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轴线南端的瑰宝,藏有北京最大的古代石碑 燕墩是北京永定门外约400米的一座方形烽火台遗址。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墩台,整体分为两个部分,下为高约9米、台底边长约15米、台顶长约14米的梯形基座,台上树有一通高6.7米、重40多吨的石碑。1984年,燕墩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通镌刻乾隆楷书《皇都篇》和《帝都篇》御制碑,分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四角攒尖顶雕龙纹,石须弥座雕诸子神像,是目前京城最大的石刻文物,十分稀有、罕见、珍贵。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燕墩遗址作为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建筑,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燕墩是古代北京的烽火台遗址 “燕”“烟”同音,而“燕”为北京的简称,从名字可以看出,燕墩原为北京地区的古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等,是用土、砖或石头构筑的高台群墩,多数实心,少数空心,按顺序线性排列,建于高地、山头或驿道旁,相邻的前后左右墩台都布置在目力所及范围内,是古代传递战争警报、重要信息等的通信工具。因其成本价廉,传输快捷,性价比高,被称为是古代的电话、电报和“信息高速公路”。 中国历史上大修烽火台是在明朝,且主要在长城沿线。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北方始终面临逃往草原的蒙古铁骑的威胁,后来东北方向又有新崛起女真人的入侵,特别是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国家之本”“倾国而争”之地,有明一代,对修筑万里长城始终投入了极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跨十个省级单位,总长8851.8千米,修筑时间长达230多年。在建筑工程技术和防御设备上,明长城有了许多改进和发展,不是单独的几道城墙和孤立的城堡,而是由一些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设施相互配合而联结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主要由城堡、城墙、城台、烟墩等四部分组成,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 关于烽火台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故事。一个是“烽火戏诸侯”,说的是西周末年,周幽王在都城镐京备有烽火和大鼓,有敌人来了就举起烽火,诸侯就会率军赶来相救。幽王为了博王后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耍诸侯,次数多了,诸侯就不再相信烽火。公元前771年,犬戎来犯,幽王惊慌失措,再次点燃烽火,诸侯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出兵援助,犬戎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下,镐京被毁,西周灭亡。 另一个著名故事是三国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公元219年,关羽出兵北伐,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一度逼得曹操准备将汉献帝从许都迁走以避锋芒,在司马懿、蒋济的建议下,许割江南给孙权,换取他在关羽背后捅刀子。为防备东吴趁自己主力北伐后方空虚乘机而入,关羽在长江岸边每隔二三十里设立烽火台,一有敌情,白天点烟,晚上举火。吕蒙让兵士扮作身穿白衣的商人,精兵藏在船中,用计骗过了守卫烽火台的荆州兵,成功夺取了烽火台。由于烽火台的守军被捉未能发挥作用,且留守公安、江陵的士仁、糜芳又投降东吴,在曹魏和东吴的联合绞杀下,关羽失败被杀,荆州丢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再一个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唐代于要道每约隔三十里处设一镇戍烽候,每天初夜,燃一炬烟火,称“平安火”。“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军与叛军在潼关对峙,玄宗李隆基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杀封常清和高仙芝,逼名将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崔乾佑决战,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形势骤然逆转。镇戍守兵全部溃散,入夜无人举火示警,玄宗惊惧不安,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逃往蜀地,途中发生马嵬之变,杨贵妃缢死,肃宗趁机在灵武自立。 北京地区处在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分割胡汉,阻断长城,长期以来战争频仍,烽火连天。早在西周初年,燕、蓟两国就多次与山戎兵戎相见。以后的秦汉至唐末五代,幽州一直是不同民族、不同政治集团对抗、对峙的古战场。宋与辽,辽与金,金与元,在此上演了一幕幕血腥残酷的战争活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王维两位大诗人诗中的“烽火”“孤烟”,指的就是古时边境地区用来报警的烽火、烽烟,也代指战争、战火。 元、清是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不存在先前中原王朝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对烽火台的建造、使用和管理比较简略。但北京作为王朝的都城、帝国的中心,对安全要求是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的大事。因此,作为烽火台的燕墩出现在元代,并在清代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是近代随着电报、电话的出现,包括燕墩在内的众多烽火台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化了军事功用,成了历史遗迹。 燕墩与永定门,剪不断理还乱 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为永定门,燕墩遗址是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文物之一。