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有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四座行宫。新衙门行宫在明朝为上林苑内监提督衙署,俗称新衙门提督署,简称新衙门,是管理南海子事物的机关。清顺治十五年( 1 6 5 8 )将新旧两个提督衙署改建成两座行宫。这两座行宫都是新建的,只是沿用原名而称旧衙门行宫和新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简称新宫, 因位于南苑西部也称西宫。 ❖ 旧衙门行宫 ❖ 新衙门行宫 乾隆帝在《旧衙门行宫》诗中记述其名称: “清时作行宫,明季乃衙门。不必其名易,于中鉴斯存。” 乾隆帝在《新衙门行宫作》中也提到其名称: “衙门旧矣尚称新,明季于斯驻内臣。孰谓名当逊乎实,试看假乃胜其真。” 新衙门行宫位于新宫村东,坐北朝南,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群,新衙门行宫规模宏伟,朱门绿瓦,金碧辉煌,共有房屋403间。新宫门前有两尊元代的铁狮子,《日下旧闻考》记载: “新衙门在镇国寺门内约五里许,建自前明。宫前铁狮子二,上镌延祐元年十月制,元时旧物也。”有资料记载:“南苑新宫门外二铁狮,极有神致,上有‘除邪辟恶镇宅大吉’,后有一花押不可识。前有皇祐十年(北宋皇祐只5年,月日,又前有彭德安阳县铜冶镇及冶工姓名四五人,古气磅礴。座之四面,一面即字,其三面皆阳文荷花水草,亦极有致,疑是金辇宋物也。” 新宫四周有宫墙,中轴线上有两座木影壁、四座垂花门、两座宫门、两座大殿,前殿三楹,后殿五楹。垂花门内对面房御题额曰“迩延野绿”,东西壁上对联曰:“绿深草色轻风拂,红润花光宿雨晴; 树鸟鸣春声渐畅,砌苔向日绿偏多。”后殿屏扆间恭绘宫廷画家郎世宁绘乾隆画像(《乾隆南苑大阅图》),额曰“神游清旷”,东间联曰:“翠峰自写王家画;飞瀑常调雷氏琴。”西间联曰:“披图自可寻山对;得句偏宜选壁题。”裕性轩东间佛室联:“经标窣堵云常护;心印牟尼月共圆。”西间联:“即境试抽思汩汩;向荣且喜木欣欣。”陶春室内联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乾隆南苑大阅图 中轴线两侧各有5座院落,有裕性轩、古秀亭、陶春室、澹思书屋、诗句房、东书房、套书房、春望楼(上下14间)、两座正殿、太后殿、皇后寝宫、套殿、阿哥房、公主房、膳房、茶房、净房,有11处游廊、14座角门等,宫门前有东西朝房各5间,宫后两角有两处护卫新宫的兵房。宫外有七处公所房105 间,东西外膳房46间,苑户房86间。裕性轩前有一株生长茂盛的古玉兰树。新宫环境优美,四周多湿地,树木密布,新宫北边的一亩泉是小龙河的发源地,河水向东流淌。在一亩泉北边有卡伦圈,在新宫东边小龙河南有一座龙王庙。由新宫通往各苑门、各行宫有御路,御路两旁载有柳树。 ❖ 乾隆戎装像 乾隆少年时曾在旧宫荫榆书屋和新宫裕性轩读书,乾隆帝曾多次到新宫驻跸,写了许多诗篇,新宫匾额、楹联多是乾隆御笔。乾隆称帝后曾七次在新宫驻跸,写有13首赞颂新宫的诗。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帝巡幸南苑,曾在新宫、旧宫、团河宫驻跸,这是清代帝王在南苑的最后一次活动。据当地老人回忆, 新宫占地约30多亩,红色围墙,绿色琉璃瓦顶,有一两层楼房,大方砖铺地,宫内种植玉兰、丁香、杏、核桃、柿子等树木。 新衙门行宫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洗劫焚毁, 1927年又被奉军部队拆除变卖,行宫建筑片瓦未留。20世纪80年代在村中水井旁曾有一个大型饮马石槽,是宫中遗物,后被埋于地下,21世纪初出土。1980年代在槐房村散落着两个新宫的垂花门石底座,有一个底座后移至槐房一村民家中,另一底座去向不明。该底座长1080毫米,宽300毫米,高405 毫米,底座中间有一个长185毫米、深115毫米的槽。 ❖ 如今位于丰台区南苑乡的新宫村 新衙门行宫和旧衙门行宫在明代为衙门,有新旧之分,在清代都是新建成的行宫,没有新旧之别,因沿用旧名而称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该地原有少数苑内杂役的苑户居住,据《大清会典》记载,新宫有16户苑户。苑户是苑内为行宫服务的人员,清代为满族,居住在海子里。清末南苑废弃后,新建的庄园由河北、山东等地招来农民种地在此居住,原来的苑户加上新迁来的农民遂成聚落, 名新宫村。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由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画的原来在南苑新衙门行宫里挂了150多年的乾隆皇帝《大阅图》之著名绘画。 ❖ 乾隆皇帝《大阅图》 《日下旧闻考》记载:新衙门行宫“后殿屏扆间恭绘圣容,擐甲据鞍。”屏扆间指帝王座后的屏, 恭绘圣容就是指乾隆皇帝《大阅图》。有的对此图标名为乾隆帝《大阅铠甲骑马像》、《清高宗大阅图》,此图是绢本国画,纵322.5厘米,横232厘米,为7.482平方米,当时挂在新衙门行宫后殿。乾隆帝姓名爱新觉罗•弘历,帝号高宗,年号乾隆。乾隆帝自幼学文习武,文武双全,是“马上”皇帝,为了武备, 常组织军事训练,参加打猎活动。