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雪花飘落千年京华 每到寒冬,首都北京都会连降瑞雪,虽然温度骤降以及造成了一些生活麻烦,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雪景和乐趣。 1273年前的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初冬,大诗人李白应朋友之邀,来到了古时候的北京——幽州。就是那么巧,一场异常大的雪纷纷落下,这场大雪以及不断飘落的雪花,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眼里,却成了他抒发情怀的由头,于是他写下了千古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是李白浪漫主义色彩诗歌的又一绝唱,成为北京冰雪世界的标签。从此,李白笔下的雪花飘过北京一千二百多年,绵绵不绝,深入人心。 明清京城大雪绵绵 影响民生 李白诗中的雪花飘过了五代宋元,直至明清时期,乃至现代,北京地区虽然没有见过大如席的雪花,可是有记载的大雪还真不少。 据《燕都琐记》载:“明正统三年(1438年)十月戊子,大雪不停,城门渐封,官民出入皆不得通畅。朝廷令官军除雪于都门内外,两日方皆净。”这个记载说明当时的北京十月就开始下雪了,而且雪下得非常大,且动用了军队来除雪。就在军队除雪后,大家以为高枕无忧时,谁知灾祸降临,“隔三日,大雪又降,城门难寻其踪,护城河难见其影。有民房塌毁,无居而归者数以千计。”这场大雪造成了京城部分民房倒塌,居民无家可归。 据《明人杂集》所载,嘉靖年间也下了一场大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一月,京师大雪,蔽日遮天,路人互不相见,鸟不得栖息。”而《万历野获编》则记载了一个极端降雪现象,甚至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二月十八日清明节,是日骤寒如穷冬,至晚大风雪,京师城内九门,凡冻死者一百七十余人;崇文门下,肩舆中妇人并所抱孩子俱僵死,并舆夫二人亦仆,俄亦僵踞不复活。”明代北京清明节下大雪,且出现了冻死人的极端现象,还是十分罕见的。在《京都事录》中则记载:明崇祯六年(1633年)“京城之大雪,多日不止,货价骤涨,一日三价,天宁寺外设(粥)厂赈济,灾民而至,不计其数,难以周全。”这次降雪更是给京城造成了大麻烦,直接影响了物价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好在朝廷出手救济,才算渡过了难关。由此可见,在明代北京降雪还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大雪甚至出现冻死人的现象。 清代的雪花继续飘落:据康熙《通州志》卷十一载:“是岁(顺治九年,即1652年)冬,通州大雪五尺,斗米价至一两,民有僵死者。”这次大雪造成米价上涨,人员死亡;同样在乾隆《延庆县志》中也记载了一次严重雪灾: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延庆州大雪三日,深数尺,奇寒,人畜有冻死者”。 《清宣宗成皇帝实录》中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丙申,京师于本月二十三日竟日大雪,五寸有余,实近来所罕遇”。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甲申,谕:‘上年(1831年)京师得雪二三尺……实数十年来所未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京师雪泽稀少,而西山突降大雪,日降三寸,五日不停。有山民入城称:大雪封山,路径不通,斋堂、军响、雁翅、安家庄诸村皆米粮告急。”“潞城(今通州区境内)、三河、平谷、密云皆降大雪,积雪深二尺,浅寸余。”这说明当时北京的降雪几率非常高,且一下就是大雪,造成灾害;另外降雪还不是很均匀,有时城里没有降雪,山里却积雪特深,甚至封山封路,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然而,大雪封路,交通阻隔,却正是战争中突袭的最好时机,唐代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在《北京志·长城志》中记载了明代北京地区的两次雪夜征战。一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发骑哨,得虏迹,知乃儿不花等驻庐帐于迤都,遂进兵。适大雪,诸将欲止,今上曰:天大雪,虏必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遂抵迤都。”二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戊申,虏五千骑犯宣府滴水崖,由黑汉岭南下,败参将宋兰、游击麻锦等兵,遂掠隆庆、永宁等处,驻东西红山,窥岔道。原任大同总兵为事官刘汉战却之,贼遂西行,由柳沟进据虎皮寨,攻张家堡,不克。会大雪,乃遁,出入凡七日。” 令百姓烦恼不堪,生计无着的大雪季,在军事家眼里却是可以利用的战机,而战机稍纵即逝,趁雪进攻不失为上策。所以,大雪又不知成就了多少军事奇才呢。 清代皇家雪中走冰鞋待贵客 每逢李白诗意中的雪花飘落京城,赏雪、堆雪人,是满汉官员和百姓的户外传统活动。一场大雪过后,人们用雪堆塑成人或各种动物的形象,或用滚雪球式的办法堆成,用炭或石头镶嵌上眼、口等五官,用扫帚或树枝等做成手臂。孩子们则围着雪人打雪仗、捉迷藏,做游戏。 图片 玩雪,皇家也不会缺席。大雪过后,住在养心殿的皇帝,常常孩子般地在雪地上戏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马……继而饮酒吟诗抒怀。