自元代兴建燕墩,明代嘉靖年建永定门,数百年来,燕墩与永定门守望京师重地,历经岁月沧桑,二者浑然天成,互相加持,守望相邻,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见证了古都北京的兴衰荣辱和中轴线的浮沉变迁。 清代于敏中等人编写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这里的官道是指皇帝出行时使用的御道,用大块条石铺就,目前尚有遗存。清代杨静山的《燕墩》一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这里的大都指元大都城,丽正门是元大都十一城门之一。丽正门作为元大都的南城垣正门,相当于明清北京城的前门,坐落在今天天安门略微靠前的位置。 燕墩和元大都的设计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儒臣、僧人刘秉忠,他的角色作用与后来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相似。刘秉忠对中国古代经典《易经》熟谙于心,元大都十一座城门的数目配置和命名都取自《周易》“乾卦”,是我国古代道家天人观念在城市建设的突出反映。燕墩出现在北京城的南郊,既有它作为烽火台军事功能的需要,又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播流行有较大关系。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自然包括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刘秉忠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元大都建设中,分别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镇物,以镇木、金、水、火、土,维系都城安危。东为神木厂的金丝楠木镇木,西有大钟寺的大钟镇金,南为永定门外燕墩镇火,北为昆明湖的铜牛镇水,中间则是当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景山镇土。燕墩就是在老北京城南城建立的镇物,属于“五镇”中的南镇。 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是北京外城规划最大的城门,寓意“永远安定”。明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屡次在京劫掠,为巩固城防,在内阁首辅严嵩的建议下,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内城外围修筑外城城垣。当时因国力不济,外城建成“包京城南一面”的“凸”字形格局后匆匆收尾。外城的城垣共有七门,永定门居中而立,是北京中轴线南端延长至此。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筑瓮城。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增建箭楼。明清两代,永定门都是重要的出城通道,也是保卫京城的战略要塞。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清廷在永定门外扎下七十二座营盘,因此当时流传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而这一挡指的就是燕墩。无论是从战略制高点还是从城南镇物的角度讲,燕墩、永定门都被人们看作阻挡敌人来犯的最后一道屏障。 乾隆“二都赋”,再发现再解读 燕墩的乾隆御制碑是北京地区目前最大的古代石碑,碑体巨大,形制精美,碑文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被誉为是北京的“史记”。 历史上记载古代城市的名篇很多,著名的有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用华美的文字描写了长安和洛阳两座古都的壮丽雄美。西晋左思的《三都赋》——魏都(洛阳)、吴都(建康)、蜀都(成都),雄文一出,洛阳纸贵。据说当时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动笔,曾对弟弟陆云嘲笑左思粗俗鄙陋,但左文一经写就,陆机叹服,遂搁笔不作。乾隆的《皇都篇》《帝都篇》较之班固、张衡和左思的文章,固然不如,但亦有其过人之处,特别是对北京地位作用的阐述和治国理政思想的表达,概述精当,可圈可点。 乾隆从一个帝王的视角,讲了天下适宜建都的地方有四处:长安、洛阳、建康、北京,认为“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在讲燕京的形势险要、居重驭轻时用了“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征。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这样的诗句。先前辽、金、元、明和后来的北洋政府以及新中国都在北京建都,均证明了北京作为分隔胡汉、控驭南北的形胜之地,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在碑文中,乾隆还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在德不在险”,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一次魏武侯与吴起乘船行至黄河中游,武侯看到山河壮美,不禁感叹:“美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答:“在德不在险。”又说如果国君不行德政,整个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敌人。无独有偶,宋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认为汴京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准备迁都洛阳,再迁长安,“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遭到其弟赵光义等人的反对,赵光义的理由就是“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无奈只得放弃,但说了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后来宋辽澶渊之盟、靖康之变都与汴京的地形先天不足有很大关系。类似的话乾隆的祖父康熙也曾说过,当年康熙去承德避暑山庄路过古北口时,面对雄城险关,抚今追昔,赋诗一首,曰:“断山踰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4 , Processed in 1.0996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