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季寒冷,室外的花卉很难开放,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在冬季赏花,因为在温室中,通过人工升温调节,花卉可以开放。这种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反季花,被称为“唐花”或“堂花”。 唐花种植始于汉 我国唐花的培植有着悠久历史。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在汉代冬季利用温室种植蔬菜,此法亦可用于培植唐花。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掘窠四面,深及其根……时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白红历绿。”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载:“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经宿则花放矣。”明清时期,皇家宫殿和园林亦有各种唐花,深受人们喜爱。 明代宫廷唐花的来源及培植方式,可见于多种史料。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了宫中冬季牡丹等花卉的来源,即在地窖中“催开”而成。书中载:冬季进贡朝廷的花卉,多为反季花(“今朝廷进御,常有不时之花”);这些花卉的栽培方式,主要是在地窖中进行;窖内植花,窖四周烧火,使得地窖升温,这些花就被“催”开了,因而在隆冬季节就有牡丹等花卉进贡。谢肇淛在书中批评了这种方式的弊端:从工料角度而言,这种“催开”方式成本太高,导致这些反季的花卉极其珍贵;其实这些不符合时令的花卉,并非符合天地万物的本性。他认为:从常理而言,大部分的北方花木,在九月霜降之后,通过挖四尺(约1.3米)的坑,四周用草秸填埋,到春天就可以开花了;南方的花卉如梅花、桂花、栀子花等,很难在北方过腊月,更不用说茉莉这种不耐低温的花了。因此,这种“催开”的非常理方式,很容易导致花树提前枯死,其主要原因是树之“气”为火所伤(“盖其气为火所伤故也”)。 张萱的《疑耀》中分析认为:这种升温养花的方式,在汉代就出现了。书中载:汉代宫廷的太官,冬天在园屋里种植葱、韭黄等蔬菜时,将屋顶用保温材料盖住,屋内日夜烧火,以保持恒温,这样的话,各种蔬菜就可以正常生长(“覆以屋庑,昼夜煴火,得温气,诸菜皆生”)。然而,少府(机构名,管理帝室财政)官员召信臣认为:这种蔬菜不合时令,对人的身体有害,因而上奏,建议不用于供奉宗庙或御养天子。张萱在书中认为:此法不能种植蔬菜,但可以在冬季养花,宫中十月欣赏到的牡丹,就是通过此法种植而成的;而之所以可以通过地窖升温来种植反季花,其主要原因在于土气、火气有利于花木的保温(“盖入冬土中气煖,其所养花木,借土气、火气俱半也”)。 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列举了冬季宫中鲜花的来源地之一,即草桥(位于今北京市丰台区)。书中载:草桥产冬花,把前三季开的花剪去枝桠,埋在土窖里,再用火炕加温。到十月中的时候,“牡丹已进御矣”。 《弘历雪景行乐图》中出现反季节花卉。 “暖室烘出”四时花 位于今故宫西华门外的南花园,有清代的温室花房。高士其在《金鳌退食笔记》中描述道:南花园在明代被称为“灰池”,内有灰炕(地窖),用于冬季种植蔬菜;在清代则被改称“南花园”,全国各地的盆景,均在此处培植,且一年四季向宫中进花。比如,“正月进梅花、山茶、探春、贴梗海棠、水仙花;二月进瑞香、玉兰、碧桃、鸾枝……十月进小盘景,松、竹、冬青、虎须草、金丝荷叶及橘树,金橙;十一月、十二月进早梅、探春、迎春、蜡瓣梅。”书中说:宫中所需的唐花,其栽培方法主要是“暖室烘出”。 清代皇家园林亦有培植唐花的温室。其中位于圆明园玉玲珑馆内的恒春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乾隆帝一年四季多次在此处赏花,并以《恒春圃》为名赋诗多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有《恒春圃》:“温室暖且洁,花窖奚称数。