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仅21天,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逾120亿元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讨论热点的“哪吒”,已然超越电影本身,化身令国人自豪的文化符号。 且说咱这京城之地,恰似一部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史书,每一页皆留下悠悠千载岁月的痕迹。比方这哪吒庙,虽不似那些闻名遐迩的大刹古寺,却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遥想当年,陶然亭畔,有一孤丘,遗世独立,宛如一位超凡脱俗的隐者。哪吒庙便静然坐落其上,恰似一位恪尽职守的卫士,默默守护着都城安宁。立于斯,向西眺望,陶然亭的景致美不胜收,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哪吒庙与周边的龙王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将那神话传说中的奇幻世界,真切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颐和园长廊里哪吒与孙悟空的彩绘图。 哪吒庙的前世今生 据考证,哪吒庙建于乾隆三年或四年(1738年或1739年)。彼时,商业行会蓬勃兴起,京城的行会活动热闹非凡。绦带,作为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丝织品,无论是衣物的装饰点缀,还是器具的捆扎固定,皆离不开它。久而久之,制作绦带的行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行会——绦带行。 这座哪吒庙的诞生,与绦带行将哪吒尊奉为祖师爷的故事紧密相连。传说中,哪吒于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的大海之上,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与龙王三太子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最终他凭借超凡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战胜了对方,还抽其龙筋为父亲做束甲绦。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口口相传。或许正因如此,绦带行才将哪吒视为行业祖师爷、“守护神”,尊崇备至。 从文化角度来看,哪吒的形象代表着打破常规、反抗权威,这与商业行会在封建社会中寻求发展、突破困境,挣脱传统束缚的心态不谋而合。绦带行以哪吒为祖师爷,或许是期望借助哪吒的精神力量,在商业竞争中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突破重重困境。 老北京“八臂哪吒城”的传说 再来讲一段充满神秘色彩、扑朔迷离的轶事。 清末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有云:“出神武门西行,护城河北岸有井挡路,上有石盖。据传此井如开,主太监有权。清初有人主张将此井湮塞。风鉴家云:‘此井毁不得。北京为三头六臂哪咤(今通用哪吒)城,此哪咤之肚脐也。’因用大石封之。”当时的京城,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这口神秘的井就静静地伫立在护城河北岸,见证北京城变迁。 由此可见,“老北京是八臂(一说为六臂)哪吒城”的传说在清末已被广泛接受,深入人心。 这背后所反映出的,乃是京城独特的城市文化现象。“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将城市的建筑格局与神话人物巧妙地相结合,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神话的虔诚信仰,更反映出他们对城市的美好期许,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传说起源于元大都城的修建,主持修建的刘秉忠(1216—1274)曾出家为僧,精通天文历法和地理堪舆,学识渊博,堪称一代奇才。他依照《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精心设计,建造了呈长方形,包括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重的大都城,外城东西南三面各开三个城门,北面开两个城门。这本是遵循传统规制的建筑布局,却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奇幻色彩,人们认为大都城的形状模仿了哪吒的模样,恰似哪吒的三头六臂两足。 元代诗人张昱(字光弼)在《张光弼诗集》的《辇下曲》中写道:“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元末明初的长谷真逸在《农田余话》一书中进一步解释:“燕城系刘太保(刘秉忠)定制,作哪吒神三头六臂两足。”这些文字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想象那段神秘历史与传说的大门,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那么,缘何人们会将大都城与哪吒联系起来呢?从城市防御的角度来看,哪吒的强大形象或许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让人安心。在古代,城市的防御至关重要,关乎着百姓安危和国家存亡。将城市想象成拥有强大神力的哪吒,寓意着城市坚不可摧,固若金汤,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八臂哪吒城”的传说让古代城市文化与神话信仰相互交融,体现了古人对城市的独特认知和美好愿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加之《封神演义》《西游记》等通俗小说的广泛传播,风行一时,哪吒的传说在北京城愈发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明末清初,又出现了刘伯温建造八臂哪吒城的故事。在《日下传闻录》《刘伯温与哪吒城》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明成祖朱棣派能降龙伏虎的大军师刘伯温、二军师姚广孝设计、营造北京城,二人冥思苦想之际,眼前同时出现一个孩子模样,仿若从天而降的仙童。于是各自照着想象画图,结果两张图基本一致,都是八臂哪吒城。 从此,巍峨高耸的正阳门成为哪吒的头;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的左四臂,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的右四臂,孔武有力;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稳稳当当立于这片土地上。如此传说充满了神秘浪漫色彩,如梦如幻。 寓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北京人为何如此推崇哪吒,甚至将都城与哪吒紧密相连呢?这与北京地区长期缺水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哪吒作为法力强大的守护神,早在元大都时期就深受人们信赖,备受尊崇。每年农历二月廿八,传说中哪吒诞生的日子,北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身着盛装,手持祭品,举行盛大的庆祝和祭祀活动,诚心向哪吒祈福,祈求降雨,以解干旱之苦。 龙王虽主管降雨,可传说中哪吒能降伏龙王,战胜干旱。对于饱受旱灾的北京人来说,崇拜哪吒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进而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光阴流转,1952年陶然亭公园扩建,将那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小土丘纳入其中,哪吒庙也随之拆除。曾经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如今已化作历史的尘埃,灰飞烟灭,只留下传说在人们口耳相传中延续着它的生命。 尽管哪吒庙已不复存在,但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永远铭刻在北京城的记忆深处。每一个关于哪吒庙的传说都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吟唱着往昔的岁月,也如丹青妙笔为新的画卷增添不竭文化底蕴。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史学会会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12:52 , Processed in 1.09481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