡,双手下垂,中幡不倒。接着是一个“正背花、反背花”,即猛地把头向上一挺,中幡甩出后,身子向后一仰,用胸口接住,胸口再一挺劲儿,立刻用背接住中幡,这中间有两个“鹞子翻身”动作,随即左右肘成弯形,用肘尖来接中幡,这又是一个“二郎担山”的动作。宝三一个招数接一个招数,观众目不暇接,每一个动作都获得观众热烈的喝彩。由于竿高幡长,动作繁复,因此演员既有辗转腾挪之功,又有刚柔相济之能。宝三耍中幡,托举盘绕非常灵敏,他的动作惊险而有气势,表演粗犷而又显得轻盈,得心应手,运动自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6 05:52 , Processed in 1.12112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