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60年!首次对外开放的庆成宫,故事有很多 庆成宫在先农坛的重要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古王者祭祀神祇,列为国家头等大事,不仅要准备充足、丰富的祭祀牺牲,制定繁复的祭祀程序,更要求主持祭祀者实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以洁净心灵、身体,借此表达对被祀神祇的虔诚。后人统称操作这些祭祀前清规戒律的过程,叫做斋戒,“斋戒以告鬼神”(《礼记·曲礼》),“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斋戒也应用于国家祀神以外的政治大事。 所谓斋戒,其实分为戒与斋两个部分。戒,又称作散斋,也写作“散齐”;斋,具体又称致斋,也写作“致齐”。散斋的程度低于致斋,原专指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礼记·祭统》说“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意思是说,散斋需要七天,致斋需要三天。自周代以降,后世参照周礼之制,无论皇家还是民间祀拜神祇之前,都要举行斋戒仪式。《明史·志第二十三·礼一》说“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洪武二年学士朱升等奉敕所撰《斋戒文》),还要求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在斋所里,不听音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斋戒就是要求人们心境自然平和,去除一切杂念,通过约束行为与内心的警醒来诚心与神明、祖先交往。斋戒时还要求忌食有辛味气味如葱、蒜、姜、韭等食物。 按规定,各郊祭祀大礼之处,都应建有斋宫,以利皇帝祀前斋戒。不过晚至清代雍正时,清雍正帝在紫禁城中辟建斋宫,行散斋、致斋,到四郊祀拜的斋宫形同虚设,失去了原本意义。斋戒,至此作为统治者政治生活中上层建筑内的一道必备程序,完全演变为形式所需。 北京先农坛斋宫建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明代天子祭祀先农、天神地祇诸神进行斋戒之用。但建成后没有斋戒的文献记载,反而利用这里犒赏随行天子亲耕先农坛耤田官员之用。清代沿袭了这个做法。斋宫失去了斋戒的原始功能。乾隆帝时彻底变为亲耕礼成的百官庆贺之所,且更名庆成宫。可见,庆成宫(斋宫)最终演变为天子亲耕耤田礼仪过程最后步骤的承载礼仪之地。这个巨大功能变化,应该是当初建成时没有考虑到的历史额外收获。 庆成宫的历史沿革 汉代以前,天子亲耕耤田礼的礼制建筑中,已包括斋宫。《国语·周语》描述有“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这说明西周时期的礼制建筑中,斋宫已为其一。当时的天子亲耕耤田大礼,应该就是先斋戒后开犁行礼。 西汉恢复天子耕耤大礼,同时始兴先农炎帝神农氏之祭。由于亲耕耤田不是国家常祀之礼,因此礼制建筑并不完备,西汉以降,祀前斋戒无定所或无明确的描述。 南朝宋文帝时,祭祀先农前曾有斋宿观耕台之举,但未成制度。“梁初依宋、齐礼,以正月用事,不斋不祭”(《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南北朝时,尤其是南朝梁,开始对于春正月的安排,与宋、齐一样,正月不做斋戒、祭祀之事。后来,梁武帝萧衍亲自考证古书中对于祭礼制度的记载,得出天子行亲耕之日应为惊蛰节气所在的农历二月内(天监十二年,武帝以为:启蛰而耕,则在二月节内。——《隋书·志第二·礼仪二》),且应遵《国语》所规定的祭祀要斋戒三日之规,祭祀先农之神耕耤田也要斋戒三天(天监十二年,以启蛰而耕,与百官御事并斋三日,沐浴祼飨。——《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梁武帝不但考证,还按照考证坚决执行。不仅如此,梁武帝还完善了亲耕耤田的礼制建筑: 普通二年,又移耤田于建康北岸,筑兆域大小列种梨柏,便殿及斋宫省如南北郊。别有望耕台在坛东,帝亲耕毕登此台以观公卿之推伐。(《隋书·志第二·礼仪二》)。 除了亲自规划出祭祀先农、亲耕耤田的礼仪活动区,还按照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斋宫样式建造耤田便殿、斋宫。 梁武帝 而后的历史中,耤田之礼的祭祀斋戒,未见专有斋宫记载,如唐代耤田礼前的斋戒“前祀五日,皇帝散斋三日于别殿;致斋二日,一日于太极殿,一日于行宫”(《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 北宋时,文献中重新出现祭先农耕耤田前的皇帝斋戒记载,初期仿效唐制: 端拱元年正月十五日,帝斋于乾元殿。