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钟鼓楼的历史与保护(一)

2024-12-20 19:0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月明|来自: 北京市档案馆

摘要: “在老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这是作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中对北京中轴线上这两座地标建筑的生动描述。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 ...
“在老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这是作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中对北京中轴线上这两座地标建筑的生动描述。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钟鼓楼作为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屹立在这条中轴线的最北端。北京市档案馆推出《北京钟鼓楼的历史与保护》文章,今天带您走进第一部分《钟鼓文化与钟鼓楼的诞生》。

北京钟鼓楼


钟与鼓


中国的钟鼓起源何时,说法不一,据说都在远古时代。有人认为钟来源于“秋分之音,万物种成”,鼓来源于“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由此可见,钟鼓作为礼乐文化的一部分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农耕社会的。钟为八音金之属,《天工开物》以钟为金乐之首。在钟的宗族中大体可分为:镈(bó)、钲(zhēng)、铙(náo)、铎(duó)、镛(yōng)等,这些不同形制的钟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及宴乐。鼓为八音革之属,我国56个民族拥有鼓200余种,鼓的敲击方法近千种。古代时,钟与鼓除了用于祭祀、宴飨、战争等共性功能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共性便是用于报时。为了有利钟鼓之声的传播,不但要加大钟鼓的体积和重量,还要凭借高大的建筑以达到最大的传声效果,钟鼓楼这种独特的建筑应运而生。

鼍(tuó)鼓


钟鼓楼


钟鼓楼建筑初起汉,中兴于唐末,鼎盛于明。东汉蔡邕在《独断》中写道:“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这说明汉朝就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和入夜鸣钟催人息,即晨鼓暮钟的制度了,这种在城市里向公众统一报时方法的出现意味着汉朝便有悬置钟鼓的专门建筑。曹魏邺城是曹操时期所建的魏王城,宫殿区内的正殿文昌殿是全城的核心,殿前左右建有钟鼓楼,这应该是最早出现在城内,居城中心区域所建的钟鼓楼建筑。唐长安城是里坊制城市,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钟楼,作为全城的习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启闭京城、皇城、宫城的城门和宫内各殿门。到了元代,在大都城内,于宫城西北建钟楼鼓楼作为专门习时的建筑。明清北京城沿用元大都的旧制,也建造了钟鼓楼,鼓楼在前,钟楼在后,并成为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部终点。随着封建王朝的衰亡和钟表的普及,用于报时的钟鼓楼结束了原有的历史使命,很多地区钟鼓楼成为民众教育及群众文化娱乐场所。

根据《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绘制的

元大都平面复原图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5 , Processed in 1.0848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