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9月25日,今天,是他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为了筹备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纪念日特别节目,本节目制作人小强,可以说是翻阅了大量有关鲁迅先生的书籍,那在看到了一本叫做《鲁迅的饭局》这本书后,他觉得有必要,通过鲁迅先生当年在北京参加过的诸多饭局,来勾勒鲁迅先生当年在北京的生活足迹,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1 鲁迅去哪家餐厅吃饭最多? 据《鲁迅的饭局》一书作者薛林荣先生统计:鲁迅自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在北京生活担任公务员生活的14年间,去广和居吃饭次数最多,他从《鲁迅日记》中不完全统计,有68次之多。 鲁迅1912年5月抵达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山会邑馆,也就是绍兴会馆。第三天稍事安顿后,鲁迅即去广和居“报到”,日记施施然载:“夜饮于广和居。” 清末民初,京城士大夫聚会,大型的文酒之会一般都在法源寺,日常聚会则喜欢选择广和居。广和居坐落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可举行正式宴会,可三五小酌,亦可个人独饮,各得其所。这个饭庄历史悠久,创始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原名叫盛隆轩,最初是为宣南一带的文人士大夫所设,一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才封灶歇业,是早年北京名饭馆中的“八大居”之一。 北京的各大饭庄,大多经营北方菜,南方风味的菜馆极少。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一生精于馔食,他在一封短札中,将广和居的菜比作清初杰出诗人王渔洋(王士祯)的诗。如此看来,广和居的菜品,应当更近于江浙一带口味。鲁迅常来此处,自有他的道理。 广和居的高档菜有烩海参、烩鱼翅、糟溜鱼片、炒虾仁等,但却不是上世纪初和周氏兄弟一样的“北漂”一族所敢问津的。广和居同时经营着熘丸子、炒肉片之类廉价的家常菜,正是这些家常菜,留住了外省青年的胃。 2 民国时的外卖原来是它家 广和居当年还有一项业务,可以派伙计提着食盒把菜肴送到主顾的住处,即送外卖。鲁迅住在绍兴会馆,客人来了,临时添菜,有时就叫广和居送来。周作人1917年到北京后,陪同鲁迅在绍兴会馆住过两年,他在《补树书屋旧事·茶饭》中对此略有记载:“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还是李越缦等人请教过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鱼、砂锅豆腐等,我们当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不知道是广和居所送来的,因为那盘碗实在坏得可以,价钱也便宜,只是几吊钱吧。” 1919年11月21日,鲁迅一家移入北京城北八道湾11号后,因路途遥远,鲁迅从此基本就不去广和居了。有据可查的68次饭局,或鲁迅做东,或朋友做东,或AA制。其中鲁迅与许寿裳一起吃饭30次,与钱稻孙一起吃饭14次,与许铭伯,也就是许寿裳的长兄一起吃饭13次,显示出了与这3人特殊重要的关系。 鲁迅早期日记中,广和居聚饮文字招之即来,每周都饮酒数次不等。 1912年5月7日“夜饮于广和居”是北行北京后第一次饮酒,以此为起点,从此就如同他七、八年后写《狂人日记》一发而不可收一样,饮酒也一饮而不可收。“晚同恂士、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6月1日),“晚饮于广和居,颇醉”(8月1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均出资一元。归时见月色甚美,骡游于街。”(8月22日)此前一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周树人等32人为教育部佥事,后又被委兼任负责文化、艺术等方面工作的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此次AA制饭局后“骡游于街”,足见三人心情都非常之好。这种贾岛式的“月夜酒后骡游图”,怕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特有的闲情逸兴吧。“晚邀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买一鱼食之……夜作书两通,啖梨三枚,甚甘。”(11月9日)倘结合“晚铭伯招饮,季市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以及 “饭后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即在棚下啖之”这样的记录,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 北大教授,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生命中的魏晋情结、浙东情结,这都是他的生命之根”。用这一观点观照鲁迅北京广和居的嗜饮,则可以透射出一个被压抑的公务员放下一腔愤懑赴饮时深沉而可爱的文人情趣。 3 他们设计了最早的中华民国国徽 前面我们提到了许寿裳、钱稻孙这两个人,现在可能很多人对这两个名字已经感到陌生,但在当年的北京,鲁迅和他们两个人是密友,中华民国的国徽就是他们三人合作设计的,图案就是钱稻孙画的。 