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欲与长陵比肩的明永陵

2025-2-16 19:3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郑永华|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穿过十三陵巍峨壮美的石牌坊,沿着神路抵达七孔桥,其东侧不远,即是最近与思陵一同开放的永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与三位皇后的合葬墓,在明代昌平帝陵中次序虽排在第八,却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远非长陵之外的其他 ...
穿过十三陵巍峨壮美的石牌坊,沿着神路抵达七孔桥,其东侧不远,即是最近与思陵一同开放的永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与三位皇后的合葬墓,在明代昌平帝陵中次序虽排在第八,却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远非长陵之外的其他诸明陵可比。

今日明永陵。(供图:视觉中国)

比肩长陵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二日,艳阳斜照的下午,一场庄严肃穆的帝陵开工典礼,在京北天寿山长陵及其东南的十八道岭南麓同时举行。仪式主持人,是刚三十而立却已在皇帝宝座上稳稳坐了十五年的明世宗朱厚熜。

此次隆重开工的陵寝,正是明世宗为自己亲择的“万年吉地”——永陵。永陵的选址其实在八年前世宗第一位皇后去世时就开始了。历经多年的酝酿、勘察,嘉靖十五年三月十五日,明世宗与礼部尚书夏言谈及身后大事,明确提到其陵欲“量仿长陵之规”。数天后,明世宗又乘赴昌平祭谒七陵之机,驾临选定的十八道岭“亲阅”,大为满意,赞称其地“本诸天赐”,令臣下还京“即议营造”。四月下旬,开工大典如期举行。两天之后,名称略显土气的十八道岭,也经明世宗御赐更名为“阳翠岭”。

明世宗对自己身后的陵寝建造如此上心,与其个人的独特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作为外藩亲王的继承人,他出生、成长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府内,本与帝位无缘,却因堂兄明武宗“耽乐嬉游”,逝后无子,“天上掉下来个皇帝宝座”,在太后、重臣迎请下进京继位。

明世宗提出自己的陵寝“量仿长陵之规”,其实就是想超越已有的献、景、裕、茂、泰、康六陵,而直接以始创昌平帝陵的长陵作为参照对象。这在很大意义上,也是要像凭借“靖难”夺取帝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样,给自己以“外支”继位的身份争地位、争正统。因而明成祖的宏图大略、文治武功,也成为明世宗心目中的理想楷模。但明初都城北迁、出塞北征、疏浚运河、编纂大典等重大史事,已没有复现的可能。明世宗于是将其精力转移到礼制“文治”方面。嘉靖一朝诸多创新的重要举措,诸如议大礼、祀帝王、改坛庙、筑外城、录大典等等,具体成因虽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潜意识,与明世宗“旁支不逊正宗”的个人心态,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永陵的建造,也成为明世宗推进“文治”的重要一环。学者总结为“以陵明志”,即明世宗意欲以其陵寝的高大,向臣下与百姓显示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与政治的合法性。

嘉靖九年(1530年)初,明世宗曾宣谕礼部:“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将宗庙列于社稷之前,可见其对于祭葬礼仪的重视。明世宗将长陵作为仿照对象的同时,又惺惺作态地宣示:“必重加抑杀,纸衣瓦棺,朕所常念之。此意卿等亦要力赞。”但对世宗内心的本意,大臣们心领神会。六部商议后送呈御览的设计图,仅比长陵略小,因而很快得到同意。经过十来年紧张施工,营建完工的永陵稍逊长陵,宝城直径八十多丈,祾恩殿重檐七间,两庑配房各九间,整体规制远超长陵以下六陵。但明世宗仍不满足,亲临巡视时询问负责的工部大臣:“朕陵如是止乎?”大臣仓皇答称:“外尚有周垣未作。”遂有了此前各陵皆未有的“外垣”,亦即“垣石坚厚,壮大完固”的外罗城。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永陵占地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高居当时已建昌平前八陵之首,是长陵(12万平方米)的两倍还多,与献陵(4.2万平方米)、景陵(2.5万平方米)等相比,更有着6至10倍的巨大差距。仅此一项,即足以凸显永陵在昌平十三陵中的特殊地位。明人诗称“规模千古上,制作百王新”,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谓“永陵在东南,规模特恢张”,皆是对永陵规制宏大、面积甚至远超长陵的实况描写。

