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雀替

2024-12-16 15:10|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七八个大山人

摘要: “ 丹梁翠柱飞流苏,香薪桂火炊雕胡。 ——《行路难二首▪君不见长安客舍门 》 费昶”雀替,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独特而精美的构件,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不仅具有重要的 ...
“ 丹梁翠柱飞流苏,香薪桂火炊雕胡。
                          ——《行路难二首▪君不见长安客舍门 》[南北朝] 费昶”


雀替,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独特而精美的构件,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还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01  起源与发展

雀替与斗拱同为柱头演化发展而成,都是中式古建筑特有的标志性构件。斗拱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雀替是中式古建筑成熟较晚的构件,它的出现也比斗拱晚得多,普遍的观点认为北魏的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雀替的雏形。

到了宋代,《营造法式》称雀替为“绰幕”“角替”,历史上“替木”、“托木”、“插角”、“角替”、“绰幕”、都曾是雀替的名字,我们现在使用的“雀替”这一名称是清代开始的叫法。

不仅仅是名称在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雀替在建筑中的作用不断变化。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端,处在梁与柱或枋与柱交接处的物件,它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这是基于力学原理而产生的构件。从力学角度来说,它能够减少梁、枋的跨距,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起到稳固建筑结构的作用。最初,雀替很可能是由替木演变而来,从柱内伸延出来承托额枋,有着减少额枋跨度、增大额枋受剪能力以及拉结额枋的功能。

与许多中式古建筑构件一样,雀替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装饰的过程。从最初的结构支撑,到后来的装饰美化,雀替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雀替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成为了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02  各朝代的发展变化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较为盛行㭼头绰幕和蝉肚绰幕这两种雀替形式。㭼头绰幕是一种装饰极为简单的雀替,仅在其尽端雕刻出两三根线条,形成几个瓣状纹;而蝉肚绰幕的雕刻相对多一些,它的特点是在尽端刻出连续的曲线,看上去就如同蝉肚的形状,所以叫做“蝉肚绰幕”。整体来看,这两种雀替虽然有一定雕刻,但都还比较简单质朴,主要发挥着结构上的作用,装饰性相对较弱,且大多用于内檐。

山西高平开化寺蝉肚绰幕

宋元时期雀替的普及程度也远不及明清,很多重要的建筑都没有使用雀替。

不过,从元代开始,雀替的纹饰渐渐丰富起来,其功能和应用范围也逐渐发生变化,为后续在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宁波保国寺宋代雀替

明代

到了明代,雀替在功能和形态上都有了明显变化。此时,它虽然还保留有一些蝉肚绰幕的痕迹,比如卷瓣较为均匀,每瓣的卷杀都是前紧后松,但已经与宋元时期的样子有了较大区别。功能方面,雀替开始从以结构作用为主向装饰作用转变,形态上整体有所缩短,变得更短小,近似三角形。其腹部、端部轮廓也出现了一定变化以起到装饰效果,端部主要有㭼头和卷头两种形式,底部下端还设置丁头栱,与其他部位相融合。在构图上,明代雀替的线条流畅简洁,纹饰风格呈现出粗犷的特点,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应用也越发广泛起来。

明长陵雀替

瞿昙寺雀替

清代

清代时的雀替,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装饰作用愈发凸显,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雀替“肚”部的曲线越来越缩减,“肚”的面积渐渐减小,而头部相应地越来越大,并且头部给人的感觉是突然间下垂,形象上的改变非常明显。端部采用鹰嘴突状的设计,并且随着清朝统治的延续,鹰嘴突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益突出,上面的浮雕纹饰常有富贵万年、凤戏牡丹、榴开百子、松鹤延龄等,饱含着人们对安居乐业、吉祥百年、多子多福的美好期待。而且清代还规定了雀替长度应为所在开间的面阔的四分之一,并且普遍用于外檐额枋下。

故宫太和殿雀替

03  雀替的主要种类

(一)大雀替
大雀替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雀替样式,它是用整块的木料雕制而成,也就是将两个雀替连接为一体。它直接安置在柱子的上头,上部承接着檐枋,下部与柱头相连,柱头呈现大斗的形状与它衔接,并不直接承接梁头或额檐枋。从结构上来看,它在力学上的作用更为突出,和替木的结构样式较为接近很是坚固耐用。

大雀替的长度在明间、次间往往是相同的,大约会等同于面阔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左右。其在地域分布上比较有特点,多应用于纯藏式喇嘛庙之中,像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甘肃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的喇嘛庙建筑里就较为常见,而在其他的传统汉式古建筑中则不常用。并且,大雀替还有雕镂繁缛、彩画浓艳的特色,从外观上看十分大气、壮观,展现出别样的建筑艺术美感。

西藏大昭寺大雀替

(二)龙门雀替
龙门雀替多用于牌坊这类建筑之上,是雀替种类中造型相对复杂的一种。它除了本身的主体结构之外,还额外增添了不少装饰性的小部件,像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等。云墩通常位于下方,起着承托龙门雀替的作用,其上面常常雕刻有云纹;梓框则是贴柱而立的小柱子,若单靠云墩不能很好地支撑雀替时,梓框就能派上用场,同时它也能让牌楼在外观上显得更加稳重;而三福云是安装在龙门雀替两侧、进深方向的构件,能够丰富雀替在三维空间中的样式,使得雀替原本在水平方向呈现的形态向垂直方向延伸,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整体造型显得格外华丽,很是吸引人们的目光,也凸显出牌坊这类建筑的观瞻性和纪念性意义。

