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首都自古就是外国使节争相荟萃之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美天津条约》中规定,允许各国派公使驻扎在北京。就这样其他各国的使节纷纷驻扎在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分别成立了三大使馆区,分布于建国门、三里屯、亮马桥……这三地也因这些使馆区的驻扎而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商圈,荟萃各国餐饮、商贸、金融….为北京注入了更多活力。世事无绝对北京二环的胡同里就有两个使馆区的“漏网之鱼”。 卢森堡大使馆:欧洲小国卢森堡,卢森堡驻华大使馆位于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中部,在北京市第二中学西侧,坐北朝南,通过武警守卫的大门,沿甬道前行,右侧是一排平房,左侧墙壁上依稀可以发现一处用普通红砖补洞的痕迹,显然这里过去曾有一座门洞通向西侧的院落,再向里走,又一座大门通向内廷的花园和一座两层洋楼。 在北京传统的胡同里出现这样一座别致的宅院,实在让人感到稀奇。洋楼前面是一处英式花园,花园的中心有一座灯塔,南侧有一座日晷。环顾四周,花园被传统的中式游廊三面包围,在游廊的任何角度都可以欣赏到漂亮的洋楼和各色的鲜花,西侧还有一处游廊连接洋楼的小径,在小径前面有一片北方少有的竹林。走进这座小洋楼,门厅内的木饰带有明显的欧洲装饰特点,水磨石地板镶嵌着类似佛教曼陀罗的艺术图案,可呈现的却是意大利风格的色彩。通向二楼的楼梯木雕也有着极强的欧洲装饰元素,但是房顶却依然保持着中式的三角形坡顶结构。 内务部街21号在1965年以前的门牌号是11号。这里在1936年11月之前属于佟明贞、佟明达二人。当时佟家在这条胡同可谓是久住的大户,就连这条胡同18号(老门牌),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东岳天齐庙也是其家庙。佟明贞、佟明达不仅拥有内务部街11号的房产,在11号东侧的10号、紧邻10号东侧的八宝胡同2号,以及10号后身的本司胡同60号也都属于佟家。据统计,这片房产中,带廊子的瓦房有25间,一般瓦房47间,灰房27间,游廊10间,棋盘心房4间,共计房屋113间,总占地面积六亩七分多。 不知什么缘故,1936年10月佟明贞、佟明达将自家的内务部街10号、11号、八宝胡同2号、本司胡同60号的全部房产卖给当时住在宣武门外西城根35号的商人王绍范。据记载,王绍范当时共花了16923元将房价、地价一次付清,同时还上了338元4角4分的税款。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不菲的数字,非一般老百姓付得起。 经了解,王绍范的确不是一位普通的商人,他的祖父王占元在北洋时期曾任湖北省督军,还曾一度兼任省长,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有经商头脑的人。他曾经垄断军装生产、开设银号贩卖黄金、设立信诚公司销售皮件,被时人称为大财阀。1917年,他在天津平安街一带的洼地建房成巷,以其“三槐堂”堂号命名为槐荫里。1920年,他又将天津项家胡同、建国道、三经路之间的许多简易平房拆旧建新,使之也成为槐荫里的一部分,后称为大槐荫里。解甲归田后,王占元匿居天津,不问政事,在北京、天津、大连、保定等地专心置办房产,还投资金融、矿产、纺织、粮食、电力等多项实业.。1936年4月,时年29岁的王绍范以商人的身份,由天津来到北平闯荡。他先是以低价购买了北平宣武门外西城根35号的房产,又四处打探北平内城中心城区的房产信息,伺机选择购房,并最终在北平内务部街上购置了房产。因为在民国时期,内务部街不仅是内务部的所在地,由于它地处东单附近,毗邻使馆区的东交民巷,所以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是官员和商人们争相购置房产的宝地。 然而,王绍范购买了这里的房产后,并没有继续沿袭老北京四合院的传统建筑形态,而是计划将这里的老房子全部推平重建。他要在古都的中心区做一个仿效西方花园别墅式的建筑,来实现自己的居住理想,并从一开始就给这座建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颐寿堂”。 担任这项设计任务的是天津平城工程公司的建筑师梁如璋。1937年3月1日,这项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开始动工,建筑分为前院、后院两个部分:前院的建筑主要是用于接待客人,是一组西式平房建筑;后院的主建筑是一座二层别墅,前面有一处“田”字形的花园,三面由中国传统式的游廊相拥,楼房后面还有一排用作仆人居住的平房和用于存放、培养苗木的花房。在楼房的西北侧与平房之间有两个污水井,用于处理这座院落所产生的污水。 整个院落建成后,院中的小洋楼上、下共有21间房;带廊子的瓦房3间;一般瓦房40间半;灰房两间半;西式平台房5间;灰棚1间;花房3间;棋盘心房5间;地窨子2间……整个院子共106间房,另外在小洋楼的西北侧还建有一眼机井。