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孙家老宅:从明代军营到耕读人家

2025-3-27 17:5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晨|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从戍边军营到耕读人家,延庆深山这座古村不一般 | 村居寻忆明代军屯与老八户延庆古崖居似乎与山下的东门营村存在着某种隐秘联系。我们从山上最大的石屋“官堂子”转过一道弯,刚好取得了俯瞰东门营的最佳角度。村庄 ...
从戍边军营到耕读人家,延庆深山这座古村不一般 | 村居寻忆

明代军屯与老八户

延庆古崖居似乎与山下的东门营村存在着某种隐秘联系。我们从山上最大的石屋“官堂子”转过一道弯,刚好取得了俯瞰东门营的最佳角度。村庄几乎在视野中心,房舍街巷如同棋盘,脉络清晰,周围是整齐的田地,远处蔚蓝的官厅水库弥散着氤氲水汽,行人和车辆如同地图上移动的图标。

十分钟后,我们把车停在村口泰山庙前小广场边,这是一座淡施脂粉的乡间小庙,竖长形的院子一眼便可望到底,三间正殿供的是碧霞元君,神像是新做的,壁画却很古老。两侧山墙上是十殿阎罗王,东西山墙各画五间大殿,上有檐瓦,下有台阶,每位阎王各坐一间,前有供桌和侍从,背后有卷宗。泰山庙其实就是东岳庙,掌管阴司,官方供奉东岳大帝。明清以来,民间一般供奉碧霞元君,除了超度之外,追加了求子、治病等诸多功能。这座村中小庙因空间有限,故用壁画来代替神像,以满足做水陆道场之需。

“这座门本来是个穿堂,不是正门,过去前面还有戏台!”一位在庙外乘凉的大爷跟我们聊起来:“这个地方就是堡子东门的位置,泰山庙在最东,往里走还有真武庙、五道庙、关帝庙,以前城里有九座庙,现在还剩下四座,都有壁画,光绪二十四年同时画的,解放后用黄泥糊上,前两年修缮重新露出来的!”大爷名叫杨宝成,今年67岁,15岁学习木匠,参与了这几座建筑的修缮,是村里的一位能人。

东门营村北靠海坨山,前临妫川,处于山前冲积扇上,历史上这里以草原和湖泊地貌为主,人们曾长期游牧生活在这里。据《隆庆志》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瓦剌归来,驻跸团山,看到山川沃壤,遂下诏重设隆庆州(今延庆县),迁民以实之,编户十四里,下领永宁县,属直隶省,相当于地级市。东门营就成村于这一时期。杨宝成说,明代初年,有孙、王、郭等八户人家从山西迁来屯垦戍边,称为“老八户”。当年的定居点选在了一座废弃土城的东门外,取名东门营,那座城是什么年代建成的,又消失于何时,已经没人能说清,据历史学者推断,可能是西汉的上谷郡上兰县故城。

东门营最初只是一座屯垦村落,村民以种地为主,戍边为辅。明初国力强盛,延庆周边村落大都没有围墙,然而明中叶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嘉靖十六年(1537年)十月,俺达汗手下的一支部队忽然进入延庆,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此后兵备佥事张愚下令,州境内130座村屯修筑城堡以御敌,每屯推选一名首领负责指挥,东门营就在那时建了城墙。即使这样,在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中,这一百多处屯堡仍然被“十破其七八”。2002年村民整修村落时,从西城门附近挖出一块城门额,上书“迎恩门”三字,落款为“钦差怀隆兵备道按察使胡思伸建修,万历四十六年孟秋”,当时明蒙双方已经签订了“隆庆合议”,战争结束了,城堡也翻新了。

从戍边军户到耕读人家

进入清代,延庆已不是边境,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后,外蒙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自此延庆的军事地位进一步下降,遂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降为散州,相当于县级市,属直隶宣化府。东门营所在的延怀盆地水系发达、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适宜农耕之地,因而清代以后人口进一步增加。杨宝成祖上是清代中叶迁到这里的,并不属于“老八户”。杨大爷说:“我们村的地非常好种,有水田、有旱地,村北古崖居那条山沟叫大峪沟,我小时候沟里还有水流下来,是妫河支流,现在的古崖居路从前就是河道,河水从东门外向南,流进水库。夏天雨水大时,河道还会从西边分叉,顺着西门流到街上,家家门前有小溪。解放前这一带地里都种水稻,明清两代做过贡米,新中国建立后才改种了麦子。”

相比门头沟和怀北那种深山峡谷,延怀盆地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水系发达,土壤肥沃,日照充足,仅靠农业就可丰衣足食。那条从村北山里流出来的小河名叫马兰溪,《水经注》里就已提到,溪水在山前低洼处汇成众多湖泽,上兰县即得名于此。年深日久,县城附近形成了一片高地,东门营选在这里建村,是经过考虑的。光绪六年的《延庆州志》中,对东门营已经有了比较详细记载,四周“有土城,东西二门,东西街一,关帝庙、佛寺、龙王庙、三官庙在村中”。现在东门泰山庙从位置上看,最早应为三官庙,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重修时改为泰山庙。当时村里有63户,356人,土地20顷,人均合五亩半地还多。有了发达的农业,村落发育得就完善,东门营众多的寺庙和戏台可为人们提供温饱之外的情绪价值。