清朝原规定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阅兵大典,仪式隆重。 ❖ 乾隆南苑狩猎图(清代郎世宁绘) 此画(《大阅图》)是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意大利人)所画,他在宫廷工作51年,奉侍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 由于绘画成绩突出,多次得到皇帝的嘉奖,为正三品官。此图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时年47岁,是对乾隆帝第二次南苑大阅兵的真实写照。画面乾隆英俊,身穿用金属片缀成的武士护身龙云服,头戴褐缨,擐甲据鞍,腰佩弓矢,左手牵马, 右手持鞭,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 乾隆南巡图 《大阅图》中之马是乾隆帝所乘的御马,此马红白两色,活灵活现, 两眼炯炯有神。郎世宁多次画过这匹御马,《射猎图》中乾隆皇帝也是骑的这匹马。他还单独画过此马,命名《十骏图--赤花鹰》,此马是喀尔喀亲王德钦扎布进献的,高四尺六寸,长七尺二寸八分。乾隆帝为《十骏图--赤花鹰》题了诗:“伯乐今难遇,谁空冀北群。横风嘶逸韵,意气欲凌云。” ❖ 十骏图一赤花鹰 乾隆帝于此次大阅后写了《南苑大阅纪事诗》: 廿年一举宁为数①,周礼分明节候论。 便设军容示西域②,伫看露布靖坚昆③。 好齐以暇千旓颭,既正还奇万炮喧。 风日晴和士挟纩,非予恩也总天恩。 原注:①乾隆己未大阅,至今盖二十年矣。 ②时哈萨克、布鲁特、塔什干、回人等皆令预观。 ③迩日盼将军兆惠喜音,殊切于怀。 高宗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71岁时回忆此画作《新衙门行宫杂咏》: 大阅戊寅画像斯①,据鞍英俊俨须眉。 而今下马入斋者,白发相看疑是谁②。 注:①“大阅戊寅”:大阅指阅兵,戊寅指阅兵时间,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画像:指意大利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所绘《乾隆大阅图》。 ②白发:此诗是乾隆71岁时所写。他来到新宫,见到自己 的画像,有些不相识了。 《大阅图》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一直在新衙门行宫后殿屏上挂了150多年。辛亥革命后, 段祺瑞任陆军总长时,南苑驻扎着一部分军队,称为“模范团”,段祺瑞到南苑检阅部队时,曾去新衙门行宫看到殿中屏上这幅画像。当时行宫已年久失修,他怕画像被屋漏雨水污毁,就派裱工揭下带回城里,交给了内务府大臣。此画在新宫挂了150多年,在故宫又保存了近百年,先后经历二百多年, 至今仍清晰如初。 ❖ 段祺瑞 乾隆皇帝《大阅图》已编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郎世宁画集》,并为该画集套封的封底。此画在1995年1月由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皇帝像》明信片中作为包装封面刊出。 ❖ 《郎世宁画集》 专家解读: 南苑不仅是临时驻留的“行宫” 也在一段时期承担了“离宫”的功能 行宫,为“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之义,是供皇帝出行而设置的,主要的功能是“驻跸”,即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钦定日下旧闻考》等文献就记载了清代帝王多次视阅河淀、巡行天津、祭奠东陵、西陵甚至自承德避暑离宫回京有时也会绕道南苑行宫小住。 清代南苑地区共建有四处行宫,分别为新衙门行宫、旧衙门行宫、团河行宫、南红门行宫,是清入关后“清帝园居”的第一个大型皇家苑囿。顺治皇帝于南苑居住的时间甚至占其在位时间的三分之一, 曾经是清帝在紫禁城外的第一个政治中心,大量的政治、外交、阅兵、庆典等活动都在里面举行,清政府第一次接见西藏达赖喇嘛就是在南苑。从这个意义上看,南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仅是出行临时驻留的“行宫”,其实至少在明代以及清代初、中期南苑承担了“离宫”的功能(唐代颜师古注“离宫”之义为:“离宫, 别处之宫, 非天子所常居也。”即离宫与帝王正宫相对应, 也是帝王所常驻, 只是与正宫相比在地位上存在差别)。 北京地区大量的宫殿园林遭遇清末民国时期的变故而损毁后,若未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地下往往埋藏有重要的遗存,就像我们熟悉的圆明园,因此非常有必要与圆明园遗址一样系统的开展南苑特别是新衙门行宫等重要区域的考古与研究工作,为今后之保护利用奠定扎实基础,深入挖掘和阐释其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13 , Processed in 1.07749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