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150%,创历史新高。自1956年第一批自费来华旅行者抵京,北京的入境旅游事业已经走过近70年发展历程。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北京,始终以热情友好的姿态,伸出双臂欢迎四海宾朋。 1956年10月,外国游客参观颐和园。冯文冈摄 50年代有外国人自费游北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促进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往来,我国有计划地开展了组织和接待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活动。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通常是外国游客来华的第一站。 此前,虽然也有零星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但大多属于政府邀请或参观访问性质。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地设立分社。1955年底,苏联国际旅行社同中国国际旅行社签订了《互换自费旅行者议定书》,外国较大规模来华旅游活动正式开启。 1956年5月18日,苏联第一批来中国的自费旅行者抵京。当年,共有40多批、约1300名来自苏联的自费旅行者来到中国游览。(1956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4版,《苏第四十一批旅行者到京》)次年,两国扩大了交换自费旅行者的人数。平均每隔不到一周时间,就有一批苏联的自费旅行者踏上我国的国土。这些苏联旅行者包括诗人、作家、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生、工人、农民和正在念书的大学生。他们对新中国的一切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无论访问工厂、学校、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坐在火车上,他们都非常仔细地询问各种问题,专心地记着笔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和各地风光给苏联旅行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957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收到了一份苏联国际旅行社的礼物——一本写满苏联旅行者在中国旅游感受的剪报集锦,里面几乎每篇文章都谈到旅行访问中国是他们终生难忘的一件大事。(1957年4月20日《北京日报》4版,《中苏自费旅行者今年更为增多》) 1957年4月20日,《北京日报》4版 在北京旅行期间,他们不光游览故宫、长城、天坛等名胜古迹,还会参观北京大学、长辛店机车厂、北京农展馆、官厅水库等地方。通过参观游览,苏联旅行者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也播撒着中苏友谊的种子。1959年,一批苏联自费旅行者到北京市第八中学参观,其中有一位是苏联卡里缅塔第一中学的教学教研组组长。这位组长看到该校一个班正在庄严地举行集会,纪念救火英雄向秀丽,表示要和这个班建立友谊。后来,这个班被学校命名为“中苏友谊班”,班里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和纪律也因这不同寻常的荣誉大有改善。(1959年4月23日《北京晚报》2版,《春在八中》) 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体育交流活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来京参观旅行。1964年,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的科学家们连续多日在北京参观了科研机关、工厂、医院、高等院校和郊区人民公社等几十个单位。10多位不同国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到周口店作了一次有趣的学术旅行。在那里,中国古生物学家尹赞勋和各国科学家们热烈地讨论了猿人的生活状况。日本地质学家告诉大家,他们最近用放射性碳测定的方法,测定了属于两万三千年以前和一万六千年以前的古代动物化石。中国地质学家刘东生对这种方法很重视,当场作了记录。(196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4版,《四大洲科学家广泛进行专业参观和学术旅行》) 196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4版 这一时期的入境游,既贯彻了我国和平外交路线、促进了中国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又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80年代海外游客破百万人次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强烈地吸引着外国游客。197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要发展国际旅游事业。拥有众多文物和名胜的北京迎来国际旅游高速增长期,外国游客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1979年,颐和园听鹂馆新推出的古装摄影服务吸引外国游客前来体验。王振民摄 1983年,首届中国国际旅游会议在京举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名代表齐聚民族文化宫,探讨旅游事业发展前景。许多外国代表表示,北京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而且突出了自己的特点。风景如画的香山饭店、翻修一新的北京饭店中楼以及建国饭店和华都饭店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鼻烟壶、玉如意、景泰蓝龙头拐杖、厂甸的印章、绢画等富有浓郁北京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也令外国代表们爱不释手。国际旅游协会名誉主席、法国代表路易斯·纳热尔表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很多文物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的前景非常广阔。我这次到北京,发现北京居民区建筑和旅游饭店发展很快,居民和外国旅游者接触的机会更多了。”(1983年3月2日《北京日报》4版,《愿意更多地看到中国特色》) 1985年11月20日,《北京晚报》1版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将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工作抓手。到1987年,全市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涉外饭店达到96座,拥有客房2.2万间;正式登记注册的出租汽车1.3万辆;达到涉外标准的餐馆有114家,基本包括了全国各大菜系和北京的地方风味名吃;旅游商品销售网点星罗棋布;可供观览的景点有200多处。(1987年5月10日《北京日报》1版,《把北京旅游业办成新兴的支柱行业》)1987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1988年,以龙为主题的北京国际旅游年隆重拉开帷幕。当年春节大年初一,许多外国游客慕名去逛龙潭庙会。他们有的举着三尺长的冰糖葫芦,有的擎着撒着欢儿响的风车,有的品尝各种风味小吃,那闪烁着兴奋光彩的眼睛,简直有点儿忙不过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英国游客在龙潭庙会逛了一圈儿以后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今天发现了这么多的‘龙’。”