鲁迅(后右)、许寿裳(后左)及友人 鲁迅还有一位密友叫齐寿山。那鲁迅又是如何以饭局构建朋友圈的呢? 袁世凯1912年任总统后,成立了新教育部,继续任命蔡元培为教育部总长,办公地点就设在如今的西单教育街1-3号院,也就是民生银行总部所在的这片区域。 当时的教育部内设立了三个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和社会教育司。司下设科,每个科三到四名工作人员。起先除司长外,科内并没有设职务,都是部员。 鲁迅分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任部员,负责文化、科学和美术。这个科加上鲁迅在内,总共只有4名部员,分别是鲁迅、许寿裳、齐寿山和冀贡泉,机构真的是精简。 1912年8月,教育部开始内设参事和佥事等职务。鲁迅由教育部总长推荐、副总理任命为“佥事”,并调整到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当科长。这个科长相当于今天的处长,大概属于县处级干部,但是由副总理发文任命,似乎又比县处级职务还要高。 鲁迅虽为“吃国家粮”的北洋政府官员,但是工作作风却密切联系群众。一次与同事齐寿山到天津去调研考察“新剧”,下午坐火车去,晚上借住在同事齐寿山的一个本家寓内。明明是出公差,竟是“借住”“同事本家寓所”。 鲁迅一生耿直、倔强、犀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毒舌”,一般人都跟他处不来,但是齐寿山是个例外。要论起鲁迅一生的挚友,除了绍兴老乡许寿裳就是齐寿山,他哥哥是齐如山,梅兰芳的支持者。 我们都知道,鲁迅有个突出的习惯就是写微博,哦不对,是写日记。齐寿山一直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鲁迅全集里提及“齐寿山”两百来次。 生活上,齐寿山是鲁迅的得力助手,经济上,齐寿山是鲁迅坚实的后盾。说白了就是经常借钱给鲁迅,1923年鲁迅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买了6间房子,花了800大洋,就是许寿裳和齐寿山各出了400。 鲁迅和许寿裳关系最持久,和齐寿山却最为形影不离,钱稻孙也写了大量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经常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和他们跑到教育部马路对面的和记牛肉馆吃面,鲁迅最爱他家的清汤大块牛肉面,边吃边聊。当然,现在这处原址是中国人保大厦大楼。 其实周围有很多更好的馆子,但是鲁迅单单喜欢这家,价格便宜,贴近群众。例如,1917年12月28日的日记中记道:“午同齐寿山及二弟在和记饭。”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 鲁迅这个人别看这么瘦,但其实是个吃货,鲁迅日记里共记载了北平有名餐馆共六十五家,除了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和记牛肉小馆外,去得最多的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广和居。 想当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住在一起,兄弟俩实行“共享经济”。夜晚被叫春的猫吵得无法入眠,两兄弟便搬凳子,操竹竿,爬到院墙头上做棒打鸳鸯的勾当。 有一回著名学者诗人,北大教授沈尹默去绍兴会馆看鲁迅,碰巧有人在墙边小便,他看见鲁迅正用一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准此人的屁股。 虽说随地小便不对,鲁迅好歹也是个教育部的官员,还是大学教授,居然如此不拘小节,童心大发,跟教科书里那个严肃的形象差距也太大了。不过这才是鲜活的鲁迅。 4 身为半个医生的鲁迅饮食习惯实在不怎么样! 鲁迅身为医科出身,好歹也得算半个医生吧,但是饮食习惯却一直不咋地,超爱吃各种零食,尤其嗜甜食,在教育部每月领了工资,先去法国面包店买两款共四十个奶油蛋糕再说。他说“可以吃”的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也是甜咸口,用词一向尖刻的鲁迅先生说来今雨轩的包子“可以吃”,实际上就是很好吃。1924年4月8日的日记中,他竟然买了30个包子打包回家,可见他对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包子的喜爱。 1913到1915年,他在稻香村共买了15次点心。其它如豆沙羊羹,满族点心沙琪玛,杭州小吃猫耳朵,类似四川油麻元的山西煮饼,广东顺德用大米加糖水发酵的桂花或玫瑰伦教糕。 至于后被称为“鲁迅饼”的,则他的第一任妻子朱安的拿手点心:用白薯切片裹上面粉鸡蛋油炸而成的。 著名作家萧军回忆说,鲁迅对北方的面食和菜品非常喜欢,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他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因为厨师薪水太高,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多少风云俱往矣,如今的西单路口乃至大半个西城,已经是金融业的天下。鲁迅上班的地点变成了民生银行大厦,鲁迅常去的和记牛肉小馆成了人保大厦,曾经名动京城的哈尔飞剧场则变成了中国银行大厦。鲁迅饭局构成的朋友圈和美食地图,现在也只能徒留回忆了。 参考资料: 《鲁迅的饭局》 薛林荣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9:43 , Processed in 1.1418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