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提示
因会员注册模块问题,想注册(老北京网)论坛的网友,请拨打电话18510256323,论坛将手工注册,谢谢合作。

新石器早期的“东胡林人”

2025-3-7 09:2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纪箟|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永定河的支流清水河,穿越崇山峻岭,在今门头沟区斋堂镇一带,形成了较宽阔的河谷地带。河的北岸有个东胡林村,有人在这里偶然发现一座墓葬遗址,揭开了约1万年前古人类的神秘面纱。不期而遇的“东胡林人”1966年春 ...
永定河的支流清水河,穿越崇山峻岭,在今门头沟区斋堂镇一带,形成了较宽阔的河谷地带。河的北岸有个东胡林村,有人在这里偶然发现一座墓葬遗址,揭开了约1万年前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不期而遇的“东胡林人”

1966年春天,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师生来到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一个名叫郝守刚的古生物专业学生,从此与“东胡林人”结下了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4月2日清晨,郝守刚和同学们来到村西的后山坡,要把山上的黄土运到清水河河滩上。劳动间隙,他偶然在地上看见一段白骨。专业的敏感促使郝守刚继续往前走,在一条曾有水流过但已干涸的浅沟周围,他又找到了更多碎骨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加快脚步顺着浅沟寻上去,一道黄土陡坎横亘面前,他发现在距地面约1.5米的断面上有一具人骨。郝守刚仔细观察发现,人骨的头、胸、腹和股骨、腿骨部分清晰可见,下颌骨周围还有十几枚小螺壳。他取下下颌骨,用手帕包好,匆匆下山送到古生物教研室的老师们面前,他们都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随后,郝守刚将下颌骨送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专家研究鉴定。
4月8日,研究所的周国兴、尤玉柱来到东胡林村,进行了短期调查和发掘。清水河河谷两侧分布着两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即马兰阶地,由疏松的黄土及底部砾石层构成。在马兰阶地的黄土堆积里,他们发现不同个体的人骨相互叠压,其中一个个体的装饰品还保留在身体原来的部位,因而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墓葬,这些人类很可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因发现地在东胡林村,他们被命名为“东胡林人”。

由于发掘出3对完整的髌骨,周国兴、尤玉柱判断至少有3个个体。保存最好的就是郝守刚发现的那具人骨,是一个16岁左右的少女,另两个为男性个体。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发掘研究工作戛然而止,3具人骨也下落不明。

近30年的时光转瞬即逝。1995年5月10日,已是北京大学教授的郝守刚带领学生又一次来到东胡林村,进行地质考察和气候研究。没有料到,他的名字再次与“东胡林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郝守刚在后山坡陡坎的黄土断面上发现几段碎骨,周围剖面有明显的刨挖痕迹。可能是雨水冲刷使人骨从黄土中暴露出来,后被人随意挖掘。师生们赶紧去供销社买来炒菜铲子和刷子,简单清理了陡坎下散落的人骨和黄土。次日,他们拿来罗盘、卷尺、毛刷等专业工具,进行了一整天的发掘,收集到破碎的颅骨、不完整的上下颚及21枚牙齿,还发现了烧过的炭屑、果核、螺壳和人工打制的石片。

郝守刚将人骨送到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年代实验室,次年又在美国国家加速器质谱年代实验室做了平行测定。综合两个实验室的数据,第四位“东胡林人”的碳-14年龄约为公元前7500年。

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东胡林考古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3次发掘,新发现墓葬、火塘、人骨、兽骨、石器、陶器等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遗迹遗物。截至目前,在东胡林遗址总共发现了7具人骨。

年代久远的粟米培植

中国是世界上粟作农业的主要发源地,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的驯化时间大多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关联。因此,粟有可能在1万年前就开始被人类栽培,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确切证据。
考古工作者运用浮选法在东胡林遗址发现了1663粒植物种子。其中,14粒炭化粟粒呈球状或近球状,胚部细长,因炭化爆裂呈沟谷状;炭化黍粒仅发现1粒,呈椭圆形,胚部宽短,因炭化爆裂呈敞口状。这是正式考古发掘中,采用浮选法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粟和黍两种谷物籽粒的实物证据。

尽管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在形态上已经具备栽培作物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尺寸非常小,很可能是由狗尾草向栽培粟进化中的过渡类型,尚处于驯化过程的初期阶段。在2019年举行的第三届“东胡林人”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表示,“东胡林人”很可能已经开始种植粟米,并为适应耕作劳动形成了半定居的生活方式。

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

大约1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告别了寒冷干燥,变得较为温暖湿润。那时北京地区的温度比现在高2~3℃,东胡林一带草木丰富,栎、桦、松、杉都占有较高比例,这使得“东胡林人”可以获得更为充足的自然资源,从而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体质和生活方式。他们走出洞穴,来到山脉向平原过渡的山前地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技术。到新石器早期,“东胡林人”在居所地面挖出坑洞,搭起火塘。火塘呈圆坑状,底部和四壁排列石块,方便在上面放置烹煮食物的容器。他们不仅采集植物性食物煮食,如粟、黍和橡果等,还制造石磨盘和石磨棒,对植物性食物进行加工。此外,狩猎也是“东胡林人”果腹的一种方式,火塘遗迹内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经辨认,主要是鹿骨,还有猪骨、獾骨等。

陶器是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也是“东胡林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发掘出土的陶器残片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均为夹砂陶,质地疏松、火候不均,显示制陶技艺尚处在初级阶段。绝大多数陶器为素面陶,但个别陶器上已出现附加堆纹和压印纹,具有一定美感。
有人以为古代先民过着蓬头垢面、茹毛饮血的生活,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审美追求。16岁“东胡林少女”下颌部发现的螺壳顶部均有磨成的小孔,且磨面向下倾斜,穿起来后相邻的两个螺壳“咬合”在一起,形成一串既整齐美观又错落有致的项链。她的腕部周围有 7枚扁状骨管,是由牛肋骨截段磨制而成的骨镯。此外,在她身边还发现了两件残破的蚌类壳制品,顶端钻有小孔,应该也是装饰品。

然而,一个细节上的疑惑恰恰出现在郝守刚最早发现、后来遗址发掘时也出土较多的螺壳上。经鉴定,这是一种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紫游螺,在我国仅见于浙江沿海地区,而在今天的渤海湾尚未发现。那么,“东胡林人”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螺壳的呢?据专家推测:一种可能是1万多年前由于气候变暖,紫游螺可以在渤海生存;另一种可能是“东胡林人”与南方地区的古人类在某个地带相遇,通过物品交换得到了这些螺壳。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手镯和项链(图片来源:《北京市门头沟区志》)

自“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缺少古人类发展的实物证据。新石器早期“东胡林人”的发现,填补了华北地区古人类发展的空白,对研究古人类演化进程及其谱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文章引自:《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8917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 09:51 , Processed in 1.10340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