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蛇年到!乙巳年说蛇文化

2025-1-28 10:0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付顺利|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神龙悠忽摆尾而去,接着我们要迎来的是地支第六位的蛇年。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使人感到害怕。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比如在《山海经》中就 ...
神龙悠忽摆尾而去,接着我们要迎来的是地支第六位的蛇年。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使人感到害怕。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比如在《山海经》中就经常提到蛇:“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蛇还曾一度被视为象征吉祥的延年之物,据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所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曾乘轻舟游于江浦之际,忽有三丈长的白蛇腾入舟中。后孙氏占卜,卜人告诉她,此吉祥也,子孙当贵。后其孙张昭果为辅吴将军,位至丞相。而在《诗经》中,蛇还是生女的吉梦,所谓:“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蛇”作为古代中国早期的图腾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其实较“龙”更早出现,又因为“蛇”是“龙”图腾的组成部分——马头、鹿角、虎掌、鹰爪、龟腹、牛耳、鱼鳞、鱼须、蛇身,所以有专家认为“蛇”就是“龙”图腾的前身。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被认为是美好的象征,成为受人崇拜的形象,是华夏民族一种原始宗教神,被后人称为始祖神。在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就与蛇密切相连,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如《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在山东武梁祠所存的画像石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皆有尾而相交的形象。当然,最出名的还当属“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神象。而且在整个画面中,女娲居于象征天上的日月之中,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以后,随着蛇图腾影响力日益减弱,蛇作为一种器物纹样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式微。但作为一种图腾崇拜,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还有一定的保留,比如在南方山区中常有的崇拜“家蛇”的风俗。另外,蛇还常以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出现,其中尤以民间传说更多见。最著名的则莫过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知恩图报、性格善良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不断被编成戏剧、电影、舞蹈演出,更是民间年画中的永久题材。

在中国文化中,蛇的形象颇为复杂,既有神格,亦具妖格;在南岛文化中,蛇成为民族图腾文化中的典型崇拜物。中华文化的图腾龙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其主体:身体,便是以蛇为主。龙的很多习性也有蛇的影子,如入地、下水。

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是人首蛇身。为了人类继续繁衍,他们在骊山上结为夫妻。古代,很多墓碑和棺材盖上的图案,就是正在交尾的伏羲女娲,表示着死亡与新生。

中国道教大神玄天上帝脚踩龟将、蛇将各一,四方神兽之一的“玄武”也就是龟蛇合一的形象。民间供奉的“五大仙”中,蛇仙被称为“柳仙”,形象介乎妖仙之间。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蛇岛的秘密》,至今印象深刻。说的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岛,岛上住满了各类毒蛇,所以称为蛇岛。科技工作者上岛调查毒蛇的种类,捕捉并研究它们,观察它们的生存方式等等。

戏曲里的《白蛇传》,百看不厌。白蛇、青蛇、许仙、法海,情节离奇,扣人心弦;天上人间,情海恩仇;天长地久,可歌可泣。小说、影视剧中的蛇精、蛇妖、蛇仙们,令人目不暇接,伤感动情……

邮票上的蛇文化‍

在十二生肖动物中,蛇与老鼠一样不被人们所喜欢,因而不像其他生肖动物那样经常被绘入方寸。但在我国发行的生肖邮票中,它们的机会却是相等的:1989年1月5日,为庆贺传统新年“己巳年”的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T.133《己巳年》特种邮票,全套1枚。该套邮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第十套。设计者采用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将民间剪纸和木刻年画的表现技巧与色彩特点融为一体,使得这条生肖蛇既保留了蛇的基本生态特征,又避开了蛇可怕的自然形态,整体感强,造型单纯,民间色彩浓,与中国古老文化相一致,寓有团圆、吉祥、喜庆之意,使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美好起来。1989年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在发行T.133《己巳年》特种邮票的同时,还发行了1本小本票。小本票封面是条花蛇,内含12枚邮票和1枚副票。
2001年1月5日,为了庆祝新春佳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2001-2《辛巳年》特种邮票,这是第二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第十套。

2013年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2013-1《癸巳年》特种邮票,全套1枚,图案为身绘四季花卉、头尾向上、口含金珠、尾顶灵芝、中间绕成两圈的红底彩色小花蛇,在蛇年到来之际为人们送上健康长寿、恭喜发财的祝福。2025年1月5日,我国邮政将发行第四套《乙巳年》蛇年生肖邮票,值得集邮爱好者的关注……