原来,他在这里观赏了龙殿、龙亭、龙山、龙门、龙字碑林,看到了岸边的龙枣、龙槐等植物,又在小吃一条街上吃到了别具风味的龙须面,感叹“仿佛来到了龙的世界”。(1988年2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外国游客逛庙会》) 国际旅游年期间,外国游客还登上天安门城楼、赏龙庆峡冰灯、跟民间艺人学捏面人,充分领略北京传统与现代的魅力。北京国际旅游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7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达120万人次,是1978年的7倍。全年旅游创汇6.6亿美元,是1978年的12倍。(1988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全年接待海外游客一百二十万人次》)北京国际旅游年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本市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8年12月21日,《北京晚报》1版 90年代老外游胡同乐当北京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京城街头的“蓝眼睛”“黄头发”越来越多。他们到北京来,不仅想游一游长城、故宫、颐和园,也想看一看民居、民俗、民风,到普通百姓家和他们一块儿喝大碗茶、侃大山、包饺子,找一找做北京人的感觉。于是,北京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旅游项目。 1993年7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1994年,“胡同游”兴起。后来,各旅行社、街道也开始效仿。老外们坐着老北京传统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经什刹海西沿过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桥至鼓楼,登楼俯瞰胡同纵横的老城区,再乘车至后海,在仍保留京城旧貌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丝胡同,前、后井胡同下车漫步而行,走进普通四合院里转转,和居民们聊几句,然后沿柳荫街到恭王府,体验旧时京城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在漫步胡同的过程中,外国游客对着古老而又雕刻精美的门楼门墩、历经沧桑而依然色彩斑驳的雕梁画栋频频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他们对胡同中老太太正在摊晒的荞麦皮好奇地发出了“这是干什么用的”疑问;遛鸟的老人成了老外抢着合影的对象。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游客说:“我从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中,发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胡同和四合院宁静、安详的气氛,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真让我羡慕!”(1994年11月8日《北京晚报》1版,《北京旅游新项目——串胡同》) 白天逛完胡同,晚上也不闲着。北京相关部门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晚间节目,游客们可以去梨园剧场听出锣鼓喧天的京剧,有兴致的话还能勾个脸,当回角儿;在老舍茶馆、天桥茶园,游客可以品着茶欣赏相声和魔术;凯乐宫的宫廷乐舞让老外过了回做皇帝的瘾;馋了,夜市上的北京小吃管够。(1994年9月2日《北京日报》4版,《北京欢迎您》) 1995年,外国游客等待品尝老北京茶汤。甄荣英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金融危机影响,来自东南亚的游客锐减,但北京相关部门举办的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仍吸引来不少欧美、澳大利亚游客,这一时期来京的海外游客总量始终保持在每年200万人次左右。与此同时,秀水市场、红桥市场、雅宝路市场等民间特色贸易市场的兴起,进一步加快了入境旅游从接待型向效益型转变,北京成为继广州和上海之后的我国三大旅游创汇基地之一。(1998年12月23日《北京日报》2版,《二百万老外乐游京城》) 1998年12月23日,《北京日报》2版 新世纪深度个性北京游上线 伴随着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旅游凭借着全新的奥运吸引力引得游人纷至沓来。新世纪的北京入境游,不仅有“量”的提升,更有“质”的变化。与以往偏好于传统跟团游相比,自由行和深度游成为入境游客的首选。他们来华旅游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更热衷于城市漫步或骑行、逛文化场馆、旅拍等更加入乡随俗的新玩法。 2000年,外国游客骑自行车游京城,深度体验北京风情。贾同军摄 2003年,北京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取消涉外定点住宿限制。该政策出台后,外国游客在北京可以自由选择住宿旅店,大大方便了入境游散客在京的住宿和行程安排。(2003年9月30日《北京晚报》49版,《外国游客来京 自由找住处》) 2003年9月30日,《北京晚报》49版 2007年暑期,京城的自行车租赁生意火爆。租车的游客大多数是外国游客,很多人都选择在比较凉爽的早晨6点至8点租车,从天安门骑到什刹海,感受一下北京皇城周边的氛围。不同的自行车,租赁价格也不同,一般是60元或80元一天,比坐人力三轮车更划算。很多老外骑着自行车,拿着地图自己逛,天安门、故宫、景山、什刹海一天都玩下来了。(2007年7月24日《北京日报》6版,《酒店、自行车租赁频频“告急”》) 2007年7月24日,《北京日报》6版 当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435.5万人次,旅游创汇45.8亿美元,二者均创下历史新高。(2009年9月28日《北京日报》23版,《北京迈向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2006年,外国游客在红桥市场购买珍珠。李继军摄 为满足外国游客关注京味文化内涵,希望深度参与的需求,老景点也不断推陈出新。2024年春天,在天坛标志性建筑祈年殿前,德国游客们在天坛科普讲师的带领下一同参加了“我在天坛画彩画”贴金团龙沉浸式科普文化体验活动。科普老师们以天坛为代表讲解了中国古建筑油饰彩画的相关知识,展示介绍彩画绘制的工具、材料及纹样后,手把手带领德国游客体验“沥粉、包胶、贴金”等传统工艺,令游客深感不虚此行。(2024年3月21日《北京日报》6版,《德国游客走进天坛体验多彩文化》) 近年来,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北京从入境、出行、住宿、游览、购物、支付等旅游全链条出发,各种优化海外游客旅游体验的便利举措相继出台。京津两地异地退税系统互联互通、境外银行卡“直刷”坐地铁,过境免签时间延长到240小时……外国游客有N个爱上北京的理由。2024年,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1800万人次,北京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雍容大气的北京,正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日益便利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期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北京之行。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38 , Processed in 1.0828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