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长城文化带上的驿传系统

2025-2-12 13:4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朱利峰|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其驿传文化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伴随着长城防御体系的兴衰而发生发展,是长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日鸡鸣驿。(图片来 ...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其驿传文化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伴随着长城防御体系的兴衰而发生发展,是长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日鸡鸣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甲骨文即有驿传记载
驿传系统是古代政府设置的重要的信息传递和交通系统,其主要职能是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运输军需物资,为官员往来提供接待和交通保障。

长城的驿传系统,是由驿站、驿道、烽火台,以及相关的驿使、驿丞、公文、火光、狼烟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递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长城文化带沿线的许多驿站,既充当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又具有军事服务功能,供往返驿使和马匹休息。

驿传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驿(驲)传”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最初由各诸侯国建造,用作相互之间的防御。到了战国中后期,秦、赵、燕等国开始在农牧交错地带修建长城,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此时长城驿传系统的雏形“邮传”已经出现。《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转述的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指道德的流行,比在邮传系统里面传递还要快。可见当时的邮传系统,是孔孟所知道的最快的信息传递系统。

秦统一中国后,将之前分散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防御体系,这是长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修建和连接,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驿传系统,以支持长城的防御和信息传递,这是长城驿传系统的一次重大发展。

宣府镇总图。


忽必烈亲定驿站法律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及促进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决定在辽阔的国土上建立完善的邮驿通信体系。他设立了众多驿站,形成了以大都城(今北京城)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网,东北达黑龙江入海口,北达叶尼塞河上游,西南到西藏地区,范围空前,开辟了四通八达的驿路,形成了规模庞大、效率极高的邮驿网络。

为了保障这一体系的顺利运行,忽必烈亲自制定了《站赤条例》。作为第一个为驿站颁布的专门法律,《站赤条例》对驿站的组织领导、马匹管理、饮食供应、验收检验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对元代邮驿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站赤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使得驿站的设置和管理更为规范,对邮递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元朝邮驿通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加固,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的主要面貌,是长城修建的高峰期。明长城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防御体系上更为完善。明朝是长城驿传系统建设的鼎盛时期,明王朝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十分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摄取、报传和加工。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颁令,在全国建立以地方水马站、递运所、急递铺等为基本构架的驿传系统。这一系统作为联系整个王朝广阔疆域的纽带,承担了大量的人员、物资转运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完成,则有赖于系统的人力、物力作为支撑,使驿站和将其连接的驿道遍布全国。

明代的驿传系统主要由驿站、递运所、急递铺等组成。驿站是古代政府设置的交通节点,用于存放和交换信件、文书等物品。递运所是明代为了更有效地运送粮食、军需品等物资,以及为解决卫所戍守兵士传送军囚所带来的训练守御问题而设立的一个官署机构,专门负责运送官方物资和军需,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安全地送达目的地。在明中后期,随着驿站运输功能的增强,大量的递运所被裁撤,其职能逐渐归并到驿站中去。急递铺则负责快速传递紧急信息,如战报、灾情等,最早出现于宋代,并在元代得到普及和发展。到了明代,急递铺被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成为驿传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代的驿政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承袭并发展了前代的邮驿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传递、物资转运和官员接待网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军事防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邮政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的驿站系统才逐渐被裁撤和取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设立了邮传部,推进了现代邮政、轮船、铁路和电讯事务的发展,原有的驿站相继被裁撤。

榆林堡图 [明]杨时宁编纂《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京冀地区长城驿站
在明代前期,北京到宣化、大同、张家口等地的京北交通古道是出德胜门向北,过清河朱房村、唐家岭、榆河店、双塔店、土城、辛店、龙虎台至南口,再至居庸关。在这条古道上,自汉代以来就分布着许多驿站。这些驿站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榆河驿

历史上,温榆河是北京最早开发的一条河,曾经对京北的政治、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温榆河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帝王的“北巡”必经之路,一路上留有诸多“行宫”“驿馆”与“驿站”,今昌平老城又名榆河驿或昌平驿。

居庸关驿

居庸关自古便是京城北方最重要的关口,明代不断修葺加固,在40里关沟内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关沟北端称居庸北口,后来改称八达岭。出了居庸关,向北通往延庆、赤城,向西可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向东能到永宁、四海冶,可谓四通八达,《长安客话》释为:“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八达岭扼守在关沟之北口,便有了“北门锁钥”的形象比喻,因其特殊的地势,又有了“燕塞雄关”的美名。

岔道城驿

为了关口不失,明朝前期在居庸关关口北边再建一城堡作为防御的前哨站,站名为岔道城,其名与地处三岔路口有关。明嘉靖《隆庆志》上说:“岔道旧名三汊口,又名永安甸,为口外入居庸关之要路。”清光绪《延庆州志》载:“自八达岭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故名岔道。岔道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明清时期的重要驿站和军事据点。古城内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包括城隍庙、关帝庙、山门、戏台、衙署、驿站等。元太祖成吉思汗、明成祖朱棣、清康熙皇帝均因战事或政务在此驻跸。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1900年“西狩”时在此留宿一晚,并在驿站外明代古井中取水饮用。

榆林堡驿

榆林堡位于延庆区康庄镇,始建于元代,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榆林堡东靠八达岭长城,西临康西草原,北临野鸭湖,南临河北怀来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榆林堡成为进京的西大门。在明代,榆林堡与土木堡、鸡鸣驿并称为京北三大堡,是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战略要地。1900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经八达岭到达榆林堡,传说在榆林堡喝了老百姓煮的小米粥。

鸡鸣驿

鸡鸣驿原称鸡鸣山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始建于元代,明朝永乐年间扩建为京师周边的第一大驿站兼军事要塞,拥有七百年漫长驿史,是明清两代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枢纽。鸡鸣驿古城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驿城。慈禧太后一行“西狩”时在城中大财主贺二少家留宿一夜。贺家因接待有功,由慈禧太后赐书“鸿禧接福”,后人用砖雕刻镶嵌在墙上。

土木驿

土木驿在张家口市怀来县土木堡村,始建于唐代。明代在这里设土木驿,成为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土木堡地势很高,周围百里范围群峰耸立,是军事和交通上的战略要地。据《西关志》记载,土木驿堡城一座,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立。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里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土木驿堡在战后遭到破坏,嘉靖四十五年和隆庆三年进行了重建,并保存至今。城堡平面为正方形,周长2公里,南北二门城垣高8米、厚5米,四面角楼高耸,十分壮观,堡内街道、忠烈祠现仍保存较为完好。

如今,传统的驿传系统已不复存在,但长城驿传文化作为长城文化带上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新的文化与消费场景中体现新的价值和作用,为新时代的长城旅游搭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驿传文化场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7:34 , Processed in 1.0910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