2001年6月25日发行的2001-10《端午节》特种邮票第三枚“避五毒”,图案是葫芦符驱五毒,“五毒”就包括蛇。
人们虽然不喜欢蛇,但它的形象却是世界卫生组织徽志“蛇杖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根交叉的橄榄枝环绕的地球中间,有一立着的手杖上缠绕着一条蛇,表示神能、除害、安宁。在我国邮票中,有3枚图案中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徽志,即:1980年4月7日的J56一套2枚《提高健康水平,提倡戒烟》纪念邮票;1981年5月17日的J69一套1枚《世界电信日——电信与卫生》纪念邮票。这是在我国生肖题材之外的邮票中能够寻觅到的几条蛇。

1989年3月25日发行的T.135《马王堆汉墓帛画》特种邮票,全套3枚,小型张1枚。图案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分三部分绘入邮票,小型张则是这幅帛画的整体。其中第一枚“天上”及小型张上部的帛画正中绘有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据考证这是人类始祖之一的女娲(也有人考证为《楚辞·天问》中所提到的人首蛇身神兽烛龙)。1999年3月16日发行的1999-2《汉画像石》特种邮票,其中第六枚是“嫦娥奔月”。图案中人首蛇尾的女神嫦娥在众星云气装点缭绕下向月轮飞升(有人根据现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其他绘画考证,人首蛇身的伏羲捧日、女娲捧月,而嫦娥及其丈夫羿都是人首人身,因此认为该枚邮票名称不妥,应为“女娲捧月”)。这是我国邮票中出现的古代人首蛇身的女神形象。

说起蛇,我们自然会想到家喻户晓的许仙与白娘子追求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白蛇传》及其相关事物曾几次绘入我国邮票:1983年7月20日发行的T.87《京剧旦角》特种邮票第三枚“白素贞”,白素贞就是修行千年的白蛇成为人身的白娘子。1989年9月1日发行的T.141《当代美术作品选(一)》特种邮票第一枚“叶浅予《白蛇传》”,图案是我国著名戏曲人物画家叶浅予先生笔下的许仙与白娘子以及青蛇小青的舞台形象。还有2003年1月25日发行的2003-2《杨柳青木版年画》特种邮票第三枚“盗仙草”和2010年2月6日发行的2010-4《梁平木版年画》特种邮票第二枚“盗仙草”。

《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宣传中华民族民间文学成就,于2001年12月5日发行的,志号为2001-26的特种邮票。

中国香港邮政2001年发行的《岁次辛巳》(蛇年)邮票是香港第3轮生肖邮票的第二套,延续本轮生肖邮票的设计风格,以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自然写实与抽象写意相结合。应用摄影手法,使画面上4个品种的蛇动态立体化,各具独特形态,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香港邮政于2013年1月26日发行“岁次癸巳(蛇年)”特别邮票,并于同日推出“十二生肖金银邮票小型张-飞龙灵蛇”。 
中国澳门邮政局也在1989年和2001年发行了澳门-1989蛇年生肖岁次己巳邮票,澳门-2001蛇年生肖岁次辛巳邮票。中国澳门邮政于2013年1月3日发行(蛇年)邮票1套5枚,小型张1枚,2013年采用天干算法五行属性为水蛇,所以五枚邮票中水蛇为主角。
中国澳门邮政局于2011年7月28日发行“传说与神话九――白蛇传”邮票,邮票一套6枚,小型张1枚。题材选自《白蛇传》小说中的:游湖喜遇、端阳现形、盗草救夫、龙蛇相斗、塔镇白娘、孝子祭塔的经典的故事情节;小型张则描写白、青二蛇联合与法海和尚斗法引致“水漫金山”的壮观场面。相对于世界各国和地区所发行的有关《白蛇传》故事邮票,澳门此套也是数一数二能够把精彩的故事情节表现得最完整的白蛇传邮票。

朝鲜在2001年(蛇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图案,取材于中国北京首都机场南墙壁画的局部。在2001年,为庆贺中国蛇年,加纳共和国发行了题为《白蛇传》的两枚小全张,内有12枚邮票和两枚附图,故事从“清明节白蛇思凡下山,化身为白娘子”讲起,到“小青斗法胜法海,毁塔救出白娘子,并将法海困于螃蟹腹中”止,是最为详细和完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版本。
“蛇”彩斑斓现火花‍

