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这个名字,出现得很晚。 晚到能让所有人吃惊。 在官方场合,正式使用“潮白河”,至今不到200年。 1 有据可考的,最早出现潮白河一词,是在道光八年(1828),正月,皇帝的一份上谕: 又谕:屠之申奏,请动项兴修漕运要工一摺。潮白河上游北寺庄地方,上年伏秋汛涨,新刷岔河,亟应建坝切滩,使水势归入北运正河,以济漕行而资捍御。所有勘估各工段,共需工料银二千七百五十一两零。著照所请,准其于通永道库河滩淤地租银项下,照数动支。责成该道督率厅员,赶紧购料集夫兴工,务于大汛前一律完竣。核实报销。如有草率偷减,即行严参。《清实录》 第二年,夏四月,皇帝再发上谕: 修直隶潮白河土堤草坝。从护总督屠之申请也。(引文,同上) 屠之申署理直隶总督,只有一年多。任内他奏请在潮白河上游建坝砌滩,使水势归入北运河。 这时,虽然潮白河出现在官方记载中,但只是引用了民间的俗称而已。 (密云县)西有沽河,自滦平入,合白马关河,是为白河。右出一支津。潮河亦自滦平入,合汤河,又纳乾塔河,侧城西南来会,俗亦曰潮白河。《清史稿》 正式场合,官方多称白河、白漕、北运河等。 可以想见,在百姓口语中,“潮白河”这个称呼稍早于道光八年。 2 到了在光绪年间,潮白河的称呼才开始大量出现。 这标志着,官方逐渐接受、认可了潮白河的这个新词。 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上谕: 以直隶通州潮白河合龙防汛出力,赏通州知州高建勋等,花翎,沧州李村巡检唐维藩蓝翎,余升叙加衔有差。《清实录》 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 谕内阁,广寿、贺寿慈奏,遵查北运河上游情形。请分别疏筑一摺。据称详查潮白、温榆两河泛滥淤塞情形。拟将通州东北浮桥,东西两岸缺口,坚筑堵塞,以免潮白西灌温榆之患。(引文,同上) 光绪十三年(1887),秋七月: 又谕,李鸿章奏潮白河漫口情形,据实参办等语。本年入夏以来,北运河上游,因雨水过多,河流增涨。边外诸山之水,同时大发。六月十九日,通州平家疃新工以下之北寺庄东小堤并老堤,刷塌百数十丈,夺溜东趋。通永道许钤身疏于防范,咎无可辞,著摘去顶戴。仍著李鸿章督令该道迅将漫口设法盘筑裹头,并饬派出之员,会同勘筹堵筑事宜,实力兴办,以通运道。(引文,同上) 这一段,讲“李公护堤”平家疃(曾属于顺义)至北寺庄(属于通州)段,被潮白河水冲毁护,河水从这里改道,向东南再次流入箭杆河河道。 老地图上的李公护堤 因为出现十三年、潮白河、李鸿章、堤等字眼,所以极容易误解成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建造“李公护堤”的时间(李公护堤建造于同治十三年,见《光绪顺天府志》)。 民国六年的老地图上,仍然使用北运河的称呼。 同年,冬十月,上谕: 李鸿章奏,通州北寺庄潮白河漫口合龙一摺。本年六月间,通州平家疃以下北寺庄堤工漫口,夺溜东趋。经李鸿章督饬印委各员,坚筑坝基挑穵引河,逐渐进占。业于本月十五日合龙。全河复归北运故道。《清实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 另片奏,拟将潮白河规复故道,并将温榆河上下筑坝挑浚等语。即著责成通永道,就近督率委员,豫为布置。赶于明春同时兴工,限三月杪一律告竣,将此谕令知之。(引文,同上) 从以上引文可看出,彼时,潮白河与北运河连成一体,潮白河的下游正是现在的北运河。 清政府为了将每年三四百万石漕粮顺利运抵京城,就不遗余力挽回日趋向东摆动、决堤改道的潮白河水,使水回到北运河。 1901年,清帝下诏漕运终止,运河的官方使命才结束。 光绪三十年(1905),潮白河在今顺义区李遂镇苏庄村东,再次决口向东南流入箭杆河河道。 直到清王朝结束,潮白河水再没重回北运河。 3 自清末停漕以来,运河在功能上从“官用”转变成“民用”。 为了确保天津海河水量足够大,能够行驶轮船,民国政府抓紧调配北运河上游的水源,引潮白河水重回北运河。 “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的核心,就是在顺义苏庄建造两座闸桥,截住潮白河的水,“逼”其右转,顺着故道流向通州北关的北运河。 1925年竣工后,潮白河与北运河再次连成一体。河道内的木帆船和小汽船可北达密云,南至天津,畅行无阻。 正常运行的十四年里,这条引河向天津输水达“十几个密云水库总量”之多。 苏庄闸桥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水利枢纽,也是中国传统水工向现代水利工程转型的典型案例。 见证历史沧桑的苏庄闸桥 1939年洪水,苏庄闸桥横跨在潮白河上的泄水闸被冲毁。潮白河再次夺箭杆河河道东南流,形成现代的潮白河水系。 今年是苏庄闸桥建成的100周年。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10:28 , Processed in 1.13914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