还有满族传统的冰上运动,这既是武备又是强身的武术。清代每年从冬至到三九,要从各旗挑选共1600人,在冰上培训,并择机进行表演比赛。 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清康熙时期,“冬日得雪,每于养心殿庭中堆成狮象,志喜兆丰,常邀宸咏。”有此雅兴的康熙自然会对大雪情有独钟,他们不仅堆了雪人,还创造性地堆成狮子形象,以此来祈求来年丰收,瑞雪兆丰年。可见康熙的爱民情怀和重农意愿多么强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京城下了一场大雪,雪后千里冰封,正是开展冰上运动好时机。这时热闹的冰上表演开始了,据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当时大雪过后,冰天雪地,适于冰上游戏,在五龙亭等地,八旗官兵“寒冬冰冻,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铁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其中,对冰上踢球竞赛也作了详细记述:“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毬,掷于空中,俟其将堕,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喧笑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 图片 康熙年间,《百戏竹枝词》中的《走冰鞋》就对此情此景作了生动的描写:“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侮作银河冰上人。”乾隆年间,郎世宁、沈源等合作绘成的《乾隆雪景行乐图》,生动描绘了乾隆皇帝作为慈父和长者,他在众人拥簇下赏雪的情景,子女们围绕着他,在他的身边放爆竹、堆雪人,玩耍做游戏,一幅共享天伦之乐的雪景行乐情景跃然纸上。《日下旧闻考》也曾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初三,大雪缤纷,自晨达午,积可四五寸。当时乾隆正和少数民族参加年度盛会的上层人士在紫光阁筵宴,共同赏雪。乾隆认为“田家五行以是日为上正三节,适遇祥霙,尤征稔兆”,遂即兴吟诗:“正节欣逢天泽行,池冰铺雪闪光晶。筵开紫阁诸藩侍,乐奏彤墀万舞呈。”乾隆和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共赏瑞雪,共进美宴,多么温馨的画面。 看看清廷皇家雪中玩得这么嗨,难道这雪花飘落得不也很有意义吗! 首都百万人深夜大扫雪迎外宾 关于李白描述的雪花飘落京华,北京人记忆最深刻的还是1972年2月的那场大雪。 那年的2月21日,西方某一大国的总统乘坐他的“空军一号”来到中国。在北京机场,总统及夫人走下舷梯,一只来自大洋彼岸的手伸向了前去迎接他的周恩来总理,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燕山雪花飘来了。这位总统到达北京时中午还是大晴天,谁知下午就开始阴天下雪,一直下到22日又转为大雪。24日上午总统的日程是游览八达岭长城。从北京市内到八达岭80多公里,多半路程山高坡陡,平常尚需多加小心,现在大雪造成路面积雪,安全行车很难保证。 针对这种情况,中方接待人员计划把活动推迟到25日上午。但是经与气象台多次联系确定,25日的天气将更加恶化,而26日上午总统就要离开北京去杭州参观访问;再就是计划取消此次活动。可是登长城是总统的一个宿愿,他们也知道,不爬长城,不尝烤鸭,等于没来中国。 周恩来总理非常着急,2月23日晚上,他来到人民大会堂召开接待小组紧急会议。为确保重要外宾和陪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车安全,经研究后,周总理最后拍板,下定决心连夜发动北京各级机关干部和市民扫雪。会议结束已是夜里10点钟,而第二天早晨8点,这位总统的车队就要出发去长城,时间迫在眉睫。 命令立即一层层下达,且得到了迅速的落实。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仅是一夜过后,第二天早上7点钟,马路上的雪全都清扫得干干净净,雪都被堆到了路两边。殊不知这背后,首都人民付出了多少努力啊!他们先后出动一百多万人次,市环境卫生局出动70辆扫雪、铲雪车,就这样专业队伍与市民协同作战,昼夜突击,另有上百辆洒水车上路,喷洒盐水,促雪融化,最终经行路线上的全部积雪被彻底干净地清除了。 据当时的《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报道:当天,总统车队如期按点出发,顺利到达了八达岭长城,总统夫妇尽情饱览了万里长城的雪后风光,十分满意。当得知中方连夜扫雪一事后,总统等外国客人大为震惊。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在他们国家甚至不可能的巨大工程,在中国竟然悄无声息地一夜之间就完成了。该国记者对此拍了不少照片,登到了自己国家的报纸上,让该国人民也看到了东方大国的大气魄。 这场大雪不正是对敦厚善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的一次考验吗?而他们在此次大考面前,交出了合格的答卷,给了李白心中的燕山雪花以有力的回应,让这千年的京华雪缘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至今仍然令人津津乐道。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5:49 , Processed in 1.10128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