宛若仙宫

除规模宏大之外,建造精美是永陵的又一突出特点。二百余年后,乾隆帝在《哀明陵三十韵》中感叹说:“永陵制乃如长陵,定陵效之侈有增”,指责明世宗打破前六陵常规,启后世攀比奢侈之风,乃“忘其前世艰开创,徒计身后胥堪轻”。这既有明世宗欲借陵工巩固其政治地位的“礼治”因素,也与他尊崇道教的个人嗜好有很大关系。

明世宗迷信道士方术,三次给自己封授道号,自称“太上大罗天仙”,是中国历史上继宋徽宗之后,又一位以尊崇道教而驰名的“道君皇帝”。给“一意玄修”的明世宗建造陵寝,也因此打下了浓厚的道教文化烙印。《帝陵图说》载称:“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这首先表现在陵址的精心选择上。嘉靖十五年三月,礼部尚书夏言曾说道:“山陵重事,必须精择。请先命文武大臣带领钦天监官及深晓地理风水之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务求吉兆,以为万万世之寿藏。”长陵东南三里的十八道岭最终被定为建陵地点,是经过江西著名风水师后辈传人精心比较、反复勘察的结果。清人梁份赞叹永陵择地之精妙,谓:“天寿蕞尔之山,而犹有佳城若阳翠岭者,非地灵之效顺,世宗之睿鉴,其何以得之!”

永陵之美更体现于后期修造的精巧上。据统计,永陵建造前后耗银八百余万两(明代葛昕又说是“至费六百万”),其制作之精,为昌平此前诸陵所未及。整体而言,永陵碑“雕琢精工,为诸陵最”。明楼全为砖石结构,宝城城台亦别具一格。前来拜谒的顾炎武印象深刻,谓永陵“享殿、明楼皆以文石为砌,壮丽精致,孝、长二陵不及也”。清代《帝陵图说》亦记称:“地平如坻,石皆文石,扪之滑液如脂,其坚可以鑢铁。”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保存至今的永陵明楼,成为明十三陵的标志性文物。

永陵外罗城的建造,亦体现出营造的独具匠心。《帝陵图说》称其“制皆如长陵,而第一周墙环绕于外者,其规制之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永陵外罗城垣选用纹饰美丽的花斑石精心垒砌,平整光滑,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祾恩门、祾恩殿前体积巨大的汉白玉御路石雕,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龙凤戏珠”图样,“光耀日星”,周围又以海水、宝山、云纹等作为装饰。永陵石栏槛上,“螭头花卉禽鱼,刻镂工巧备至”。所有这些,营造出仙苑缥缈的独特氛围。

今日明永陵。(供图:视觉中国)

明代《昌平州志》称赞永陵“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竣工后,永陵又遍植林木,苍翠葱郁,清初一度成为凭吊游览之地,《帝陵图说》有记:“岁四月杏桃始华,昌平士民携酒榼游观,集坐喧哗。”明清多有瞻仰游览永陵的诗赋与题赞。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进士郭谏臣在《观永陵工作》《自都门北望永陵有感》两诗中说道:“新作陵园枕蓟门,众山来势自昆仑”,又称“云护园陵迥,沙铺辇路平”。福建漳浦进士唐文灿的《大行皇帝挽歌》则记称“七世观新庙,千秋奉永陵”。又有长洲才子皇甫濂,以“绵山带西日,重关枕沧流。澄霞涧影分,归云岚气收”来描绘永陵。出生于广东书香之家的欧大任,则在以“阳翠岭”为名的诗篇中,对永陵的精巧建筑与优美环境赞不绝口,称“丛霄积翠筑金墉,仙仗曾过第一峰”,又谓“石当御路皆成鹿,松起中天半是龙”。山东文学家公鼐,也在谒陵诗中感叹“桃花流涧壑,长见永陵春”。归安(今浙江湖州)进士郑明选,亦赋称“神功九叶盛,大礼百王殊”,又谓“王气真葱郁,精灵歘有无”。延至清初,大儒顾炎武拜谒十三陵,仍惊叹于永陵“碝石为元墀,丹青焕雕梁”。永陵的精致壮美,产生了悠久的人文感染,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的永陵御路石雕,更成为展现明代辉煌艺术与精湛工艺的珍贵文物。