当这座豪华、别致的建筑竣工后,王绍范为自己拥有这样一座漂亮的豪宅而感到骄傲。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座豪宅竣工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就占领北平,王绍范在北平的事业受到很大影响,于是,他离开北平去了天津,1940年前后,在王绍范的老家——天津第十区大理道106号(老门牌)出现了一座近乎和北平内务部街11号建筑风格相同的别墅。在此期间,王绍范曾在天津的颐和银号、济南的鲁丰纱厂、保定的乾义面粉公司任职。同时,他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兴路上开设了一家专为人们量身定制西服的“东方新衣庄”,经营服装生意。 1944年,王绍范将北平内务部街“颐寿堂”东部的10号院租给一个医生朋友——裘祖源。裘祖源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曾留学美国,并到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考察过结核病防治工作。起初,裘祖源一家5口人住在这里,抗战胜利后,裘祖源代表北平协和医学院建立了“北平结核病防治院”,他担任院长。后来,北平协和医学院买下了这座10号院。 内务部街10号后身的本司胡同60号(老门牌),被王绍范用来招待自家山东馆陶县的亲戚以及来自天津的亲戚居住,其余房屋用来出租。1949年8月,40岁出头的王绍范离开了人世,没有任何记录显示他死于何种原因。1950年以后,王绍范的家人搬走并定居在天津。1951年,内务部街的这座西式宅院承租给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王家其他房产也相继各有所终。 直到1978年底,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退出“颐寿堂”。1980年,内务部街21号院又承租给卢森堡驻华大使馆,成为现今还在北京胡同里的外国使节驻所。北京有句老话叫“在沙家浜扎下去了”,这卢森堡在内务部街21号一扎就是45年,一晃也小半个世纪的光景儿了。 俄罗斯大使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北京人都有一段苏联情节,源于建国初期那段中苏友好的岁月,北京城现在还留有很多典型的苏联建筑。和卢森堡不太一样, 50年代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就不在北京使馆区,而是在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北中街4号,一个绿树掩映的路口深处。它不仅位置清净,而且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大约有250亩土地,是北京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驻中国大使馆,比美国新建的驻中国大使馆还要大4倍左右。而且,说它是“大使馆”貌似还不够确切。因为确切地说,它是一座俄罗斯式的园林建筑。 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前面是一个不是很宽阔的丁字路口,但一走进到大使馆里,立刻觉得视野异常开阔,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喷泉,喷泉后面即是一座宏伟的欧式建筑,这就是大使馆的主楼。绕过主楼,又看到一座喷泉,这部分的区域分布着办公楼、大使官邸、官员宿舍、园林等。 苏联驻中国大使馆这块地方与俄国有将近300年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俄国东正教传入北京后,先后在北京修建了“圣尼古拉教堂”和“奉献节教堂”,即“北馆”和“南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当时中国政府与苏联的特殊友谊,东直门北中街4号的“北馆”连同建筑和财产都成为苏联国家财产,“南馆”移交给中国政府。1956年至1959年,苏联就在“北馆”的基础上盖起一片新建筑,成为苏联驻中国大使馆。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一概由俄罗斯接收或管理。因此,位于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北中街4号的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就成为现在的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0 21:41 , Processed in 1.26024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