四时皆有花,因号恒春圃。”乾隆帝在诗中,解释了“恒春圃”名称的来源:室内干净整洁,且四季温暖如春,种植有各种花卉。乾隆三十四年,皇帝又作御制诗《恒春圃》:“一室堪称圃,四时常看花。不嫌为下策(冬春盆卉率以火熏),况复值东华。”乾隆帝在诗中认为:此处是绝佳赏花处,自己则一年四季常来此处赏花,心情舒畅。他还说了寒冷季节恒春圃室内升温方法,即在地下用火熏方式,达到唐花开放所需温度。 法国耶稣传教士韩国英于1760年来到北京,供职于清廷,担任乾隆帝的机械师、画师和园艺师。韩国英长期在圆明园作画,并请人专门绘制了一册《中国温室及其花卉》,对圆明园温室的外部造型、内部构造、花盆的摆放样式、保温方法进行了图解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室的外观为两坡硬山顶,前檐为大尺寸的棂条窗且外设草席卷帘,以利于室内适时获得所需光照。温室内部的地面以下有架空层,地面以上的周圈为花架,上面摆放了各季花卉。寒冷季节,当在架空层用炉火加温时,热气上涌,可使花架上的花卉得到熏养,并达到开花所需的温湿度条件。尽管不能肯定此绘画中的温室为恒春圃,但可以看出唐花在冬季的保温方式。 诗词绘画赞唐花 “岁朝图”是指庆贺农历新年的绘画,其题材以冬季很难见到的花卉、绿植为主,寓意期盼春天到来。明代宫廷画师陈洪绶的《岁朝图轴》中,有梅花、水仙、白玉兰、红茶花、春兰,通过花枝巧妙搭配,表达了迎春寓意。画面上方有清代嘉庆帝楷书题跋,其中“繁英齐吐艳,名卉遍扬馨”,憧憬了春季到来、百花盛开的美景。由于水仙、白玉兰、红茶花、春兰开花所需的温度,一般都在10摄氏度以上,因而在寒冷的季节,没有土窖、火炕这些升温设备,这些花是很难开放的。《岁朝图轴》所绘制花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反季花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清代嘉庆帝的《御制唐花四咏》诗中描绘了牡丹、兰花、水仙、长春(月季)四种唐花的培植方式,赞叹了其花色之艳美,花香之芳菲。关于牡丹,诗中写道“花王腊底已全开,主宰群芳贺岁来”,即岁末牡丹在温室中盛开,为贺岁百花之首。关于兰花,诗中有“本性原来甘淡泊,人工烘染太芬芳”之句,即兰花的香气本来较为淡雅,但在温室中经过升温熏开,花香浓郁扑鼻。关于水仙,诗中有“本拟瑶华敷岁晚,催开火候益婆娑”之句,即采用温室栽培方法让水仙在岁末开花,盛开的水仙花摇曳多姿。关于月季花,诗中有“上林即日韶光转,普畅生机万彚新”之句,即冬季培植的月季盛开,为皇家园林带来充满生机的春意。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宫廷画师董诰根据嘉庆帝的《御制唐花四咏》,绘制了《唐花四咏轴》。画中的四种唐花或摆放于竹篮里,或栽植于花盆内,或插入葫芦瓶中,牡丹雍容华贵,兰花轻盈摇曳,水仙婉约柔美,月季风姿绰约。画面上方为董诰书写的《御制唐花四咏》。 至今可见“唐花坞” 明清皇家唐花的种植方法,在近代得到了传承,以唐花坞为典型代表。 中山公园唐花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15年,中央公园(北京中山公园前身)内建造了一座温室花房,名为“唐花坞”。唐花坞的设计者,为时任交通部总工程师的华南圭。此建筑原为砖木结构,主要通过玻璃屋顶的采光以及暖炕来提高室内温度,以供冬季培育花卉所需。中间高起的重檐八方亭上方设有可开启的窗户,夏季有利于空气自然流通,冬季有利于室内采光。 唐花坞正中设有一喷水池,喷水池中心有一块高约2米的涵水石,使室内花卉获得所需的湿度环境。由于木构件受到水蒸气的腐蚀,1936年,唐花坞在原址重建,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功能得到沿用。如今,唐花坞已成为向公众常年展示花卉的场所。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8 , Processed in 1.11062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