翼日,銮驾出宫,备大驾卤簿于丹凤门外,帝服通天冠、绛纱袍,执圭,乘玉辂,赴东郊行宫斋宿(《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创设北宋的耤田管理官员耤田令,按臣下的建议下诏建耤田神仓、斋宫: 权管干耤田王存等言:“请以南郊鏺麦殿前地及玉津园东南茭地八百四十余亩,并民田共千一百亩充耤田外,以百亩建先农坛兆,开阡陌沟洫,建神仓、斋宫并耕作人牛庐舍之类。绘图进呈。”从之(《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 至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命人按照北宋旧时规制,在杭州城外复建祭祀先农行耕耤礼诸建筑。无奈,终南宋一代,只行两次耤田大礼,先农之祀诸礼制建筑最终荒废。 元代有行祭祀、耕耤田之礼,但无斋戒之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极力恢复唐宋典章制度,以彰显自己汉家天下的政治正统性。天地日月、山川、社稷、先农、太岁、旗纛……可以说包罗万象,所祀神祇远超历代。但困于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礼制制定略显匆忙,竟然建立南京山川坛时,没有同步建立斋宫。旋即南京山川坛与南京先农坛合二为一,亦未兴建斋宫。 明成祖太宗永乐帝移都北京后,将南京山川坛的格局原样复建于北京,是为北京山川坛。 天顺二年(1458年),“八月。乙亥。建山川坛斋宫,遣工部尚书赵荣祭司工之神”(《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二九四)。终于在明代建国90年时恢复周礼之制,创建明代北京山川坛祭祀斋宫。自此,北京山川坛(先农坛)有了专用斋宫,一直沿用到清亡。 不过,有明一代斋宫的存在就成为明朝皇帝的目的,虽有“凡致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降香一日。传制遣官前一日,沐浴更衣,处于斋宫,次日还宫”(万历《明会典》卷八十一)的规定,文献中却没有见到任何一位自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以降的皇帝实行过先农坛祀前斋戒,先农坛斋宫成了有制无行的摆设。这一做法也为后来的清代统治者效仿,清雍正帝时于紫禁城内创建斋宫后,这座先农坛斋宫显得更加名不符实。 于是,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斋宫又有了新的用途——亲耕礼成后百官向皇帝行庆贺之礼的地方,文献有载: (隆庆)二年二月,上诣先农坛,祭先农之神。礼毕,诣耤田所,秉耒三推。公卿以下助耕。毕,御斋宫,赐百官宴,并宴耆老于坛旁。赐农夫布。是日,以礼部言,增上、中、下三等农夫各十人于耆老后,如弘治中例。——《国朝典汇》卷十八 万历《明会典》也有“……耕毕。从耕官个就班。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上诣斋宫。……百官序列定。致词云:亲耕礼成,礼当庆贺”的制度,说明皇帝亲耕礼成到斋宫庆贺,皇帝赐宴从耕百官,自明代中晚期开始便成为定制。 清代因袭明制,继续将先农坛斋宫作为皇帝亲耕礼成百官行庆贺礼之所,顺治、康熙之时只举行两次,雍正帝时行庆贺礼、向百官赐茶,止行筵宴。乾隆帝时,将雍正帝百官庆贺、赐茶、颁赏终亩耆老农夫每人一匹布的做法作为定制不再更改,沿用至清亡: 礼成,皇帝御庆成宫受贺,南向。设丹陛大乐于宫门内东、西庑下,北向。设中和韶乐于丹陛东、西。从耕及不耕之王公于丹陛上,文武各官于丹陛下,各以品级按翼序立,皆北面行礼如仪。序坐,尚茶进皇帝茶,及赐王以下各官茶(光绪《清会典图》卷一二)。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下令彻底大修、改建北京先农坛斋宫,将斋宫前明时期的两道宫墙由游廊式改为单墙体式;外道宫墙西北角,添建辇房一座,用以存放玉辇,将宫前广场西南角的鼓楼拆除,东南角的钟楼虽保留下来,但拆除钟楼围墙。乾隆十八年北京先农坛斋宫的改建,成为北京先农坛斋宫历史上最大的改动。 乾隆二十年(1755年),先农坛斋宫更名庆成宫(光绪《清会典事例》卷八六五),终于使这座有名无实的礼制建筑名符其实。 庆成宫前殿正面 作为一组皇家宫殿,北京先农坛庆成宫的建筑体量虽小于先农坛太岁殿,但建筑等级、规格高于太岁殿,主要体现在屋顶形式和彩画等级。 庆成宫的前、后大殿,均采用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形式——庑殿顶,大殿内外均施金龙和玺彩画,是北京先农坛内等级最高的单体建筑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小皇宫”的彩画等级,竟然还高于属于大祀祭坛的天坛斋宫(天坛斋宫彩画是旋子彩画)。 庆成宫前殿正面 从建筑平面布局上看,庆成宫三进院落,形成院中院,宽大开阔的前殿月台,凸显皇家气派;雕琢山水之形的丹陛精美异常,种种迹象都表明,先农坛庆成宫实为精致玲珑“小皇宫”。 庆成宫的百年沧桑 庆成宫近代沧桑伴随着北京先农坛的近代沧桑而始终。 