此外,妫河两岸还有广阔的湿地草甸作为牧场,现在康西草原附近还保留着一座马营城堡,是明清时养马的地方。当地赋税中,除田亩税收外,还有谷草一项,是养马的草料。清代中叶以后,内地到外蒙和俄国之间形成了一条长距离的边贸商道,东门营南面的康庄、榆林堡、怀来都是重要商贸城镇,东门营是否能从中获得一些商业红利,并没有明确记录。不过据杨宝成回忆,他的曾祖父在清末时曾在怀来附近做点小生意,到民国年间在北京花市大街开了间铺面,一直经营到新中国建立前。东门营不在商贸主干道上,即使做生意也要到外面去,因而村中的商业并不发达。

民国年间的东门营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堡,西北高、东南低,城门里除去一条大街外,两侧还有菜地。解放后东城门最先拆除了,西门八十年代也拆了,村里主街200米长,两边院落大门都朝向街心。街北的院子大门都开在东南角,是标准的坎宅巽门,街南的宅子,大门都开在西南角,属坎宅乾门,与风水不利,所以都在大门外建一座平台,北面拦起花墙,出门右拐东向下五级台阶,这是延庆一带的普遍做法。古街上原有五六棵古槐,拓宽道路时被砍掉了,路面也垫高了半米多,老房显得很低矮了。

村中老秀才的私塾课堂

现在东门营保存最好的院落位于村子中心路南,门牌41号,临街后墙砌有三层砖檐,曾悬挂着“德寿双全”“年高德劭”“齿德可风”等五块木匾,大门门额上书“百世书香”四个大字,一望便知是诗书人家。杨宝成说,从前东门营主街两侧的老房外墙上都有三层檐砖,就是为了安放牌匾的,相当于每家盖房时,都预先留下了贴奖状的地方,可见村子的文化基因。

孙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两进,正门开在西南角,也是坎宅乾门的格局。东西大街过去是村里唯一的主干道,所有院落都要当街排列,不能横向占太多空间,因而院子都是小开间,竖长形格局。老宅北面是前院,正房五间,西侧开间小,东边开间大,门道只有半间大小,迎面是随墙砖雕影壁,东西厢房各两间,现在东厢房已塌毁。南房是坐北朝南的穿堂屋,前院只在砖墙上开一后门,后院东西厢房各两间。

东门营村清代属于宣化府管辖,建筑风格受晋北地区影响,最明显特征就是敦实厚重的屋顶。老宅用筒瓦屋面,瓦当、滴水,区别于北京本地的合瓦、仰瓦和石板瓦,正脊用脊砖、脊花、盖顶层层叠加,繁复精巧。所有厢房都是前坡长,后坡短,这种造型在山西和张家口一带很常见,有收集雨水的作用,后院东厢房因地形限制后坡极短,是一座典型的山西风格单坡房,这在京郊民居中非常少见。我们在院中拍照时,发现前院西厢房墙根下有一处塌陷,露出了内部斗子墙的结构。斗子墙就是空心墙,做法是用青砖在墙内围成一个个小空盒,形状如斗,在南方大都做成空心的。孙家老宅的斗子墙则在空盒内灌入了压实的黄土,内黄外青,俗称“金满斗”,是一种高级的土墙包砖,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建材,二来利用了黄土吸潮保温的物理性,工艺更加复杂。

老宅的主人孙寿龄是晚清秀才,得中后一直在村里以教书为生,这个院子既是住宅,又是学堂,当年授课的地方设在前院正房,每间都有可以拆卸的木制格栅。孙寿龄平日从事稼穑,仅在农闲时间授课,特别集中在冬季三四个月。村里学生年龄不一,每年有多有少,上课时师生都在火炕上,支个小炕桌。学生多时就把格栅门拆下,火炕上坐成一排,很有乡土气息。现在屋中的火炕、窗棂、灶台都是当年原物。漫步院中,纸窗下仿佛传来了琅琅读书声。古代的乡村私塾,大都是这样的环境,和现在的家教差不多。虽然简单朴素,但学生中成才者不在少数,民国年间很多都在县里做了官,屋外的匾额就是在县里做官的学生赠送的。

老宅的后院可以看作一个独立院落,是座一正两厢的三合院,正门是木栅栏围成的,宽阔的院落用来晒粮食,西南角曾建有厕所和猪圈,产住一体。这种居住、生产加学堂的院落布局我们在别处还没有见过。孙殿宽老人是孙寿龄的嫡孙,多年来他一直和老伴在这个祖上留下来的院子里生活。两口子夏天住在正房,凉爽通风;冬天住在西厢房,房屋面积小,保暖省煤。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孙家老宅作为延庆区代表性民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完成了修缮。不过现在老两口因为年纪太大已无法自理,搬到了延庆城里由女儿照顾,房子修好了,人没能回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7:44 , Processed in 1.08597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