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春园是康熙年间清王朝在北京西郊兴建的皇家园林。它是康熙帝为自己打造的一个新的起居和理政的空间,反映了与传统不同的施政理念,其建成和运转,开启了此后清朝君主居园理政的模式。 1 “居园理政”之提出 满族入关后,对如何建立统治,虽然存在行“祖制”还是改“汉法”的分歧,但无论是机构制度还是意识形态的建设,基本是在继承明朝既有体系基础上展开的。具体到君主的生活、施政空间,也反映了这种取向。在畅春园建成之前,清朝统治者主要生活在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朝定都北京后兴建起来的,它遵循了“天子居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营建原则,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礼法要求。为抗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紫禁城突出的是防御性,表现的是封闭性。 然而,重垣环绕并未能维护王朝的统治。历史证明,面对辽阔疆土,宫墙之内的君主借助官僚系统,不但不可能巩固王朝江山,也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深居宫禁这种被动、封闭的统治和生活方式,并不符合驰骋入关的清朝统治者的需要,也不符合康熙帝的个性和要求。 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之君,康熙帝具有非常宝贵的开放心态。在其统治时期,他孜孜求治,多次出巡,并与海外世界进行交流,表现出开拓进取的统治态度。正是这种开放的姿态,促成了此后清王朝的兴盛,也决定了康熙帝不可能满足于深居宫苑、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和理政方式,而建设畅春园,正是他在生活和理政空间方面对既有模式的一种改造。 畅春园建成后,康熙帝曾撰写了《畅春园记》,该文诗文夹叙,介绍了建设畅春园的缘由、宗旨、意义等。也可以说是他对何谓“文武之道,一弛一张”的诠释。 居园理政,“烦疴乍除”,有利于君主健康。“宁神怡性”,有益于君主心性。“省耕观稼”,有助于了解民生。 通过多方论述“居园”有利于君主身心健康,有助于君主体察民情疾苦,康熙帝不但化解了传统政治文化对居园存在的质疑,更将“居园理政”当作一种契合传统与现实,符合君主与王朝利益的新的政治运转方式,为其当政时期的政治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2 畅春园之建设 既然“居园理政”对君主和王朝统治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建设园林,如何实现其功能,就不再是君主个人享受,而是康熙帝施政时理应解决的重要问题了。 首先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成本建设园林? 康熙帝即位后,不断强调“勤俭敦朴”,并下旨督促臣民遵行。既然督促臣下“返朴还淳”,自然要身先垂范。因此,虽然他向往居园理政,但并没有大兴土木,而是选择利用明代外戚李伟所建的清华园加以改建作为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畅春园建设中,康熙不但注意节俭,也注意仁政。畅春园附近,有著名的勺园园主米万钟及其家族的墓地,畅春园改成皇家园林后,米家准备将墓地迁移。康熙帝得知后,“特传旨,令勿迁,仍许岁时上冢如常”。康熙帝的如此举动,为他赢得了“上之曲体人情如此,真盛德也”的赞誉。 改建后的畅春园,包括园区主体和西花园两部分。园区主体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东西短,“缭垣一千六十丈有奇”。整个园林布局,据《日下旧闻考》所述,分中、东、西三路。 从功能上看,园内建筑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系统。 其一,政治空间。 所谓政治空间,是指康熙帝用以处理政事的场所,包括举行听政、选馆、引见、阅武、赐宴等政治活动的空间。 其二,信仰空间。 所谓信仰空间,指的是畅春园内所建的各类寺庙。 其三,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是指康熙帝及其亲属的起居空间。 其四,休闲空间。 除了上述东、中、西各路建筑景致和西花园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园内的两湖三堤。 两湖指的是位于畅春园中心、南北相连的前湖和后湖。以两湖为中心,园中分布着大小六七处湖域,加上环绕园内外的河流水系,形成了一派水乡泽国的风貌,所谓“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三堤指的是前湖南部的丁香堤、兰芝堤和桃花堤。 总之,与紫禁城内封闭、僵硬的视觉感受相比,畅春园开阔而动态的湖面,一年四季丰富的景色变化,给居住其间的人提供了无限生趣,成为康熙帝理政、孝亲、教子、怡情、养性的重要场所。 3 “居园理政” 畅春园建成后,康熙帝于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这标志着该园正式开始运转,此后他每年都在此频繁出入,长期居住,举行各种活动,直到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由此形成了清朝历史上所谓“居园理政”的新格局。 “居园理政”局面的出现,对康熙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改变了当时的朝政运转方式,拓宽了康熙帝与民众交流的空间,为其施政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在畅春园建成前,根据《大清会典》和《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帝的起居范围和节奏是相对固定的,即主要是以紫禁城为中心,根据政治、节令的变化以及礼制的安排。畅春园建成后,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 首先,乾清门御门听政不再成为常态。此外,按照典制,一些在紫禁城进行的活动,也改到畅春园举行。康熙帝还在畅春园及附近进行阅武、演兵等活动,使畅春园逐渐成为紫禁城之外一个新的政治中心。 “居园理政”的形成,更增进了康熙帝对民情的了解,为其提供了亲民的空间,使他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走出紫禁城实施统治的君主。 作为康熙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政治中心,畅春园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见证了清朝政治发展的诸多事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王朝的权力传承。 康熙帝统治期间,清朝的权力传承之争可谓波澜起伏。康熙帝之所以能乾纲独断,确立自己的统治权威,除了卓越的个人素质外,和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对他的培养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这让康熙帝对她极其感念。为减少阻力,掌控政权,康熙帝对孝庄太皇太后表现得极其孝敬,有学者认为这既有亲情的一面,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无论真实原因如何,事实是到畅春园建成时,孝庄太皇太后已基本退出当时的政治舞台。从某种意义来看,畅春园的建成,也暗示着太皇太后与康熙帝之间权力传承的完成。 经历了清初的权力争夺,作为君主,康熙帝非常重视皇位传承问题。然而,在随后权力传承过程中,诸皇子与朝中王公大臣结党成群,对皇位展开了激烈争夺。康熙时期的皇储之争,对当时的朝局形成了巨大冲击。 康熙帝本人虽有雄才大略,但在王朝权力传承问题上,也近乎束手无策,并因此而身心俱疲。六十一年十月,康熙帝于南苑打猎因风寒欠安,回到畅春园后病情加重,十一月十三日,在这个他一手改建,伴随他度过大半人生的西郊园林,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雍正则在绵延不绝的质疑声中继承了皇位,完成了权力传承。 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之君,康熙帝对清朝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设的“居园理政”格局,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政治理念,对此后清朝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颜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讲师,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成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 05:11 , Processed in 1.08754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