1900年的庚子之难,不仅是国家的动乱和灾难,也是古老先农坛的一场磨难。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的一年中,先农坛成为美国侵略军的大本营,坛内各处古建为占领军所用。庆成宫成为占领军的军队医院,大殿内的原有皇家陈设被清扫一空,不知下落。 图片庆成宫图(光绪《清会典图》)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大一统专制国家,开启了共和时代。作为昔日神圣不近平民的先农坛,也在一片共和的氛围中,进入了民有民享的新时代。1913年元月1-10日,包括庆成宫在内的北京先农坛首次对社会开放,引起相当的轰动。 1915年的北京尚无公共游乐场所,虽然共和已经四年。这年,管理前清各处坛庙事务的民国内政部,把社稷坛和先农坛并列为第一批开办公园的场所,宣布这里初夏之时作为先农坛公园向市民开放。1917年经过短暂的公园一分为二后,1918年,公园正式退缩到内坛一线,称“城南公园”。 城南公园在艰难困苦中勉强维持运作了32年。1950年10月公园撤并,坛区划归天坛公园管理处管理。那时仅余内坛和神祇坛作为向其后的学校移交的合法坛区范畴。 而庆成宫的百年与先农坛的百年一样的坎坷。 民国初年,庆成宫曾作为京师警察厅巡警教练所;位于庆成宫西北角的辇房被拆,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九一八”事变后,隶属东北军的国民军一〇五师常驻先农坛,庆成宫改作兵营,驻军不仅妨碍了当时城南公园的正常开放,还时常拆毁建筑物的门窗作为木柴。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东北边防军第一通信大队进驻庆成宫。事实上庆成宫已经是半脱离先农坛的公园属性。 抗战时期,庆成宫建筑群及以北区域曾经被日军作为卫生试验所。 1946年,庆成宫作为国民党医学机构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驻地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古建筑又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家属宿舍使用。庆成宫建筑群四周皆为民居,东西两座掖门及庆成宫内宫门被居民封砌或拆改为住房,院落北墙外、内外两道宫门之间的区域变成民居杂院。 1956年,因先农坛体育场扩建附属运动场所,庆成宫钟楼被拆除。 到文物部门接收前,庆成宫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明代皇家建筑已是风雨飘摇极度破败不堪。 2000年文物部门接收庆成宫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修缮。修缮完成后,因周边产权单位复杂造成交通封闭,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因此未能对外开放。 近几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加紧推进后,北京先农坛被纳入中轴线申遗重点文物腾退单位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国家投资又完成了庆成宫第二次大规模修缮,腾退了全部宫墙内占用民居,拆除了一切违章建筑,彻底实现了庆成宫历史原貌的恢复。 庆成宫的历史文物价值 作为北京城一处古老的历史文物景观地,庆成宫具有自己独到的历史文物价值。 首先,这是一处保留完整的明代高等级皇家建筑。作为明代斋宫,它具备天子宫殿的等级特征,诸如大殿屋顶是天子专用的庑殿顶,以及大殿下的建筑大台基,殿前的大月台。皇家高等级的建筑规格,配以历史上的两道宫墙围绕,在南城以小皇宫的气派独树一帜。这是庆成宫最大最核心的文物价值所在,也是庆成宫最核心的文物景观看点。 其次,这是北京先农坛建筑群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作为明代郊祀建筑之一,考虑到当时出京城的南端(正阳门),到京郊进行山川先农诸神祭奠大典的需要,兴建此处斋宫以备天子静心进行斋戒——虽然依据史料未见建成后有天子在此斋戒的记载。因此,此处斋宫尤显对于南郊祭享,对于山川和先农诸神祭享的重要性。这也是明代罕有的皇家斋宫之一。 先农坛庆成宫已于2024年年末正式向社会开放。鉴于目前的条件,观众还只能从天桥大街旁的先农门进入,无法与先农坛内坛联通。随着坛区整体腾退工作的推进,几年后观众们就可以实现庆成宫与内坛坛区贯连的梦想。到那时,一个完整全新的先农坛古建坛区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给大家呈现出完整的历史原貌,也许,想象中的穿越历史并不是幻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3:05 , Processed in 1.09066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