龙门雀替

(三)官式雀替
官式雀替在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中十分常见,是体现官方建筑规范和风格的一种雀替样式。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官式雀替有着明确的尺寸规格,其长度应为所在开间的面阔的四分之一,高度与檐枋相同,厚度则为柱径的十分之三。在外观方面,官式雀替的雕刻装饰极为精美,雕刻技法也多种多样,将透雕、浮雕等工艺巧妙融合,充分展现出了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水平,彰显出官式建筑的庄重与华丽。

(四)小雀替
小雀替多用于江南地区的建筑之中,尤其是室内梁枋的下方位置。这和江南地区建筑自身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江南建筑较多采用穿斗式结构,常运用扁梁细柱,并且梁柱的数量又比较多,相比北方抬梁式建筑的粗梁大柱而言,单个梁柱之间向下的剪力比较小,所以雀替在这里主要发挥的力学作用就相对较小,更多的是起到装饰作用。小雀替通常制作得比较纤细小巧,厚度也比较薄,从形态上看显得很是精致,与江南建筑整体那种细腻、婉约的风格相得益彰,给江南建筑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成为展现江南建筑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构件元素。

梅州张弼士故居

(五)通雀替
通雀替同样是由整木雕成,是将两端做榫,把两尖连成一个整体的雀替样式,外形与普通雀替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安装方式,普通雀替是分别插入柱身两侧,而通雀替则是夹在柱子之间,安装时会打通柱子,所以被叫做通雀替,一般多用于室内空间。通雀替在宋、元使用较多,明清建筑上则不常见。通雀替有个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它从柱子两侧伸出的长度不一定是对称的,可能会出现一头长一头短的情况,展现出别样的造型特点。

大同善化寺通雀替(中间细圆柱为现代增设保护性钢柱)

(六)骑马雀替
骑马雀替常常会出现在建筑中四角回廊等柱间距比较小的特定场景下。当两根柱子相隔较近,中间的宽度无法容纳下两个普通雀替的时候,就只能将两个雀替的尖对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类似倒悬马鞍状的形态,这就是骑马雀替名称的由来。由于柱距较小,不需要雀替的结构功能,骑马雀替的装饰意义更为突出。垂花门侧面常用骑马雀替。

骑马雀替

(七)花牙子
花牙子是一种纯粹的装饰性构件,从功能上来说已经没有力学上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美化建筑外观。它的制作方式比较特别,大多是采用薄板材来进行透雕,或者用细棂条拼接在一起组成相应的图案。比如在一些住宅、园林建筑上常常能看到花牙子的身影,它呈现出来的装饰效果简洁、轻盈、通透,其镂空的图案各式各样,常见的有几何纹或者花草植物纹等,虽然相对比较“脆弱”,但却能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为建筑营造出别样的氛围,提升建筑整体的观赏性,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细腻的建筑装饰艺术魅力。花牙子的范畴比较广,这里仅指位于倒挂楣子与柱之间,作为雀替一种类型的花牙子。

花牙子

清代雀替装饰性加强,其形态变化万千,民间雀替的式样更是极其丰富,以上的分类只是为学习研究方便,比较通行的分法。也有研究者根据雀替的造型特征等因素对雀替的类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04

雀替的纹样与文化意涵

雀替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其纹饰图案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植物纹饰

卷草纹:这是雀替中常见纹样,寓意坚忍不拔的品质。卷草纹的曲线流畅,富有动感,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牡丹纹: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上,且通常是画面的主体。蕴含着幸福繁荣、吉祥富贵的文化内涵。

瓜果及其他花卉纹:除了卷草纹和牡丹,雀替中的植物纹饰还包括瓜果及其他常见花卉。这些花卉纹纹饰常常蕴含着子孙万代、家族兴盛之意,表达了人们对家族繁荣和子孙满堂的美好祝愿。

动物纹饰

倒骑兽纹:常见的单一动物纹饰形式是倒骑兽,尤其是倒骑狮子。狮子被视为“百兽之王”,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 “护法兽”,常被用于建筑装饰中作为 “镇宅神兽”。倒骑狮子的形象寓意着平安幸福,人们希望通过这种纹饰来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其他动物纹:还有一些其他动物纹,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动物纹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如龙象征着权威和尊贵,凤象征着美好和吉祥,麒麟象征着祥瑞和福气。这些动物纹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雀替的装饰性,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几何纹

回纹:是雀替的主要纹饰之一,它们大小不一地沿着雀替的外轮廓排列,错落有致,有着平和安宁、祥和美好之意。回纹的线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图案,还体现了人们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

方格纹与“卍” 字纹:通过斜线分割形成方格,方格内填充“卍” 字纹和圆形纹,内圆外方。这种纹饰形态粗细相间、疏密有致,呈现出重复的秩序和和谐之美,同时万字纹也带有吉祥寓意与宗教色彩。

人物纹饰

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纹: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戏曲唱本、日常生活场景等为素材创造,这些人物纹饰不仅具有装饰美化功能,还记录着故事,表达了人们的向往,有一定的宣传教化作用。

宗教神话纹:在一些宗教建筑的雀替上,常见宗教神话人物纹饰,如观音、罗汉等。这些纹饰通常具有宗教象征意义,体现了宗教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其他纹饰

文字纹:在一些雀替上,还会出现文字纹,如福、寿、吉祥等字样。这些文字纹通常采用楷书或篆书书写,字体工整,寓意吉祥。

组合纹饰:雀替纹饰图案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纹饰的组合。例如,在一些雀替上,会同时出现植物纹饰、动物纹饰和几何纹饰,这些纹饰相互搭配,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雀替,不仅是中式古建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王文忠 2024-12-23 09:52
这东西在古代贫民百姓不能用吧?

查看全部评论(1)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5 21:04 , Processed in 1.0958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