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京郊地图,沿青龙桥向西,可以看到“娘娘府”、“道公府”、“西小府”、“四王府”等地名;再转到翠微山(八大处)南麓,有“府”的地名更多,如“金王府”、“雍王府”、“申王府 ”、“杰王府”、“刘娘府”、“石府”、“秀府”等。这就是老北京的“一溜儿边山七十二府”。这里的“府”即“墓府”或“地府”,是北京的另一处明陵。其中如“秀府”埋葬的是英宗第五子朱见澍。他当年被封为“秀王”,就藩在河南汝宁府,21岁死去。因无子嗣,按明制,他被允许回京安葬。“道公府”是“悼恭府”的讹音。悼恭太子即宪宗次子朱祐极,两岁立为皇太子,三岁寿终,谥“悼恭”。“四王府”有万历子女、嘉靖嫔妃等三座墓葬,民间称“死王府”,因不雅改为“四王府”。除集中埋葬的明朝众多的王子、公主和妃嫔外,在玉泉山正北金山口这个地方,还有一座明景泰陵,埋葬着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谥号景帝。 多年以前,笔者初涉明史就对朱祁钰这个“代宗”庙号,以及英宗复辟这段历史感兴趣。《帝陵图说》标明景泰陵在玉泉山正北六百七十八跬(一跬为半步),清咸丰十年的《西郊园林》标明景泰陵在北旱河北岸、“静明园”(即玉泉山)北。笔者按这个方位从青龙桥沿路打听,路人多不知。后一老者告之:“就在娘娘府那块儿。” 图注:左图为清梁份《帝陵图说》之金山图,右为明景泰陵碑亭。 景泰陵坐落在一部队干休所内(娘娘府2号)。进院直行百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黄瓦重檐歇山顶、正方形基座的碑亭。碑亭墙体光滑整洁,四面辟有卷门。两层檐下的斗拱、粱柱彩绘颜色显旧,个别地方有新绘痕迹。南北向卷门外踊路虽是水泥铺就,倒也规整。碑亭内树有一通乾隆已丑(1769)年“题明景帝陵碑”,行书286字,为清乾隆帝对景泰帝的评价和感慨。碑阴(应为碑阳,此碑放置反了)为楷书阴文“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这“恭仁康定景皇帝”的帝号是朱祁钰死后由他的侄子、宪宗朱见深给他恢复的。碑亭左前方树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 图注:《圣像图》之明景泰帝。 沿碑亭中轴线北行数十米,有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陵门一座。此门墙体、梁柱完好,只是门内隔断墙略显斑驳,梁柱新旧彩绘混杂。陵门北侧两组台阶通向远处一块台地,上面还有拆除的房基痕迹。这里就是陵冢的遗址。陵冢外宫墙呈直径六、七十米半圆状。景泰陵仅存一碑一亭,这就是命运多舛的大明天子之墓?一位老人边打门球边说:“这底下什么都没了,早盗空了。” 《明史》记载,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自小生活在大太监王振的阴影下。正统十四年,受其蛊惑,英宗贸然率京营50万大军亲征,被蒙古瓦剌部围困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来,京城乱了营。孙太后授意,英宗也从敌营带来默许的口信,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以皇帝身份重振朝纲,并倚重于谦整饬武备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敌营做俘虏的“上皇”朱祁镇虽衣食无虞,却也归心似箭。由于失去了要挟中华王朝的价值,蒙古部有意放归朱祁镇。新皇景泰帝极不情愿地接受了乃兄放归的现实。英宗幽居南宫(南池子普渡寺)七年,就此展开了兄弟俩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最终以武清侯石亨一伙发动“夺门之变”而告结束。兄弟俩的地位又来了一次大翻盘。景泰八(1457)年,景泰帝抑郁而终(也有太监蒋安缢死说)。英宗为其弟赐了个“戾”的谥号,即有罪的意思。原来在昌平天寿山选好的陵址(景泰洼)自然也就废弃了。朱祁钰是以王礼被葬在金山,落了个与嫔妃做伴儿的下场。 笔者读乾隆帝“题明景泰陵碑”,乾隆爷对明史这段“弟失恭,兄失仁”公案的评价很是赞同。因为,从于谦等爱国功臣的悲惨结局来讲,这兄弟俩确实不仁不义。当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六神无主;当蒙古大军兵临德胜门,满朝文武有主张南迁的,有暗中与敌勾结的。惟有于谦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凝聚人心,拼死御敌,这才保住京城不失,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这一点,英宗兄弟应该心知肚明,特别是景泰帝,设法保护于谦才对。依笔者意想,景泰帝或念兄弟情义,社稷为重,提出条件,主动让位,英宗定会感激涕零,于谦性命无忧;景泰帝或效仿先祖生杀予夺,惟意所为,灭掉英宗(曾有人给他出过这样的主意,被他砍了头),于谦亦可保全。“不共之仇,安得与和”,可叹他幻想苟合,只将英宗囚于南宫,又疏于防范奸佞小人,终落得被禁西内(今中南海一带)而终。只可惜一代功臣于谦竟惨死刀下。 图注:乾隆帝“题明景泰陵碑”,御笔行书。 庚子事变,两宫西逃。待事态平息,慈禧、光绪还都,光绪帝幽居颐和园稍有自由。某日,蹬万寿山西望,但见雪后金山迤逦西向,远眺山麓间有黄瓦红墙建筑,松柏数株,荒草没径,近旁废寺一座。帝乃问近侍:“何家墓道,奈何荒芜至此?”答曰:“此明景泰皇帝陵墓也。”帝涕泪,悲叹不止。翌日,哀思未消的他招内侍取出银200两,命修墓、植柏,招僧人住持寺务,并嘱不令太后知之。内侍跪曰:“景泰帝乃明皇也,即便修葺也必用礼部帑银,何须皇上自费,又不令太后知,敢问其故?”帝饬曰:“照办”。有人为这个故事写了个标题“黄门未识伤心事,同病相怜景泰陵”(“黄门”即太监)发诸报端。光绪崩后,群臣为他取的谥号也有一个“景”字, 不知是否与这个故事有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5 18:51 , Processed in 1.09541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