历年来,全国各地火柴厂设计生产的“蛇”火花,可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北京火柴厂1989年出品了6枚“蛇”套花,运用色块装饰,通过夸张变形的绘画技巧,设计出曲折多变的蛇图案,给人们以丰富的遐想空间。6条蛇或作盘蛇状,或呈昂首吐舌形,造型柔美,秀气可人。

上海火柴厂的蛇年火花,底色采用祥云纹饰,典雅古朴。正面图案是一条翩翩起舞的小蛇,乖巧可爱不乏灵气,整条蛇身点缀9个红色吉祥结,隐含一年四季久久吉祥如意。背面有瓦当图案,上书一个大大的“蛇”字,充满了蛇年的喜庆气氛以及吉祥寓意。
上海艺术火柴厂2001年出品的剪纸“蛇”套花,呈现出纤巧秀美的“蛇”形象,散发出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

湖南株洲火柴厂采用汉代砖刻的表现形式,线条粗犷又不失细腻。画面设计独辟蹊径,采用俯视手法,整条蛇在画面上委婉盘绕,形成三个圆形图案,展示了蛇的整体形态和基本习性,意喻把幸福紧紧套牢,把快乐紧紧拥抱,把好运紧紧圈住。

湖南长沙火柴厂出品于20世纪80年代的“蛇”火花,设计可谓匠心独运。火花或采用古代砖刻图案的表现形式,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蛇的形象,颇具秦砖汉瓦的古朴韵味;或选用肖形蛇篆印,以虚实对比的布局、简洁夸张的造型,透露出图腾式的民俗风格。

河南安阳火柴厂的蛇年火花着重表现生肖蛇的美德,方寸火花罗列许多赞美之词:肖蛇的男性浪漫幽默极具吸引力,而女性则美丽迷人;判断力极强,做事循序渐进,必能攀上高峰;属蛇的人具有同情心亦乐于助人;容貌多端丽,衣着非常考究,更注意修饰自己。综观这些赞言,用词恰当,不媚不俗,想必属蛇的朋友们一定很乐意笑纳吧。

湖南洪江火柴厂和洞口火柴厂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2002年出品的“蛇”火花,则是将蛇拟人化。画面上的蛇,有的头上扎着绿围巾,似面带微笑,得意洋洋;有的脖子上系着红领结,生动有趣,活泼可爱。

吉林延边、江苏镇江火柴厂的“蛇”花均为12枚,收录的是蛇家族的12个成员,有网斑条纹可怕的蟒蛇、有体呈绿黄色的响尾蛇等,使人增长见识。

云南丽江火柴厂的“蛇”花,采用的是古老的“东巴字”作造型,折射出中华民族深厚丰富的创造力。

重庆火柴厂于1983年、安徽祁门火柴厂和湖北武汉火柴厂于1990年设计制作的“蛇”火花,或重彩浓墨,或工笔嵌色,或寥寥数笔,将蛇灵动、敏锐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浙江杭州火柴厂推出的2013年5枚“蛇”套花,为“蛇”火花再添新亮点。

蛇有关的民间故事入画,也是“蛇”火花的一种表现形式。上海火柴厂将连环画大家戴敦邦先生的“白蛇传”搬上方寸火花,戴敦邦先生的《白蛇传》,火花18枚,结构严谨,画工精湛,清灵婉转,仙气满满,令人回味无穷。

云南蒙自火柴厂的“白蛇传”火花,分别以“下凡”“姻缘”“盗仙草”“水斗”等12个情节构图,演绎出一段“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爱情故事;广州火柴厂的“蛇”花则讲述了“李寄斩蛇”的动人传说。

弥足珍贵的“蛇”烟标‍

与香烟品牌繁多的“兔”“龙”烟标不同,十二生肖中的“蛇”烟标显得弥足珍贵,存世量十分珍稀。“蛇”烟标之所以奇缺,主要是与人们的喜好厌恶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常用“蛇豕”比喻贪婪残暴的人;用“蛇虺”喻指阴狠毒辣的人;用“蛇行鼠步”形容胆小谨慎的人……因此,一般来说没有哪个烟厂愿意将自己的产品与这瘆人的尤物联系在一起,以免影响自己产品的销路。

不过,早在1939年,上海远东烟草公司就曾推出过“白蛇”烟标,但现在已难寻“真迹”。1941年,久华烟草公司借农历的辛巳年蛇年之机,推出了“白蛇”牌香烟。该标主版描绘的是一条盘曲的腾云白蛇,衬以翠绿色底色,造型生动传神。此后,山东济南卷烟厂于20世纪90年代出品了“生肖”套标中的“巳蛇”烟标,并分为银白色和紫红色两种。该烟标将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与十二生肖动物有机组合成套,其中的剪纸蛇图形更是纤巧秀美,栩栩如生,散发出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