今日明永陵。(供图:视觉中国)

大典迷案

永陵还因明世宗与《永乐大典》的密切联系,而在明清史上留下了一桩重大的文化“迷案”,成为昌平十三陵引人注目的又一热点。

《永乐大典》是明代编纂完成的文化巨典,保存了自远古直至明初的众多重要典籍。由于卷帙浩繁,《永乐大典》成书后未能刊印,仅有三个手书抄本。一是永乐五年十一月编纂完成的22211卷初稿;二是永乐六年十二月增补誉录的22937卷定稿,装订成11095册,后称“永乐正本”;三是明世宗去世前后,按照“永乐正本”原样复制的“嘉靖副本”。

《永乐大典》三个版本中,编纂用的初稿已在明前期毁于南京文渊阁大火。“嘉靖副本”先秘藏于内廷皇史宬,清中期移出后历经劫难,流落多处,现仅残存四百余册八百多卷,不足全书的4%。而明代中期之前流传有绪的“永乐正本”,则在嘉靖去世之后,突然销声匿迹。这不能不引起后人的联想与疑惑。

对于大典“正本”的下落,学者们各有推测。一说明末清初毁于南京,二说秘藏在皇史宬的夹墙中,三说毁于清中期的乾清宫大火,四说明万历年间即已被焚毁,五说毁于明末宫中大火,六说殉葬于昌平永陵。种种说法,言人人殊,都缺乏可信的史料。前三种说法已被基本否定,近年来影响最大,也最给人以联想的,是“永陵殉葬说”。

“永陵殉葬说”首倡者为中华书局的编审张忱石先生,始于1986年,后引发学界热烈探讨,渐成热点。“永陵殉葬说”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明世宗对《永乐大典》的特殊嗜好,二是明世宗葬期与“副本”抄录、“正本”失踪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明世宗是明代少数几位真正重视《永乐大典》的帝王之一,“时取探讨,殊宝爱之”,“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后,明世宗更下定决心,将大典重录,“贮之他所,以备不虞”,遂有了“嘉靖副本”的出笼。而大典“副本”的竣工,恰好又与明世宗的落葬日期相互交织。据《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明世宗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去世,四年前兴工的《永乐大典》重录,也基本上到了收工结尾的关键时刻。十二日后,其子穆宗即位,主持办理后事。历经三月,至隆庆元年三月十七日,明世宗正式葬入永陵。四月十五日,明穆宗又以“重录《永乐大典》成”,重赏包括大学士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在内的功臣,可见“嘉靖副本”,在此稍前已全部竣工。而卷帙浩大的“永乐正本”,此后作为整体却突然消失,再未见于任何记载。

学者从明代丧葬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根本就不可能会有将二万余卷大书葬入(明世宗)玄宫的事发生”。也有学者梳理文献,提出明末清初学者看到的二十余本(或说三十余本)《永乐大典》,即是流出宫外的“正本”,表明大典“正本”在明世宗下葬后“仍存于世间,其中一部分在明末被窃出”。不过现有文献的记载并不清晰,其间的疑惑与“巧合”,更令后人难以索解。力持“永陵殉葬说”的学者,因此声称大典正本“没有毁亡,更没有佚失”,沉埋昌平地下四百多年的永陵地宫,就是那个“该找而没有找过的地方”。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也认为,历代帝王有以图书陪葬的先例,明世宗“将其心爱之物带入(永陵)玄宫,不是没有可能的”。

为了揭开永陵地宫的神秘面纱,1995年,中国科学院采用微重力测量方法,进行了精密勘测。结果表明,永陵地宫结构与已发掘的明定陵相似,但其内部面积更大,足以容纳体积近40立方米的《永乐大典》正本。可惜的是,由于永陵地宫进水,难以识别其中是否存有大部头典籍。因而《永乐大典》正本“殉葬永陵”的说法,仍有待技术进步,方可得出相对明确的答案。不过明世宗与《永乐大典》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却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因为明世宗的“笃嗜”与组织“重录”,才为今人留下了得以管窥《永乐大典》风采的宝贵机会。历经多年的封闭与修缮之后,重新开放的明永陵,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32 , Processed in 1.1057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