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宫左流泉成为御河《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流》征求意见稿之一

2025-4-7 20:3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的骑士 |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本篇文章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流》这部新书初稿中的一章,今天特别推出,向读者朋友们征求意见,以便修改完善书稿,确保这部新书的质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中华典籍 《金史》中记载着“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 ...
本篇文章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流》这部新书初稿中的一章,今天特别推出,向读者朋友们征求意见,以便修改完善书稿,确保这部新书的质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中华典籍 《金史》中记载着“宫左流泉溉田岁获稻万斛”,“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的史实。金代年间的白莲潭(即现在的北海和什刹海)东侧的确有一座太宁宫,其左边的地方就是就是现在北京城中“北河沿”的上游一带。那里有泉水涌出形成一条小溪,被称为东溪。金代时已经开渠引溪水灌溉金中都东面大片的稻田。溪水不足时,还会开东闸放白莲潭之水增加流量,那就是古代先人的西水东调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元史》中也有记载,在《丘处机传》中,成吉思汗非常赞赏丘处机的计谋和谏言,他觉得丘处机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神仙,曾经将燕京的第一胜境太宁宫交由丘处机居住。史官笔录为证:“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六月,(丘处机道长)浴于东溪。”

宫左流泉和东溪是北京古城内唯一的自然涌泉,而且被八百多年前的两部正史典籍详细记载,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被先人使用(水利灌溉和沐浴游泳)的例证!但是长期以来却被忽视和忘却了。

那时宫左流泉下游的这条灌渠叫什么名字呢?我们不得而知,只好先称其为宫左流泉灌渠。这条灌渠的渠首是白莲潭东闸(现在万宁桥前澄清上闸),然后经北河沿、什锦花园、朝阳门、东大桥、呼家楼、朝阳路、黄渠、白家楼、杨闸至通县一线。直至现在,东城区朝内街道社区的胡同走向有多处向东南倾斜,朝阳门外至东大桥、呼家楼一段倾斜更加明显,这是灌渠沿线的滨河路遗迹。


另外根据地名学的研究思路,“楼”字村落地名是河堤的指代,是寻找古河道的人文地理标志。


我们在《北京历史地图集》关于1947年民国北平市郊一区的地图上,还可以看到朝阳门外呼家楼至白家楼一线和有河流沟壑遗迹。这条引水灌渠在金朝灭亡后被废弃逐渐湮废。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设计建造元大都,改变了宫左流泉灌渠的命运。首先他在白莲潭(元代改称为海子)的东闸下侧建设了一座高大的闸桥,命名为万宁桥。并且将元大都的中轴线设立在万宁桥与丽正门外三桥南岸那棵独树将军的连线上。万宁桥成为了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第一桥。万宁桥下的河道保留着到宫左流泉的一段,即闸桥至北河沿,并且同时在宫左流泉上游修建了东步量桥,在海子与太液池之间修建了西步量桥。

根据王锐英《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东西步量桥一章分析,从厚载红门至东西两边步量桥的距离,各为其半170元步,厚载红门距离万宁桥也是刚好170元步。万宁桥和东、西步量桥围绕着厚载红门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且极有可能是刘秉忠特地设计的。元大都的等腰三角形的尺度很是独特,底边长340元步,中间为三角形两条斜边正好等于元代一里即240元步。

另外,刘秉忠在宫左流泉处将河道设计改成向南拐,沿红门阑马墙外东墙根一直向南到元大都南城墙(在现在的长安街一线)水关出城。东步量桥以下御沟走向与西步量桥以下太液池走向相对一致,形成了双水环绕宫城的对称格局,这是刘秉忠利用自然水系加人工渠道形成的符合易经八卦太极意象的风水密码。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此河又被郭守敬利用作为漕运河道,用来联通白莲潭与金闸河故道,成为通惠河的组成部分。但是从万宁桥到皇城东侧的一段河道还是被称为御沟,著名元代诗人马祖常作诗赞曰:“御沟流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墙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

赵孟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9 21:43 , Processed in 1.088710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