但若要说起最具浪漫色彩的“蛇”烟标,则当属2010年9月,保定烟标协会以《白蛇传》为素材设计印制的《白蛇传》会务标套标。该套烟标规格为15.9×10.05厘米,横标。五幅图稿的素材分别取自国内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寺、断桥、团聚以及白蛇青蛇。《白蛇传》画卷展现形式为过版标,同时独具匠心地采用了5+1的套标设计,即5枚《白蛇传》标加1枚蛇牌标。其工笔画浓缩在烟标的方寸之中,图案精美,并有-段精辟的文字解说,在国内属首创。这套烟标集人文艺术为一体,具较高收藏价值。

金蛇狂舞:金银纪念币上的蛇文化

源远流长的蛇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40多年来,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作为“淬炼金银,传承文化”的载体,理所当然地留下了蛇文化多彩多姿的痕迹。
1989年己巳(蛇)年金银铂纪念币,选用齐白石先生与马晋先生两位大家的作品来表现,金币4枚,银币4枚,铂币一枚。

在生肖的系列里,可能蛇是最难用国画来表现的动物之一。齐白石先生《蛇行图》,青蛇遨游,小草几绺。画面虽然简单,却生动无比,于平淡之中见真奇。在齐白石先生的笔下,这令人可畏的动物被神来之手描绘得非常可爱:以墨色一挥而就的这条青蛇,富有轻快的步调,连蛇的眼神都充满着俏皮,如使我们在聆听“春之声”圆舞曲,美哉。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2001年中国辛巳(蛇)年金银纪念币,全套11枚,包括金币6枚,银币5枚,其中1/10盎司彩色金币和1盎司彩色银币各1枚。这套金银币有圆形、长方形、扇形、梅花形4种形制,其正面图案除扇形金银币采用“长城风景”外,其余均为“鹳雀楼”。背面图案为各种蛇形图案、中文农历年号及面额。

2013中国癸巳(蛇)年金银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生肖文化,于2012年10月25日发行的一套金银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共15枚,其中金币8枚,银币7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作为集货币属性、贵金属属性、艺术属性于一身的纪念品,它的艺术性、文化性与收藏性是鲜明而丰富的。就收藏价值而言,由于生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得生肖币更加贴近大众,这也是它发行40年来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黄河文化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中5盎司金币的背面图案为“女娲补天”,描绘女娲手举五彩炼石,在烈火中拯救人类的动人情景,热情讴歌女娲的不朽功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发行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彩色金银纪念币(第2组),其中1/2盎司金币的背面图案为“夸父追日”,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

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彩色金银币(第1组),其中5盎司金币的背面图案为“大闹天宫”。画面上的四件兵器,是四大天王手中的神物:南方增长天王掌剑,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北方多闻天王执伞,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分别司掌风、调、雨、顺。有意思的是,画面左边代表西方广目天王的那条蛇,分明是龙头蛇身,龙蛇难分。

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发行的中国京剧艺术彩色金银纪念币(第3组),其中1/2盎司金币背面图案为京剧《群英会》中的周瑜造型。画面上,只见他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蟒袍,以一个气度非凡的“翎子功”亮相——好一个雄姿英发、风流倜傥的三国周郎!京剧服饰中的蟒袍,亦称蟒衣,因袍上绣有蟒(巨蛇)纹而得名。黄蟒袍有明黄和杏黄之分:明黄蟒袍为皇帝、皇后专用,但皇帝的蟒袍绣龙,皇后的蟒袍绣凤;杏黄蟒袍是大臣、将帅、亲王的礼服。二者所绣之蟒相似,仅差一爪而已,即五爪为龙,张口吐珠,以示惟我独尊;四爪为蟒,闭口,以示尊上与臣服。此外,清代还以绣蟒的数量区分官职的等级。皇帝的龙袍,绣化金龙九,列十二纹章,间以五色云,而臣属的官服,品级越小,色彩和图案越单纯。如此看来,至尊的天子,似乎也是一个“蛇王”。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古代名画系列(洛神赋图)纪念银币。此套纪念银币由8枚1盎司长方形银币构成,其共同正面图案为汉代画像石“战车图”,背面图案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画《洛神赋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4 , Processed in 1.09656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