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房位于海淀区中部偏东,快到与朝阳、昌平三区交界处了,或许知名度不算高,但这儿的历史可不短了。原朱房村不算大,占地139亩,九十年代初人口不足千人。这儿离“清河”不远,清河您都知道,有多重含义,首先是著名河流,民间不是还有“清河深还是沙河深(清和珅、杀和珅)”的故事吗?其次也是地名儿,传统相声《地理图》中的贯口,常见版本就是出德胜门,走清河、沙河、昌平…… 早在金代此地便形成聚落,叫清河馆,元称清河社,明称清河店,清代始称清河镇,且为京西北重镇。现朱房社区就属清河街道,原属东升乡(已撤销),其实东升乡与清河街道的辖域是重叠的,区别在于乡管理农户人口事物,街道负责城镇户口居民事务。实际还有清河村,为行政村,朱房隶属东升乡的时代就是清河村委会下辖自然村之一。 另外还有著名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清河的知名度:北京毛纺厂与清河毛纺厂,朱房村就在北京毛纺厂西墙外,不过现已拆迁改造,农村面貌基本无存了。清河镇当年是通往南口、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京城的第一道门户,历代均有重兵把守。朱房村的形成似乎也与驻兵有关,有种说法认为是明代屯兵时,落户人姓朱,故名,但解放后统计人口时却根本没有姓朱的。 当然这可能跟年代与人口的变迁有关,但也有可能传说有误。根据历史来看,这一带为屯兵重地,尤其明代、要提防北元残存势力。明朝不但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军事制度,同时也实行屯田制,分军屯和民屯,此地便是军屯,就是军人没事就进行农业生产,战事一起便拿起武器上阵杀敌。看看周边地名就知道,西三旗即为军屯世籍驻地,因西侧(相对于东三旗而言)三个总旗(五十人)军营得名。 四拨子因德胜门外防御设施中的第四拨烽火台得名,还有前屯、后屯、小营等均为军屯之地。屯兵可以种田,难道不能搞养殖?朱房村东有南马坊,就是养马的。能养马就能养猪羊,怎么也得让军士们吃点肉吧(祭祀也要用,“三牲六畜”中的三牲便指牛、羊、猪);于是就有观点认为,该地原为军屯养猪的“猪房”,后来才改成“朱房”(明朝需避讳,因为皇上姓朱)。房与坊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圈养,一个是放养,北京有好几个“羊坊”,也有羊坊与羊房之分。 不管哪种说法正确,朱房得名于明朝是错不了的。但是六百多年不算什么,这里的历史“至少”能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因为在发现了“朱房村古城遗址”,也叫清河汉城遗址,发现于1955年,是距北京城区最近的汉代古城遗址。该遗址历经五次考古发掘,根据第四次清理出的城墙断崖、断定为汉代古城。不过从出土文物看,上层为唐辽遗物,下层为两汉遗物,关键还出土了战国时期典型器物,如鬲、红陶瓮等。 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结束于公元220年,距今在1801年至2226年之间;战国是公元前476年-221年,所以古城历史有可能在2500年左右;规模并不大,为边长500米的正方形,初衷一定是防御,应为拱卫“北京”的军事城堡;当时自然还不叫北京、称蓟城,不过也算燕国国都呀(后改为广阳国、广阳郡)。因处于拱卫蓟城的北方前沿,所以一旦发生战事几乎都会被殃及;但它一直存在,直到铁木真进攻中都时才遭到了最后一次毁灭性打击,从而荒废。 和平年代中,它会演变为具有生活区、工坊区、商业区等功能的城邑,因为除了出土刀、剑、戟、箭头等兵器外,还发现了锄、斧、犁等农具,半两、五铢、货泉等钱币及铸钱用的钱范;还有陶土烧制而成的古井十几座,一节一节镶接往地下埋。西北角为汉代墓葬区,其中一个有前、后、左、右、中五室,可惜被盗。甚至出土过两枚铜印,一枚刻着“王尚私印”,另一枚是“刘允印信”。 该遗址2001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就在朱房北地铁站西南1.5公里处,京新高速东侧;不过对于普通人、说实话没什么看头儿。除非您特别喜欢历史,或许会感慨沧海桑田,感慨与古人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阳光下,却面对不一样的景象;就像那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4 , Processed in 1.09343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