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家书博物馆的岁月温情

2025-1-4 10:2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祁建|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这家博物馆,收藏着跨越数百年的珍贵家书在一个阳光暖融融的日子,我带着闺女,慢悠悠地朝着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行去。来到博物馆门前,那古朴的模样,恰似一位沉静的智者,静静地立在那儿。灰色 ...
这家博物馆,收藏着跨越数百年的珍贵家书

在一个阳光暖融融的日子,我带着闺女,慢悠悠地朝着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行去。

来到博物馆门前,那古朴的模样,恰似一位沉静的智者,静静地立在那儿。灰色的墙砖,宛如岁月为它披上的铠甲,散发着沉稳庄重的气息。大门左边的牌匾,“家书博物馆”几个大字,苍劲有力,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当我们迈进博物馆的大厅,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如同轻柔的纱幔,缓缓地笼罩过来。

大厅宽敞明亮,地面的大理石光滑如镜,好似能照见岁月的模样。大厅的墙壁上,精心挂着一些关于家书文化的名言警句和历史照片。

大厅中央,摆着一个大大的玻璃展示柜,里面陈列着一些有代表性的家书样本。展示柜的玻璃干净得没有一丝灰尘,清晰地展示着那些泛黄的信笺。信笺上的字迹,有的灵动飘逸,像舞动的精灵;有的娟秀端正,如盛开的花朵;有的刚劲有力,像挺拔的山峰;有的笨拙潦草,却充满了质朴的情感。

四周的墙壁上,分布着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展板。展板的底色是淡雅的米黄色,上面用黑色的字体详细介绍着不同时期的家书文化和一些著名家书的背景故事。展板上还搭配着一些精美的插图,古老的邮筒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飞翔的信鸽就像一个个传递希望的天使,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书信往来的年代。有的展板上展示着放大的家书图片,信纸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从纸张的纹理到墨水的痕迹,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它们就像一幅幅古老的画卷,展开着岁月的传奇。

这时候,一位笑容亲切的导游小姐迎了上来。她穿着整洁的制服,戴着专业的讲解设备,声音清脆悦耳:“欢迎来到家书博物馆,这里收藏着跨越数百年的珍贵家书,每一封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情感。”

我好奇地问道:“这些家书都是怎么收集来的呢?”导游小姐耐心地回答:“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家书,有家族捐赠、民间收集,还有一些是从拍卖会等途径获得。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展示给世人。”

我们来到常设展览“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前。九个单元的展品,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就像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慢慢地展开,似一条奔腾不息的岁月之河。

身旁的闺女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盯着那些家书。小脑袋微微前倾,一绺头发俏皮地垂在额前。她伸出小手,轻轻地指着一封家书,问道:“爸爸,这些信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写的吗?”我微笑着回答:“是啊,这些家书有的来自很久很久以前,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梦想。”

闺女歪着脑袋,若有所思地看着一封信,说:“那他们为什么要写信呢?现在我们都用手机和电脑交流了。”我耐心地解释道:“在过去,没有手机和电脑,人们只能通过写信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情感。而且,家书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写信人的真心和温度。”闺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依然紧紧地盯着那些家书。

其中,韩雅兰写给父母的信让我深受触动。韩雅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第四大队的女学员,她出生在陕西蒲城,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

为了抗日事业,她毅然决然地奔赴延安,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在这封写于1937年4月的信里,详细地向父母讲述了自己来到延安的缘由,并介绍了在延安抗大的学习情况。

她写道:“儿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已认清自己应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作一点有意义的事业。”

从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坚定而勇敢的女性,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背离舒适的生活,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她就像一朵绽放在战火中的铿锵玫瑰,美丽而坚强。而她最终也因积劳成疾,于1943年6月不幸病逝,年仅38岁。看着这封信,我心中感慨万千。

另一封黄海明写给婆婆的信也让我感慨不已。黄海明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她与陆更夫烈士既是夫妻,又是战友。陆更夫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

黄海明写道:“妈妈!我不是无情人,我对更夫同志始终没有忘记过。只因我的身体这些年来多病,自顾不暇,故没有给你老人家写信去,请加原谅。我和更夫同志是革命过程中的战友,也是患难中的好夫妻。他牺牲后我不但没有以消极态度对待工作,相反的使我更加坚强了。我步着他的后尘,踏着他的血迹,抱着对国民党的仇恨的心情,为更夫同志报仇,担负起他未完成的事业。妈妈!我不是无情的人啊!请妈妈谅解罢。”

此处“无情”胜有情,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深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融入这带血带泪的话语中,让人不禁为她的坚强和执着而动容。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岁月中闪耀着坚定的光芒。

这封信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信仰的坚守。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的感情如此深厚,他们的信念如此坚定,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我想,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还有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当我亲眼看到这封信的原件以及他与妻子刘志兰、女儿北北的合影照片时,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这位身处抗战前线的高级指挥员,在信中流露出对家人朴实而细腻的爱。

“对于你及北北是我时刻想念着的,可是近半年来没有接到你的信,一切情形都不清楚,更增我的思念”“你曾说你及北北都有贫血之感,你的身体很瘦弱,近来如何,我极担心。小东西还是很怕冷的。今冬怎样?手脚没有冻坏吧?前寄的小棉衣能穿吗……”这些充满关切的话语,让我深切感受到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家人那份深沉的牵挂和舐犊之情。他的家书让我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残酷和亲情的珍贵。

此外,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烈士许英写给母亲的信同样感人至深。他来自河北省饶阳县,作战牺牲时年仅27岁。在信中,他写道:“现在我回来了,我这封信如果能寄到你的面前,就好像我回到你的面前一样……十年的革命锻炼教育了我,我完全明白我这十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死的危机情况下进行着顽强的流血的斗争,这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这封信让我看到了革命烈士那颗火红的爱国之心,他们以全国解放为己任,胸怀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近代的历史名人家书中,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也格外引人注目。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开明的思想,在信中与子女们探讨人生、学问、国家大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子女的关爱、期望与鼓励,展现出了一位伟大父亲的智慧与情怀。

他教导子女要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些家书不仅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材。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了子女们的人生之门。梁启超先生的家书让我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用自己的言行和智慧,影响着子女们的成长,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传承良好的家风,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闺女看着梁启超的家书,眼睛亮晶晶的,说:“这个爷爷好厉害,他的孩子们一定很幸福。爸爸,你以后也多给我写信好不好?”我笑着点点头,说:“好,以后我们多写信。”

除了战争年代的红色家书和历史名人的家书外,这里还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书信,它们展现了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读来催人奋进。这些家书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家书博物馆里,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们不仅记录了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家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深沉,它们所传递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亲情爱情,就像一股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力量。这与我们在博物馆入口处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庄重相呼应,前后照应,使整个参观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验。

我独自站在博物馆的一角,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些家书,仿佛是一个个时光的使者,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追求。它们让我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始终是相通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这些家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参观结束后,我和闺女缓缓地走出博物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家书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仿佛还在眼前浮现,他们的精神和情感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想,家书博物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收藏和展示这些珍贵的信件,更在于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那份家国深情与奋斗精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0 05:31 , Processed in 1.11614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