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香厂是民国时期的开先河的时尚区域,除了东方饭店以外还有一个保存比较好的建筑群就是泰安里。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筑群是按照上海的里弄的风格建设的。这种建筑风格与我们在北京常见的胡同有着显著差异。不同于胡同的四通八达,里弄构建了相对封闭的空间。一般里弄建筑呈现类似鱼骨式排列。每根鱼刺是一个“里”,而鱼的主骨则称为“弄”。再大规模的建筑群称为“坊”。我小的时候在上海虹口区的里弄里还住过一段时间,对石库门有很深的感情。 而泰安里是典型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类型。每座石库门建筑和相邻建筑共用外墙,既节省空间,又别具特色。这些石库门建筑排列成两排,中间是比较窄的通道,这就是我们所称的“里”。通道两侧的房子相对,门都开在通道一侧。在腾退了89户住家之后,2019年完成了修缮工作。在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和风格的基础上改建成了文化中心。 修缮后的泰安里,从外面看可以看到青砖泥瓦,抹灰窗套,法式孟莎屋顶和德式圆窗的设计彰显了海派文化。楼门雕饰,使其富有韵律节奏的变化,精巧别致。泰安里的入口是一个过街楼,这也是典型的海派石库门建筑。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过道两侧民居的大门都朝着过道而设,整齐划一。泰安里一共有两排六座带内天井的二层围楼组成。为砖木结构,整栋楼小巧紧凑,严谨细腻。 石库门的大门门框由白色石材打造,线条简洁,顶部带有精致的雕花装饰,增添了建筑的典雅感。顶部的雕花从样式看近似卷草纹或类似的植物藤蔓造型。这类雕花在中西建筑装饰中都较为常见。在西方建筑装饰里,卷草纹常被用于古典风格建筑的门窗、檐口等部位,它线条流畅优美,富有动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经过三级台阶,进入楼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天井,内部开阔,成为公共活动区域。天井的一角有三转的木制楼梯通向二层。二层有回廊通向各屋。一层和二层通过天井相互呼应。天井的顶部是罩棚,周围相连的是窗户大小的通风窗。但罩棚好像是钢架和镀锌板组成的棚顶。我想这应该不是原有的结构。原有的结构可能是木制骨架和传统的瓦青瓦组成的吧。 据说这里曾经住过美国作家赛珍珠、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鸣魁和于荣光等名人。我去的时候其中一户被布置成中轴线文化展览,你可以从理解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置身海派建筑,翻阅中都历史,别有一番滋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3-31 17:27 , Processed in 1.09446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